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作家希望能夠及時反映社會主義改造為中國帶 來的變化,紛紛從事新的創作,描繪當時政府所推行的全國性政策和運動,呈現工業和農業建設給城市和農村帶來的新變化,也刻畫了一般百姓在新時代裏的心理反應和感受。儘管這些作品大多以歌頌作家所感知的美好的現實為主調,但也有反映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發揮了作家的批判精神。這時期的作品如《暴風驟雨》、《山鄉巨變》、《創業史》、《三里灣》、《組織部新來的年青人》及《在橋樑的工地上》等,都值得你細看。
當時的作家給自己賦予的使命,在茅盾於1960年7–8月舉行的第三次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上的報告頗能得到體現。“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於1949年7月成立,主席為郭沫若,副主席由茅盾、巴金、老舍、梅蘭芳等多位著名文學藝術工作者出任。茅盾在題為《反映社會主義躍進的時代,推動社會主義時代的躍進》的報告中,總結了1949年建國以來至1960年,特別是1956–60年間國內文學創作的成就和趨勢。
茅盾
群眾有兩句話概括過去幾年來文藝的成就;“回憶革命史,歌頌大躍進”,這兩句話很對。從上次會議到這次會議的四年中間,我們出版了革命歷史題材的作品約計二百三十九部(這是不完全的統計)。此外,還有規模宏偉的《星火燎原》以及其他革命回憶錄等等又是文藝又是歷史的著作。
革命老幹部所寫的回憶錄,據不完全統計,已出版者約計九十九部,其中如楊尚奎、鄧洪、陳農菲等的著作,都是有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的作品。
群眾和專業作家共同協作,集體寫成的許多工礦史、部隊史、人民公社史,或者回憶革命鬥爭,或者從過去的革命鬥爭寫到今天的大躍進,例如《紅色的安源》、《北方的紅星
》、《武鋼建設史話》、《綠樹成蔭》、《旭日東升》等,這些新型的傳記文學和文學性的史書,都是大 搞群眾文藝運動的產物,這為群眾的業餘創作開闢了廣闊的道路,培育了千千萬萬的文藝新生力量。
這裏只談創作,仍從“回憶革命”談起,可以用“百花齊放”這句話來形容革命歷史題材作品的繁榮情況。現在,讓我們舉一些最著名的作品作為例子。李六如的《六十年的變遷》第一部寫了辛亥革命前後,李劼人的《大波》寫了辛亥革命的導火線—四川人民的護路鬥爭前後的革命運動,梁斌的《紅旗譜》第一部寫了大革命前後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村階級鬥爭和革命運動,歐陽山的《三家巷》(《一代風流》的第一部)描寫了大革命前後當時革命根據地廣州地區的階級鬥爭和階級分化。以京漢路二七大罷工為題材的,有中國青年藝術劇院集體創作由金山執筆的劇本《紅色風暴》;以1922年京綏鐵路工人大罷工為題材的,有工人業餘集體寫作的話劇《火焰千里》;以八一南昌起義為題材的,有劉雲等的話劇《八一風暴》;反映1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 失敗後,閩西農民在黨的領導下舉行武裝革命鬥爭,建立蘇維埃政權的,有《星火燎原》(話劇,趙起揚、林戩、陳仲宣、陳少雲集體創作);以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和土地革命為題材的,有《紅霞》、《洪湖赤衛隊》(皆新歌劇)、《黨的女兒》(電影文學劇本);反映抗戰前學生愛國運動的,有楊沫的小說《青春之歌》;描寫革命音樂家的,則有電影文學劇本《聶耳》。大致說來,從辛亥革命到抗日戰爭這一歷史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在文學上大都得到了反映(再往上推,還有寫鴉片戰爭的電影文學劇本《林則徐》)。至於把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作為背景,而從階級鬥爭在各個不同時期所表現的不同方式來反映革命鬥爭的作品,那就更多了。舉例而言,就有孫犁的《鐵木前傳》、馮德英的《苦菜花》、李英儒的《野火春風鬥古城》,電影文學劇本《回民支隊》,以及孫峻青、茹志鵑等的一些短篇小說,李季、田間、郭小川的敘事長詩等等。
此一時期出版的革命戰爭題材的作品,十分豐富。首先要提到的,是規模空前的《星火燎原》第一集和第三集(共計百萬餘言)。這是按照時代編排的各種體裁的回憶錄,這是翔實的解放軍戰鬥的光榮史,這也是毛主席軍事思想的實踐史,這又是激動人心的傳記文學。劉白羽、孫峻青、茹志鵑的短篇小說,都有特色。長篇小說如吳強的《紅日》、曲波的《林海雪原》、楊朔的《洗兵馬》、劉江的《太行風雲》,詩歌如李季的《楊高傳》、聞捷的《動蕩的年代》,劇本如顧寶璋等的《東進序曲》等等,無論在塑造人物、描寫戰爭、描寫如魚似水的軍民關係等方面,都比以前的同類作品細緻而深刻,尤其在刻畫高級指揮官和政委的人物形象方面,都比過去的作品有顯著的進步。此外,反映海防邊防鬥爭生活較好的作品則有西虹的《碧海紅心》、丁山等的《海邊青松》、左齊的《李狄三》。
反映農村的巨大變革(從合作化到人民公社)的作品,在數量上還是比反映工業的多。這也是很自然的。這方面膾炙人口的作品就有趙樹理的《三里灣》,柳青的《創業史》第一部,
周立波的《 山鄉巨變》。 胡可的《槐樹莊》在五幕話劇中寫了整整一個時代(從土改到人民公社)的農村中的巨變,雖有斑駁之處,實亦難能可貴。此外,馬烽、王汶石、李准、劉澍德、劉勇、申躍中(後二人皆農民)等的短篇小說,魯彥周的電影文學劇本《三八河邊》,以及王老九等農民詩人的作品,都從各個角度以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為背景描寫了廣大農民的階級覺悟的提高,以及具有共產主義思想品質的農村
先進人物的精神面貌。人民公社只有兩年的歷史,然而反映人民公社的短篇已經不勝枚舉,其中優秀之作則有馬烽的《太陽剛剛出山》,趙樹理的《老定額》,沙汀的《歐麼爸》,王汶石的《嚴重的時刻》,李準的《李雙雙小傳》,劉澍德的《老牛筋》等等。李茂榮的《人望幸福樹望春》是農民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在這個意義上,是值得注意的。
這一時期的反映工業建設的作品,有了更大的成就。這不但表現在數量上,也表現在質量上;而特別令人鼓舞的,是大批的工人作家在最近兩年內出現了。他們都是業餘作家,他們的作品是和生活的脈搏緊密合拍的,他們筆下的人物從思想情感到聲音笑貌,都表現了濃郁的工人階級的氣質。工人作家的人數還在不斷地增加,小說、特寫、詩歌、話劇、說唱文學等文藝部門,每個部門內都有工人們在活躍,他們的人數是無法統計的。在這裏,只能舉幾個經常寫作,而且已經成熟,為廣大讀者所歡迎的工人作家為例。在小說方面有胡萬春、唐克新、費禮文、萬國儒等,在詩歌方面有溫承訓、黃聲孝、李學鰲等等。他倆的題材範圍很廣泛,但以歌頌大躍進中的新人新事者為最多。此外,值得我們高興的,我們看到了以鞍鋼為題材的艾蕪的《百煉成鋼》、草明的《乘風破浪》、羅丹的《風雨的黎明》,這三部小說都
出色地塑造了先進人物,也寫了人民內部矛盾。《風雨的黎明》在結構、人物形象的塑造、文學語言這三方面,已經顯示了獨特的風格;美中不足是在熔裁方面,浪墨費詞還未洗刷乾淨;然而文氣浩蕩,器宇軒昂,瑕不掩瑜。工業建設題材的中篇小說為大家稱賞的,還有杜鵬程的《在和平的日子裏》以及他的其他短篇小說。
反映大躍進、大鬧技術創新、技術革命、描寫敢想敢幹的共產主義風格的作品,首先應當提到《紅旗歌謠》,其次,就以短篇小說、特寫、詩歌為數最多(這裏恕不列舉)。電影和話劇也已產生了不少,舉其最著名者,如電影文學劇本《老兵新傳》、《萬紫千紅總是春》,話劇如王命夫的《敢想敢幹的人》,劉川的《烈火紅心》,段承濱等的《降龍伏虎》,栗粟等的《丹鳳朝陽》,王煉的《枯木逢春》,陳恭敏、王煉的《共產主義凱歌》和總政文工團話劇團集體創作的《幸福橋》。要而言之,這一時期,從各個角度反映大躍進和技術革命的作品,各顯神通,各有特色,但共同特點而且是最主要的特點則是塑造了當代工人階級的英雄人物的形象。
茅盾以“回憶革命史,歌頌大躍進”這兩句話來概括1956–1960年間中國文學創作的成就。當時的文學作品多以講述中國革命歷史和頌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社會建設為主題,具體的題材包括辛亥革命史、共產黨領導下的工人罷工、農村階級鬥爭和革命運動、抗日戰爭、反映農村從合作化到人民公社時期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工業建設和技術革命等。這時期有不少是出身於工人和農民階層的業餘作家。儘管題材各異,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均表現了解放前革命過程的艱辛,映照出解放後美好生活得來不易,並着重描寫工人階級的英雄人物形象和農民階級覺悟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