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1日 星期二

寫民族苦難小說的魯迅

當胡適、陳獨秀等高呼文學革命時,現代小說就帶着一個啟蒙、寫實和批判的嚴肅形象,步上文壇。《吶喊》是魯迅的第一本小說集,1923年出版,共收小說15篇;1926年第二本小說集《彷徨》出版。魯迅跨上小說殿堂的第一步,跫響如雷的,就是他的《狂人日記》。

從《狂人日記》說起
1916年,魯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號上發表了《狂人日記》。回顧寫作動機,他說讀《通鑑》而悟中國人還是食人族,就是說禮教吃人;自己感悟所得,所以藉着小說將這中國的野蠻與傳統痼疾揭示出來。他認為當時的大眾對於傳統禮教的弊端,仍茫然不知其惡害處,「知者尚寥寥」。由此推知,魯迅創作《狂人日記》的動機就是「啟蒙」大眾。

小說揭示禮教吃人的本質,暴露表面講仁重禮的中國,原來是一個「以禮吃人」的地方,而且吃了四千年還不曾覺醒。魯迅痛斥這種吃人的文化,痛斥傳統禮教的冷血與無良。他還要以滿腔的希望,請求大眾「救救孩子」,挽救中國的未來。《狂人日記》充滿強烈的戰鬥精神和反省意識,並以鮮明的寫實手法,將黑暗的舊社會和偽禮教揭示無遺。往後,魯迅的小說創作也遵循這條路線,未嘗稍離。

魯迅小說的主題主要反映「吃人禮教」、「民族弱點」、「知識分子的悲哀」、「婦權問題」和「鄉土故情」,現分述如下:

1. 吃人禮教
《狂人日記》直接寫禮教吃人,而魯迅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吶喊》中,也有不少舊禮教吃人的悲劇,如孔乙己和阿 Q;《藥》寫的是吃人為己的實況,如吃「人血饅頭」治癆病,出賣革命黨宗親自保,欺壓弱者自肥等;也有人敢於被吃,希望犧牲自己來喚醒大眾。呈示在作品中的,有充當劊子手的禮教,還有各種幫兇低級的宗教迷信、腐朽的社會機制、冷血的剝削階級等。在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裏的魯鎮文化、未莊天地,是人人互宰互吃的世界。這些小說的題材、背景、人物、事件、鄉鎮,一旦綜合起來,則中國四千年的文化弱點、民族病態、精神頹毀、觸覺麻木都紛紛布呈在讀者面前。

2. 民族弱點
魯迅小說的另一個重要主題是「反映民族弱點」,《阿Q正傳 》、《藥》、《風波》、《示眾》等,就將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民國施政的混亂,以及民眾的無知愚昧全面表現出來。民眾對於政治社會種種現象多是無奈地接受,又因無知愚昧,於是都成為政治和傳統文化下的被動者和被管轄者。在《阿Q正傳》裏的阿Q身上束縛着可怕的精神枷鎖:「精神勝利法」,那是民族的共同弱點,通過阿Q的精神勝利法,魯迅將民族自欺欺人、自我安慰、麻木善忘等缺點全都展示出來。

3. 知識分子的悲哀
魯迅小說也反映出知識分子的悲哀,這些知識分子大致可分作兩類,第一類是要掙脫舊社會樊籬的知識分子,是要摧毀封建禮教的志士或積極的反抗者,如《狂人日記》的狂人、《藥》的革命志士夏瑜,《在酒樓上》的呂緯甫,在這個悲劇的世道裏,他們是一群覺醒者,對舊禮教、舊制度都抱着反抗心態。另一類是久囚於封建社會而不知覺醒,或甘於被舊制度所綑縛和剝蝕,成為封建禮教下的犧牲者。當中以《孔乙己》的孔乙己最具代表性。他們是站在知識分子這個圈子邊緣的人,不知不覺為封建禮教搖旗、文過,結果給封建社會吞噬了。魯迅以同情的筆觸和輕輕的嘲諷,寫下舊社會知識分子的悲哀。

4. 婦權問題
在魯迅的小說裏,《傷逝》、《祝福》、《離婚》都是反映中國婦權問題的代表作。《傷逝》是魯迅唯一一篇「戀愛小說」,故事裏子君與涓生離異及早逝,反映女性要獲得理想的婚姻,就先要有人格的尊重和獨立的經濟,絕不能憧憬靠愛情支撑,更不能完全倚靠男人。《祝福》的祥林嫂是典型的悲劇女性,是對封建禮教和愚昧迷信蠶蝕婦女的深刻反映。

至於《離婚》,是魯迅為社會底層婦女鳴不平的作品,寫愛姑因丈夫姘上小寡婦而要跟她離婚,勇敢的愛姑敢於抗爭,還罵公公是「老畜生」,丈夫是「小畜生」,抗爭了三 年,結果還是在父權和夫權下就範。這些小說將中國婦女的不幸和可悲的命運作了深刻反映和不平鳴。

5. 鄉土故情
寫鄉土,敍故情,是魯迅小說的另類主題。這種小說帶着濃厚的浙東土味,如大戶人家迎神送節的禮數,貧家賤戶熬生赴死的悲情,自私礙眾的鄉村文化等等,都可從《故鄉》、《祝福》等小說一掏而得。鄉土氣和故鄉事是魯迅小說裏一股具影響力的題材。

魯迅小說的寫作技巧
魯迅小說的寫作技巧,可綜合為以下五種:
1.   以現實主義為主導:整體來說,魯迅多用現實主義的手法,不論人物、事物、情節、細節,都有一定的真實性,寫實主義使他的作品緊貼社會和人生,因此感染力很強。在素材的表達上,魯迅為配合小說整體的藝術需要,每每使用各種表現手法,使小說的面貌和藝術層次變化多彩多姿。例如《狂人日記》運用現代主義的意識流手法,以日記片段連綴成篇;又如愛情悲劇《傷逝》,以淡淡的浪漫主義氣氛瀰漫全篇。我們可以說,魯迅小說的表達手法是以現實主義為主導,並酌用各種藝術手法。
2.   多用第一身角度:魯迅小說多用「我」,善於採用不同的「我視」角度引帶小說情節,這個「我」每因不同身份而生發不同的藝術效果,也以這個「我」作為小說發展的主要線索。在《孔乙己》,小說裏的「我」是酒鋪裏的小伙計,唯有用這個小孩子的身份,孔乙己的性格和行為才多了一個觀察角度,孔乙己的善良才有一個表現點。在《祝福》裏,「我」是一個旁觀者和敍事人,表面上與主人公無甚關係,但到後來這個旁觀者的「我」,竟就成了主人公被扼殺的幫兇,這個「我」身份特殊,在小說裏產生了極大的震撼力。
3.   善於創造典型人物:描寫人物方面,魯迅善於創造典型,以心理描寫配合言行來描繪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色,如阿Q、祥林嫂、閏土等,都是魯迅筆下成功的小說人物。魯迅塑造人物,每每掌握細節作細膩描畫,使人物性格突顯。如魯迅刻意寫《藥》裏的華老栓怎樣用手摸藏在內衣口袋裏的銀元,這些銀元是用來買「人血饅頭」給兒子華小栓治癆病的;又細寫拿着饅頭時驚恐而着緊的動作和神情,這樣,華老栓整個人的形象既生動又獨特。
4.   開創不同小說體式:在小說體式上,魯迅繼承傳統小說重視人物的語言和行為的優點,但又打破重視故事連續性和完整性的常規。他創造種種不同的小說體式,如日記式的《狂人日記》、抒情詩式的《傷逝》,散文體的《故鄉》、《社戲》,獨幕劇式的《孔乙己》,寓言體的《兔和貓》、《鴨的喜劇》,對話體的《在酒樓上》等。魯迅把喜劇、 悲劇的題材,利用冷靜、冷酷、熱情、熱烈等情緒融合、統整,化成獨特的小說材料,使小說的形式和內容作了最佳的配合,這是魯迅對現代小說的最佳示範。
5.   語言精彩,用字簡潔:魯迅小說的語言精彩,不論白話、文言同樣出色,語言含蓄、凝練,在寫景、敍事、抒情、人物對話、人物描摹等,用字都精確簡潔,絕不拖泥帶水。如《故鄉》的第二段:「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這段文字生動有力,最後一句加入感情,方便引出往後灰白的情節。又如《祝福》裏寫人物:「柳媽的打皺的臉也笑起來,使她蹙縮得像一個核桃:乾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額角,又釘住她的眼。祥林嫂似乎很侷促了,立刻歛了笑容,旋轉眼光,自去看雪花。」不但準確捕捉人物外貌,而且將人物內心也表露無遺,這就是好的小說語言。

魯迅小說的整體氣氛與影響
最後要指出魯迅小說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小說的整體氣氛悲哀、悲涼甚至是悲苦的, 作者自稱這是「深廣的憂憤」的氣息。細讀魯迅小說,就會發覺很多內容都是帶着傷痛和悲哀的,如《祝福》祥林嫂的冷死和《藥》華小栓的病歿,由「狂人」的無助到「愛姑」的「離婚」,一再重奏沉痛的調子。小說沒有什麼具體的指示去解決這些問題,只在於引起療救的注意。在《藥》裏,那個以點點白花插在革命志士夏瑜墳頭而成的花圈,以及那隻從墳頭直飛晴空的烏鴉,已算是十分積極的暗示。

魯迅小說這種灰白、感傷的悲劇基調,不但是魯迅小說的特色,也是整個現代小說的基本特色。魯迅小說題材偏向悲苦,不是故作悲苦之辭,而是時代的氣壓太低。怎樣與時代貼合,魯迅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另外,魯迅小說的某些題材,如《在酒樓上》、《傷逝》的戀愛內容和家庭問題,都成了「問題小說」的創作路線,文學研究會作家在二十年代初集中所寫的問題小說,可以說是魯迅小說所帶引的。最後,《故鄉》、《祝福》這類有關鄉村小鎮的生活的作品,直接開啟了二十年中葉以後的「鄉土小說」,受影響的作家包括許欽文、彭家煌、王魯彥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