2017年7月10日 星期一

語言規範化對散文發展的意義

早期的散文,首要之務就是以白話寫作,「白話究竟能否產生優美的散文」是一個極待解決的問題。「散文的規範化」成為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規範化散文」第一個意義,就是證明日常語言經過一段時間的琢磨、揚棄和洗煉,可形成一套實際可用、又具藝術水平的語言工具,作家能以口語成功寫出具藝術水平的散文。從宏觀角度來看,散文規範化最少具三個意義:
1.  從整個文學史發展的意義來看,現代散文規範化重新確立歷代白話文學的地位和價值,證明白話文學足以跟文言作品並駕齊驅。到了二十世紀,以白話文學為文學的主流和正宗,是合乎文學發展規律的。
2.  現代散文規範化證明二十世紀作家在散文創作領域上和創作實力上都足以承繼白話文學的傳統。
3.  散文規範化當然也顯示了創作前路有遼闊的開拓空間。我們回顧現當代散文的發展,便可看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是散文發展史上第一個黃金時期,其醞釀時期就是二十年代的散文規範化時期;第二個黃金時期,就是那剛剛過去的九十年代散文,它的原始力量也來自二十年代的規範期。第三個黃金時期似乎在積蓄力量,醞釀生發中。
第二個意義是規範化的散文語言,彰顯一個重要的創作提示。純口語或日常用語不是理想的散文語言,作家以自己的「知識分子」口語創作,這種「知識分子」口語已不是市井俚俗的口語,而是具文字法度的語言。再說,「知識分子」口語也不是「劃一」的語言,而是按作家的語言規律,如語序、語言習慣等而建立語言個性。這是規範化帶給作者的創作提示。
第三個意義是「規範化」具有指導性。「規範化」即建立規模、 樹立典範,對初學者學習創作有積極的指導作用。這個指導包括語言藝術的運用和散文體裁的示範:體裁方面指導作用較少,體裁形式成形後,以後作家只在佈局謀篇上下工夫,轉變和彈性都較少;但體裁裏的語言運用、措詞技巧、句法建構等指導性相對較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