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

論《圍城》的語言藝術

內容提要:《圍城》是錢鍾書先生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先後被譯為英、日、德、俄等20多種文字,堪稱文學寶庫的精華。《圍城》將中國三四十年代各層面的知識份子的人生百態、世間酸楚,描繪得淋漓盡致,被稱為“現代《儒林外史》”。在語言藝術上,《圍城》是細膩而婉轉的。錢鍾書先生的睿智、灑脫、冷峭、詼諧、犀利、快捷種種神韻盡注文中,而這些神韻,往往只有在直接讀作品時才能感受,而且,越是對作品深入地鑒賞,才越能更深入地感受到它的無限的文學魅力。《圍城》集中展示了錢鍾書語言描寫的高超技巧,同時也表現了他對普通人物的細緻把握。作品中在知識性的話語中間一再傳出高超的諷刺幽默手法,大量的奇妙譬喻,以及豐富的知識容量,雖然有時也不免顯得過於犀利與尖利,有時則也有炫耀學識和缺乏厚道的嫌疑,但無論如何,它終究是才氣絕佳的風範之作。本文認為,《圍城》在語言藝術上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徵:諷刺機智幽默,比喻巧妙絕倫,象徵意味深長,心理洞若微燭,景物和諧美麗。
  
  《圍城》是錢鍾書的小說代表作,也是他創作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人們對《圍城》有許多關注和評價。有人稱《圍城》為學者小說;有人說《圍城》是稟承西方16世紀以來流行的流浪漢小說,是“浪蕩漢”的喜劇旅程錄;有人說《圍城》頗似目前流行的智性小說;還有人說《圍城》是一部新《儒林外史》(1);司馬長風先生說它“地地道道是一部愛情小說”。在眾多的評論中,褒貶不一。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者的閱讀角度、興致愛好、學識修養等等不同便出現了“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的小說閱讀的熱鬧場面,這些同時也毫無疑問地說明了《圍城》是經得起閱讀的,並有它的獨特性和豐富性。然而人們對《圍城》的解讀很多是從作者經歷和學識的角度去解讀,閱讀文學作品雖要“知人論世”,但是閱讀時只有作者而沒有作品顯然是不行的;對其主旨的理解也多是津津樂道於小說中關於婚姻的比喻“圍城外的人想進來,圍城裏的人想出去”;而對其藝術特色的評價則多在他學者式的幽默諷刺上,多在錢鍾書式的比喻上。人的視野當被一些東西所遮蔽時,便看不到另外一些東西。本文就一個小小的角度——語言藝術,來窺視《圍城》藝術特色之一斑。在語言藝術上,《圍城》是細膩而婉轉的。作品中高超的諷刺幽默手法,大量的奇妙譬喻,以及豐富的知識容量,構成了小說獨特的風格。
  本文認為,《圍城》在語言藝術上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徵:

  一、機智幽默的諷刺
  在中國文學史上就諷刺而言,魯迅是辛辣幽默,老舍是深切溫婉,沙汀是沉毅渾厚,而錢鍾書的諷刺藝術有獨到之處:有時鋒芒畢露,脫穎而出;有時運用譬喻,奇趣橫生;既有中國《儒林外史》式的冷嘲,又有馬克·吐溫式的熱諷,形成既尖銳潑辣又詼諧幽默的諷刺特色。在小說那對社會不容情面的蹊落、挖苦的背後,又蘊涵著作者那樣多的對人生的熱望,通過方鴻漸的命運,剖析當時灰暗社會的醜陋,更重要的是想喚醒在“圍城中徘徊、掙扎的人們,衝破圍城,去走自己的新路”。因此,錢鍾書獨特諷刺藝術,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佔有一席重要的位置。這種諷刺藝術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以方鴻漸的活動為線索諷刺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圍城》並沒有貫穿始終的主要情節,而是以方鴻漸的活動貫穿全篇。通過方鴻漸不斷地從被圍困的“城堡”裏逃出來或沖進去,展現他留學回國後所遭遇的人和事。作者對作品中的每個人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諷刺。方鴻漸不通事務、無能懦弱;蘇文紈冷若冰霜孤芳自賞、不顧廉恥、惟利是圖;高松年撒謊老練、作假超真,對屬下的妻子不懷好意,以生物學原理治校;李梅亭表面道貌岸然,實際男盜女娼、販賣藥材、勾搭妓女。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圍城》中應有盡有,確實達到了作者想要寫出某一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2)的目的。在人物的展示過程中,作者對官場腐敗、政府無能、學術虛偽、社會落後等都不失時機的進行嘲弄諷刺,錢鍾書的筆觸及了那十裏洋場的政界、銀行界、新聞界和工商界的種種醜陋,還描寫了寓公們的可笑可鄙生活。作品也涉及了江南小縣和由浙江到湖南一路上的污泥臭水,又表現了旅途的艱難,抗戰中的混亂;小說又揭露了所謂“自由區”國立大學內的種種黑幕,學校條件差,教學質量低,學生意識落後,教育界的敗類、投機政客、偽君子充斥了校園,寫出了“為人師表”們逐利傾軋、蠅營狗苟的骯髒行徑與靈魂,“學校的圖書館倒像個惜字的老式慈善機關”,“館裏通共不上一千本書,老的、糟的、破舊的中文教科書居其大半,都是因戰事而停辦的學校的遺產”。所有這些反映的社會生活是相當廣闊的。錢鍾書更站在哲理的高度諷刺這些社會現象,他的諷刺早已遠遠超出那個社會,超越了那個時代。

   其二,諷刺意味通過情節發展和精雕的細節自然流露。《圍城》通過人物可笑嘴臉惟妙惟肖的勾畫形象地暴露出人物卑下的靈魂,使作品收到良好的喜劇效果。如書中對主人公方鴻漸流洋歸來後的一段描寫就十分精彩:方鴻漸留洋歸來,“衣錦還鄉”,頗為驚動了家鄉那個小城,先是報上登出新聞,繼則應邀回母校作關於“西洋文化在中國歷史上之影響及其學術報告”。方鴻漸是這樣說的:“海通幾百年,只有兩件東西在整個中國社會裏長存不滅,一件是鴉片,一件是梅毒,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鴉片引發了許多文學作品,古代詩人向酒裏找靈感,近代歐美詩人都從鴉片裏得靈感。梅毒在遺傳上產生白癡、瘋狂和殘疾,但據說也能刺激天才”。方博士不學無術、滿口荒唐的形象躍然紙上,使人感到滑稽可笑,也尖刻而犀利地諷刺了帝國主義宣揚的所謂的“西洋文明”,無非是些鴉片、梅毒之類罷了。從整篇看,文章並未對方鴻漸有很多評價,通過情節發展,自然把矛頭指向了方鴻漸這一類人的性格弱點,指向那種文化環境和社會政治環境。錢鍾書還善於抓住諷刺意味的細節,楮慎明自稱一生最恨女人眼睛近視不配眼鏡是因為怕看清女人的臉,同時聲稱自己人性裏只有天性沒有獸性,但一和蘇文紈交談,卻激動得“夾鼻眼鏡潑刺一聲直掉在牛奶杯裏”,這一細節的生動描繪,無疑傳神地描繪出楮慎明那副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形象。這些細節都取得良好的諷刺效果。

  其三,諷刺手法靈活多樣。《圍城》中比喻、用典、比較、推理等諷刺手法中處處見鋒芒,達到近乎完美的諷刺效果。一是大量採用中外文化、文學典故。從中國先秦的《詩經》兵法到清代的同光體詩,從古希臘的《伊索寓言》、阿拉伯《天方夜談》到美國的軼事、法國的名句。典故的內容除文學之外,還涉及哲學、宗教、兵法、醫學、生物等知識。如第八章機關上司駕馭下屬的技巧,盡學西洋人趕驢子,在驢子眼前,唇吻之上掛一串胡蘿蔔,引誘驢子向前拼命,這是來自法國《列那孤》中的生花妙筆。方鴻漸買假文憑時引柏拉圖《理想國》、孔子孟子之事為自己辯護,認為買文憑哄騙父母也是“孝子賢婿應有承歡養志”,這裏連用幾個中西典故細膩逼真地寫出了方鴻漸自我解嘲自欺欺人的心理,增加了諷刺的力量和批判的力度。二是比喻來源廣泛,標新立異,帶有深刻的哲理意味,使人在頻頻發笑的同時認識了深刻的道理。如寫妓女王美玉:“忽然發現顧先生的注意,便對它一笑,滿嘴鮮紅的牙根肉,塊壘不平象俠客的胸襟”,“牙根肉”怎麼能象“胸襟”呢?但細一想,俠客不是愛打抱不平嗎?原來這是比喻牙根肉不平,實在讓人意想不到。又如“有雞鴨的地方糞多,有女人的地方笑多”等等。這種新穎獨特的比喻隨處可見,讓人耳目一新,又帶給人深深地思考。三是擅長用諷刺性的比喻進行評點的技巧,生動風趣,使人忍俊不禁,顯示出作者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例如方鴻漸經不起父親和丈人的兩面夾攻,懂得文憑的重要,文章評到:“這一張文憑仿佛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醜;小小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自己沒有文憑,好象精神上赤條條的,沒有包裹”。這一精闢的評點,新穎深刻,含蓄幽默的方式注入了作者強烈的喜怒哀樂的感情,起到畫龍點睛的功效。四是採用了重複手法,增強了諷刺的藝術性。《圍城》中的重複手法別有特色,含有幾分機智的俏皮勁。留學歸來的鮑小姐,袒胸露背,扭捏造作。小說就反復把她比作熟肉店裏的熟肉和熏火腿:“因為只有熟食店會把那許多顏色暖熱的肉公開陳列”,緊接著小說中又借用“真理是****裸的”格言,把鮑小姐輕薄、肉感、放蕩不羈的習慣,寫得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五是能把彼此沒有關聯的事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表面看風馬牛不相及,可又合巧的很,能找出別人難以發現的共同點,這樣由此及彼達到了很高的諷刺效果。例如寫國統區物價上漲,“物價象斷了線的風箏,又象得道成仙,平地直升”。方鴻漸一行在泥濘中艱難的行走,把眾人刮的鞋泥比作“貪官的地皮”。“物價”和“風箏”,“鞋泥”和“地皮”,這些不相關的比較對當時那樣一個惡濁的社會以曲折的方式表達了他的憎惡和鄙視,雖並未直接抨擊時局,但其諷意已溢於言表。

其四,語言詼諧幽默、尖銳潑辣。幽默可以說在《圍城》貫穿始終,無論是敍述還是評論,都在真實的基礎上不作空泛的指責,在諷刺可笑的人和事中讓人悟出深刻的道理。如對學國文要出洋深造的分析,作者指出,“(其他學科)都是從外國灌輸進來的,早已洋氣可掬,只有國文是土貨國產,還需要外國招牌,方可維持地位”,這裏的“洋氣可掬”和“外國招牌”,語言尖銳潑辣,對於新學科的內涵,對於一些留學觀念,再沒有比這樣的諷刺更徹底的了。方鴻漸從愛爾蘭人手中買到廉價的假文憑後,回信反勸這個騙子改邪歸正,愛爾蘭人“氣得咒駡個不停,喝了酒,紅著眼要找中國人打架”,書中戲言這是“中國自有外交或訂商約以來唯一的勝利”,這裏用喜劇性的語言發出悲劇性的感歎,諷刺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的貧窮落後導致外交的失敗。在諷刺之外,我們更可看到作者的深心和憂慮。

  二、妙比天成的比喻
  《圍城》極具魅力的語言藝術突出表現為比喻的運用。作者將學者語言與文學語言連袂,創造了大量的比喻。比喻藝術貫穿小說全篇,將各人物的性格、心理與行為特徵刻畫得入木三分。據統計《圍城》全書共15萬字,使用比喻多達700多條。錢先生借助比喻,極盡譏諷與調侃,表達了作者“憂世傷生”的深沉感情和無比憤慨的情緒。

  其一,新穎離奇性。黑格爾在《美學》中說“作家最大的本領就是想像”,“想像是最傑出的藝術本領”。想像是比喻的心理基礎,想像力的豐富歷來被視作是天才的標誌之一。錢鍾書先生聯想豐富巧妙,設喻新奇精闢。錢鍾書先生知識淵博,善於突破常規的思維模式:“似是而非,似非而是”(3),“凡喻必以非類”(4)、“不同處愈多愈大,則相同處愈有烘托;分得愈遠,則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穎”(5)、“不即不離”這些都是錢鍾書先生比喻理論的綱要。他善於在風馬牛不相及的兩類事物中尋找別人難以發現的共同點,用奇特的喻體表現本體,出奇制勝,在貌以嘻笑中予以淋漓盡致的描寫和嘲諷。《圍城》中,比喻本體與喻體距離之遠,其想像力超乎常人。例如:“大碟子裏幾塊半生不熟的肥肉,原是紅燒,現在象紅人倒運,又冷又黑。”食物與政治接而相通:紅人一旦倒運,就會倍受冷遇,即由紅變黑。這種反映世態人情的社會現象本來與半生不熟的紅燒肥肉毫不相干,錢鍾書先生運用豐富的聯想,利用“冷”與“黑”兩個詞的多義性,抓住內涵的連接點,將喻體的特徵與本體的顏色的“黑”,溫度的“冷”聯想起來,給人一種新穎的感受。“真想仗外國文來跟唐小姐親愛,正像政治犯躲在外國租界的活動。”外語與犯罪遇而相合:寫給唐小組的信,方鴻漸借助外國文,這些西方書函的平常稱呼在中文裏就顯得刺眼肉麻。方鴻漸躲在租界裏,用西方書函來向唐小姐示愛,好比政治犯在租界內不受中國法律的約束。

  其二,博學睿智性。《圍城》當然有非凡的想像力,但支撐起整部小說的還是作者作為學者的那種睿智與廣博的學識。錢鍾書先生學貫中西,知識淵博。《圍城》中的比喻幾乎隨處可見,而且大都融入作者的陳述之中,同時還融入科學、文學、哲學、歷史、宗教、藝術、民俗、掌故等諸方面的知識,令人目不暇接。作者以非凡的想像力和廣博的知識把喻體和本體巧妙地結合起來。例如:“方鴻漸自信對她的情誼到此為止,好比兩條平行的直線,無論彼此的距離怎麼近,拉得怎麼長,終合不攏來成為一體。”作者運用數學上平面幾何的原理來比喻方鴻漸與蘇文紈的情誼,準確生動。“燈光照著孫小姐驚奇的眼睛張得像吉沃吐(Giotto)畫的‘O’一樣。”用義大利名畫家精湛繪畫技藝畫出的“O”來比喻孫小姐驚奇的眼睛,形象具體。“有人叫她‘熟食鋪子( cuteric)’,因為只有熟食店會把那許多顏色暖熱的肉公開陳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為據說‘真理是****裸的’。鮑小姐並未一絲不掛,所以他們修正為‘局部的真理’。”作者這段比喻的靈感來源於他對法國日常生活的瞭解,這裏法語詞兒 cuterie原來是指香腸,後來成了豬肉牲口的一般稱呼。作者將肉類製品和肉類人品的色彩鮮豔、裸露袒裎靈活地運用在一起。一般比喻多以實喻虛,此處作者首先以實(熟食鋪子)喻實(鮑小姐),再以虛(真理)喻實(鮑小姐),可謂虛實皆宜。鮑小姐的“赤身露體”用哲學上的“真理”來形容也很具諷刺意味。《圍城》中這類涉及眾多方面知識熔古今於一爐,熔中外於一體的比喻隨處可見,令人目不暇接。對主動的蘇文紈與被動的方鴻漸的被吻,他不用我們說的蜻蜓點水那樣抽象,他說:“這吻的份量很輕,範圍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場端茶送客時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邊,或者從前西洋法庭見證人宣誓時的把嘴唇碰一碰《聖經》,至多象那些信女們吻西藏活佛或羅馬教皇大腳趾,一種敬而遠之的的親近。”這輕輕一吻,作者用了一個民俗方面和兩個宗教方面的知識,說明範圍很小,力量很輕,迫於無奈,不得不吻,表達“近而遠之”的親近,傳達了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微妙心態,非常形象。另外,典故的大量使用也是《圍城》比喻知識性的突出體現。由於《圍城》寫的主要是一批所謂的高級知識份子,由此小說便構成了一個特殊的世界,從而又決定了小說特定的語言天地。不唯這一干文化人要自覺不自覺地調動他們中西文化的積蓄,塑造了這樣一批人的作者,也勢必站在一個高層次的文化角度,否則,他就無法寫出這些人物的性格,心態和言行來。這樣,人物語言和敍述者語言和敍述者語言都必然呈現出一種強烈的“文化”色彩。

  其三,幽默詼諧性。《圍城》的文筆風趣幽默,幽默是《圍城》的總體氣氛。作者製造幽默的手段極為豐富,比喻是其中一種。方鴻漸他們在汪處厚家聊到女傭人時,汪太太說:“最近一次上來的雞湯淡得像白開水,我跟汪先生說:‘這不是煮過雞的湯,只像雞在裏面洗過一次澡。’”汪太太調侃女傭人做出的雞湯很有幽默感。她不直接說雞湯被女傭人吃了,只說上來的雞湯“淡得像白開水”,“只像雞在裏面洗過一次澡”。這個比喻很有趣味。這種詼諧輕鬆的筆調,使語言生動活潑,富有幽默感。方鴻漸出洋留學四年,回國前為滿足父親、“岳父”的虛榮心,花錢買了張假文憑,然而,這張文憑卻使得方鴻漸以後的處境令人啼笑皆非。首先,假文憑被蘇小姐揭穿,唐小姐指責方鴻漸為騙子,使他欲辯不能。在三閭大學,方鴻漸如實填寫自己未得到過學位,卻被高松年由教授降為“如夫人”地位的副教授。當方鴻漸碰到以同樣方式騙取文憑的韓學愈,不僅是教授,而且還是歷史系主任時,才覺得自己撒了謊,又要講良心,真是大傻瓜。“老實人吃的虧,騙子被揭破的恥辱,這兩種相反的痛苦,自己居然一箭雙雕地兼備了。”“當然新添上一種不快意,可是這種不快意是透明的,見得天日的,不比買文憑的事像謀殺滅跡的屍首,對自己都要遮掩得一絲不露。”這兩個比喻,幽默地道出了方鴻漸心中的無奈。小說中這類詼諧幽默的筆調層出不窮。有時單獨一個比喻,有時多個比喻連用,琳琅滿目,句句珠璣,不但含蓄有趣,而且經得起咀嚼。

  其四,辛辣諷刺性。錢鍾書的諷刺語言很獨特,講究文法修辭,比喻的運用異常嫺熟,注重巧妙地借助許許多新穎獨特而又貼切生動的比喻,深入揭示人物內心深處的思想活動,以達到諷刺的目的,小說中對現代儒林眾生的刻畫,錢先生極盡諷喻之妙筆,從古代、西洋隨手拈來的比喻,在小說中俯拾皆是,例如:洋博士褚慎明儼然一個大哲學家,他確實也有能同哲學扯上關係的時候:“褚哲學家害饞似地看著蘇小姐,大眼珠仿佛哲學家謝林的‘絕對觀念’象手搶裏彈出的子彈藥,險得突破眼眶,迸碎眼睛。”大眼珠“險得突破眼眶”刻畫了這個褚大哲學家見到蘇文紈時,卑鄙骯髒的心態,剝下了這個大哲學家的偽裝,露出了醜惡的原形。“世界上大事情像可以隨便應付,偏是小事倒絲毫假借不了”。對於韓學愈這個看上去“木訥樸實”的學術騙子,作者是這樣描述的。“跟韓學愈的談話仿佛看情動電影,你想不到簡捷的一句話需要那麼多的籌備,動員那麼複雜的身體機構。時間都給他的話膠著,只好拖泥帶水的慢走。韓學愈容顏灰暗,在陰天可以與周圍的天色和融無間,隱身不見是頭籌的保護色。他只有一樣顯著的東西,喉嚨裏一個大核。他講話時,這核忽升忽降,鴻漸看得自己喉嚨都發癢。他不說話時,這核稍隱複現,令鴻漸聯想起青蛙吞蒼繩的景象,鴻漸著跟他說話少而費力多,恨不能把那喉結瓶塞頭似的拔出來,好讓下面的話鬆動”。這是一段用比喻誇張進行諷刺的典型例子。作為一個大學教授應該是知識淵博,說話流暢。而韓學愈說句簡捷的話還要動用全身複雜的機構。作者用韓學愈的容顏灰暗,是頭等的保護色來揭露他隱藏極深的虛偽面目。用青蛙吞蒼蠅的噁心比喻來表達作者對醜惡現象的極端痛恨,對舊教育體制黑暗的一面給予的揭露深刻真實,比直接恕罵更為有力。

三、意味深長的象徵
  讀《圍城》不但可以感受到沿途邂逅的驚喜,體會到妙趣橫生的比喻,更能咀嚼意味深長的象徵。例如小說賦予“落伍的鍾”很多象徵寓意。方翁夫婦鄭重地親自送去這座鐘,並說:“這只鍾走得非常准,我們昨天試過,每點鐘只走慢七分。”把那個時代的保守、落伍、迂腐有代表性地繪聲繪色、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

  這座鐘又是方鴻漸與孫柔嘉二人小小歡樂的見證。文中有這樣一段:柔嘉拍手道,“我發現你說話以前嗓子裏的唏哩呼嚕,跟它打的時候發條轉動的聲音非常之像,你是這只鍾變出來的妖精。”這句話又是一語雙關,錢先生借人物之口,說出了更深層的寓意:方鴻漸又何嘗不是舊時代脫胎出來的一個“妖精”呢?
  小說中的最後一筆,也是通過這座鐘表達了最深刻的一筆:“這個時間落伍的記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其中,最富於人生哲理的是關於“圍城”這一主題。《圍城》雖然寫的是愛情和教書、家庭生活,但決不是為寫愛情而寫愛情。通過結構來看,方鴻漸是一個人從國外來到上海,最後在情場上事業上失敗了,在家庭生活中,夫妻也分離了,最終仍然是一個人。通過《圍城》中人與人的關係:父子關係、夫妻關係、同事關係、朋友關係、師生關係等等,可以看到人們之間要麼就是互相利用,互相欺騙;要麼互相諷刺,正如《圍城》裏寫的“就像兩個刺蝟在一起”。不是你刺了我,就是我刺了你。在小說的第一部分,叫做褚慎明的所謂哲學家說了一句,解釋了什麼叫“圍城”。他說“圍城就像金漆的鳥籠,外面的鳥想住進去,而裏面的鳥想飛出來。”蘇文紈說法國還有一種說法,說“婚姻就像一座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內的人想逃出來。所以結婚就是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結。”總而言之,人的理想和現實總是矛盾的,總是無法滿足的。方鴻漸說:“人生處處如圍城,婚姻、事業、家庭。”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圍城”不僅象徵了方鴻漸、趙辛楣等人在愛情、婚姻、事業上的追求、掙扎、幻滅、絕望的艱難生活歷程和矛盾心態,更象徵了在國民黨統治下的舊中國,人們總是擺脫不了外在束縛的境遇,蘊含著重大的社會意義和豐富的人生哲理。

  四、洞燭幽微的心理刻畫
  小說對人物稍縱即逝的細微心理變化的把握,對人情世態的精確入微的描寫,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立體感。主人公方鴻漸是一個既集勇敢與怯懦,厚道與玩世不恭,笨拙與機敏于一身的複合體。他不同於“五四”以來,中國現代文學中出現的眾多人物形象,他表現了“現代人”以理想、熱情、勇氣、力量和快捷的行動參與殘酷的生存競爭,表現了“現代人”那種刻骨銘心的莫明的孤獨感、絕望感、失落感和荒謬感。方鴻漸本來是一位極有可能在生活中成功的人物,他不乏聰明才智,心地善良,又有機會接近“上流社會”,但他又正是在這種環境和條件影響下日趨懦弱、日趨渺小、日趨沉淪,其生活軌跡和心理軌跡,是非常複雜細膩的。

  首先,《圍城》大膽借鑒了西方心理描寫的技巧,對人物的心理進行細膩的觀察和分析,深層次地進行藝術開掘。如蘇文紈是一個自認為“豔若桃李,冷若冰霜”的人,她孤芳自賞,喜歡別人簇擁在自己周圍,男人之間越是嫉妒吃醋,她越能欣賞玩味並從中得到所謂愛情方面的滿足。她看見方鴻漸來了,好高興,“鴻漸”叫得非常親熱,說話非常溫柔,為什麼?因為這時候她身邊只有一個趙辛楣,跟蘇文紈一起長大,留美哲學博士。蘇文紈故意挑起方鴻漸和趙辛楣的爭鬥。大家知道一個女人身邊有兩個男人追逐,她的身價就會提高。但是到頭來蘇文紈沒有達到目的,因為方鴻漸並沒有愛上她,反而愛上了蘇文紈的表妹唐曉芙(唐曉芙是作者在書中唯一沒有諷刺的女孩子)。但本來他們兩個人是可以成為眷屬的,這裏面有很多複雜的原因:蘇文紈覺得方鴻漸愛上了自己的表妹就故意說唐曉芙的壞話,說唐曉芙那個女孩子別看她年紀小心裏鬼主意多得很,手裏有一大把男朋友。這樣一說,方鴻漸就說那我何必湊數對不對。但是這擋不住方鴻漸對唐曉芙的感情。最後方鴻漸明確表示對蘇文紈不喜歡的時候,蘇文紈就在唐的面前造方鴻漸的謠言,說方鴻漸已經結婚了,住在自己岳父家裏,在輪船上他追求鮑小姐,還追求我,他拿的是假文憑等等。這樣,蘇文紈這個虛偽、刁滑、自私、勢利,除了美德以外,一切都具有的這種人物特徵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其次,他還善於透視人物言行舉止的心理基礎,挑開蒙在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溫文爾雅的面紗,探索人物的內心世界,揭示出描寫物件靈魂的醜陋,戳穿和嘲笑對象在言行舉止上的虛假性。孫柔嘉在三閭大學英語系當助教,教英語。然而這個位子被另一個人看中了,那就是歷史系的系主任韓學愈。這個人的夫人是北俄人,想冒充美國人去教英語。他要把孫柔嘉趕下去,讓他的夫人站穩這個講臺。他讓很多品質不怎麼好的學生在課堂上侮辱孫柔嘉。利用英語單詞造句的機會,用“你,我,他”單數,複數造句。這個學生說:“你是我的妻子,我是你的丈夫,他也是你的丈夫,我們是你很多的丈夫”。一個沒有結婚的助教,一個年輕的大學教師,怎麼能夠承受這個打擊呢?所以就不教了。但是由於外語系的系主任劉東方與韓學愈有矛盾,所以就叫方鴻漸代替孫柔嘉去講課。這樣也沒有達到目的,所以就和韓學愈起矛盾了。韓學愈千方百計想擠走方鴻漸,就用請學生吃飯的手段挑方鴻漸的毛病。當然方鴻漸的英語水平不是很高,但教他的學生是綽綽有餘了。韓學愈為什麼要把方鴻漸趕走呢?這裏面有個很大的秘密:韓學愈的文憑也是“克萊登”的博士文憑,他最怕方鴻漸揭他的老底。這說明大家為了私利互相爭鬥,也可從另一方面看出人們之間的關係。

  另外,錢鍾書還善於通過作品中各種人物的虛榮心理的描寫來揭示人性的頹敗。在《圍城》裏,虛榮滿街在跑,如蒼蠅灰塵,飛粘在每一個人身上,買假文憑的方鴻漸,偽造劇作家簽名贈書的范小姐等等,又如三閭大學教授們談起往日的榮光無不得意地長歎,汪處厚掛念在南京的房產,陸子瀟說在抗戰前有三個女人搶著嫁他,李梅亭在上海閘北“補築”了一所洋房,方鴻漸也把淪陷區的故宅放大了幾倍,所以日本人能燒殺搶掠虛榮心裏的空中樓閣的房子,烏托邦的產業和單相思的姻緣。無獨有偶,當方鴻漸夫婦搬入新居時,妯娌倆連袂名為道喜,實為“偵查”時,都向孫柔嘉虛報當的嫁妝,一個說家俱堆滿了新房,一個說衣服多得穿不完。這裏形成很有意味的對稱結構,一是喝過洋墨水的大學教授,一是不通文墨的粗俗婦人,高雅與粗俗相距千里,但在虛榮心上是一致的。

  五、和諧美麗的寫景藝術
  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中說,造藝之高境,乃在全銷材質於形式之中。明明是鶴舞,卻只見舞姿,不見鶴體。“體而悉寓於用,質而純顯為動,堆垛盡化煙雲,流易若無定模”,全銷材質於形式之中,文成而若不覺有題材,正所謂“至巧若不雕琢,能工若不用功。”《圍城》的景物描寫便達到了“不雕琢”,“不用功”的藝術境界,消然於小說整體之中,與全文基調一致,和諧統一。“然物有恆姿,而思無定檢,或率爾造極,或精思愈疏”(6)為什麼同是描寫景物,有的人並不經意一下達到極妙的地步,有的人經過精細思考反而愈加疏遠呢?同是《文心雕龍》回答了這個問題:“吟詠所發,志惟深遠;體物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狀,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寫毫芥。故能瞻言而見貌,印字而知時也”。《圍城》的寫景藝術如小說的其他藝術特色,也是值得稱道的。

  其一,緊緊抓住景物特徵來寫。小說中有對四季景物的描寫。寫春。“那年春天,氣候特別好。這春氣鼓動得人心像嬰孩出齒時的牙齦肉,受到一種生機透芽的痛癢”。雖寫得是戰時的春天,而且並沒有具體的描摹,但春天的勃勃生機和對人心的鼓動,人們依然很真切地感受到了。寫秋。“這是暮秋天氣,山深日短,雲霧裏露出一線月亮,宛如一隻擠著的近視眼睛”,“滿地枯草,不見樹木,成片像樣的黑影子也沒有,夜的文飾遮掩全給月亮剝光了,不留體面”。“山深日短”“滿地枯草”這是暮秋的季節特徵,而秋夜的月雖是擠著眼,卻應是寒氣逼人。寫月。“這月亮圓滑地什麼都粘不上,輕盈得什麼都壓不住,從蓬鬆如絮的雲堆下無牽掛地浮出來,原來還有一邊沒滿,像被打耳光的臉腫著一邊”。錢鍾書筆下的這輪月亮似乎沒有朱自清、沈從文、孫犁筆下月亮的美,但“打著耳光的臉腫著一邊”的半胖的月亮的影像卻已深深地印著了。像漫畫人物最主要的特徵,誇張地展現,卻讓人覺不著是誇張。

其二,寫景相互映襯,使景物在映襯中形象更為鮮明。要把景物寫好,關鍵不單在映襯,還在映襯得法。映襯得法,就可以相得益彰,或者化平庸為神奇。如這一段“門外地上全是霜。竹葉所剩無幾,而冷風偶然一陣,依舊為了吹幾片小葉子使那麼大的傻勁。雖然沒有月亮,幾株梧桐樹的禿枝骨鯁地清晰”。霜、竹葉、冷風、梧桐樹,幾樣景物的組合,相互映襯,活現一個清冷的冬夜。再如寫大雨欲來的那段,以“半黃落的草木”的“微微歎息”、“瑟瑟顫動”映襯清涼暢快的爽氣的到來;雨後初晴,以“黃泥地”的“面粘心硬”襯出夜來的大雨和此時“天氣若無其事的晴朗”;以“蓬鬆如絮的雲堆”襯出“輕盈”、“圓滑”的月亮。

  其三,修辭格的妙用及語言變異的超常性。文學創作,作家進行形象思維,用形象和情感來表現生活和情思,也就要用形象的帶感情的詞句來塑造形象,創造意境,因此語言要藝術化。而運用修辭格,是語言藝術化的一種積極的方法。在描寫景物上,要達到這樣的藝術效果,往往也是借助於修辭格的運用。試看以下幾個句子:“雨愈下愈大,宛如水點要搶著下地,等不及排行分列,我擠了你,你拼上我,合成整塊的冷水,沒頭沒腦澆下來。”一搶、一擠、一拼,雨之大通過幾個擬人化的動詞表現出來,雨成了小精靈,這雨是有生命,有靈性的。“公園和住宅花園裏的草木,好比動物園裏鐵籠子關住的野獸,拘束、孤獨,不夠春光盡情的發洩。”“天仿佛聽見這句話,半空裏轟隆隆一聲回答,像天宮的地板上滾著幾十面銅鼓。”以關住的野獸比公園住宅的草木,奇絕新穎卻又合乎情理,寫出上海都市沒有多少山水花柳可以作為春的安頓處,僅有的也只拘束、孤獨。錢氏的幽默與修辭格的運用確實是別具一格的。同時,寫景語言的變異超常性,如詞語搭配的怪異,句法成分的故意移位,跳脫,語句結構的長短異常,詞義大小、褒貶、語體色彩有意錯用等,也充分發揮出了小說的藝術魅力。在上文所舉的諸多例子中可以看到,這裏不再贅述。

  注釋:
  (1)、引自陳伉:《中外名著導讀》第283頁,知識出版社20031月版。
  (2)、吳宏聰、范伯群:《中國現代文學史》第447頁,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3
  (3)、錢鍾書,《讀<拉奧孔>》《文學評論》第7頁,1962年第5
  (4)、錢鍾書,《管錐編》第74頁,中華書局,1979年第8
  (5)、錢鍾書,《七綴集》第38頁,上海古籍,1985
  (6)、龍必錕:《文心雕龍全譯》第560頁,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參考文獻:
  1、錢鍾書《圍城》,人民出版社2000.7
  2、錢定平《破圍》,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1
  3、陸文虎《錢鍾書研究采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11
  4、錢鍾書研究編委會《錢鍾書研究》,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11
  5、范旭侖李洪岩《錢鍾書評論》,卷一,社科文獻出版社1996.11
  6、童慶炳《文學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1
  7、楊鴻儒《當代中國修辭學》,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7.11
  8、田建民《再論錢鍾書比喻的特點》,河北大學學報1995.
  9、黃修已《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
  10、吳宏聰、范伯群《中國現代文學史》,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3月版。
  11、解璽璋《圍城內外》,世界知識出版社,19918月版。
  12、陳伉《中外名著導讀》,知識出版社20031月版。
  13、程帆《聽錢鍾書講文學》,中國致公出版社200212月版。
  14、懷文《中國文學名著導讀》,浙江文藝出版社20011月版。
  15、龍必錕《文心雕龍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6、莊文中《中學語言教學研究》,廣東教育出版社。
  17、周振甫冀勤《〈談藝錄〉讀本》電子書,由‘珂鷹玉置網路中心’製作出品。

  18、網站《圍城雜文》,http//www.zawen.net/ol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