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原籍浙江紹興,1920年 5 月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先着力於寫詩,後寫散文。1925年前,朱氏已有〈笑的歷史〉、〈溫州的蹤跡〉、〈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等出色作品面世,1925年得俞平伯推薦赴清華大學任教,復有〈背影〉和〈荷塘月色〉等名篇。三十年代以前,他的作品有詩文合集《蹤跡》和散文集《背影》。
朱自清作品能起散文語言的規範化作用。他的作品多用口語或全用活的口語創作,有着「清」和「雅淡」的語言風格:雕琢但不過分,白描但不寡淡。如〈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朱自清能夠將司空見慣的景物,寫得脫胎換骨,別具姿彩。
大中橋外,頓然空闊,和橋內兩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異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襯着蔚藍的天,頗像荒江野渡光景;那邊呢,鬱叢叢的,陰森森的,又似乎藏着無邊的黑暗:令人幾乎不信那是繁華的秦淮河了。(〈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見朱自清,2010)
這種寫景手法,一下子就掌握了景色特點,一出了大中橋,文章就由近景推向遠景,文字也隨即開放出去,短句牽着長句子,把景色寫成兩種風光:「疏疏的林」、「淡淡的月」的短句,
帶出來的是「頗像荒江野渡的光景 」;「鬱叢叢的」、「陰森森的」的短句,引出來的是「似乎藏着無邊的黑暗」。這樣的映襯下,景色就不是單調的情味,前者摹遠,後者繪近:遠者是荒江野渡,近者是黑暗無邊,合起來就是「不信那是繁華的秦淮河」的小結,這種句子結構和文字的準確性,都具有作者自己的藝術個性,也具示範作用。如要說寫景的細膩,試看:
秦淮河的水卻盡是這樣冷冷的綠着。任你人影的憧憧,歌聲的擾擾,總像隔着一層薄薄的綠紗面冪似的;它盡是這樣靜靜的、冷冷的綠着。(〈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見朱自清,2010)
疊詞只是皮相,真正的優點在於怎樣映襯秦淮河的「綠意」,朱自清用了「憧憧人影」,那是「視覺的」襯托;「擾擾歌聲」,那是「聽覺的」側烘;「隔着一層薄薄的綠紗面冪」,是將「人影」、「歌聲」稍稍推開以顯出綠意,有了這句,秦淮河那「冷冷的綠」就給凝住了、焦點化了,且徐徐送到讀者眼前。我們說朱自清文筆是細膩的,以上文字不單是寫作技法的示範,也是如何觀察景物、如何整煉文意的示範。
抒情文也是朱自清作品的光華所在。這類散文感情真摯,角度新穎,雖然是極平淡的筆調,卻有很大的感染力,〈背影〉、〈給亡婦〉、〈兒女〉等就是這類散文的代表作。〈背影〉以父親的背影貫穿全文,取「買橘子」這事為重心,以父親「跨月台」為描寫角度,陣陣張力催人下淚。然而更精彩處是,全文以「感情」為節奏,凡是有「父親說話處」,即感情結聚處。「買橘」
是高潮,故安放在文章的中央處;而最大的感觸處,是父親憂其大去之期不遠,因而將之置於收結處。我們讀〈背影〉不要只留心於買橘此一小節,整篇文章的用心處―感情結構,也不能輕輕放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