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日 星期五

《毛詩序》情志說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詩序》)
這是一段關於詩歌本質的非常有名的論述,同時提出了言志和抒情說。
研究「詩言志」的學者大都認為「志」的內涵是指詩人的整個心靈世界,其中包含著情感,但還沒有明確、突出地加以強調。
先秦文藝理論中明確提出整個文藝的抒情本質論的,是荀子的「樂本人情」說。到漢代《毛詩序》,則將這種思想正式運用到詩歌理論中。這裡所謂「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情,自然是指人的喜怒哀樂等情,所以下文用形象生動的語言論述了詩人情感激動起來之後不能自己的狀態。
從先秦較為籠統「詩言志」說《毛詩序》「言志」、抒情」並提說,這是中國詩歌本質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因為只有既承認詩歌是詩人的全部心靈的產物,同時又突出強調其中的情感因素,才能把詩的本質闡釋清楚。後來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理論中的「志」和「情」這兩個詞就逐漸凝結在一起,稱為「情志」而得到廣泛使用。
我們認為用這個概念來界定詩歌乃至文學的特殊本,比單純「志」「情,或後世所謂「心學」、「人學」等都要準確些

2019年2月26日 星期二

《毛詩序》的文學理論批評

秦始皇統一天下,施行嚴酷的文化政策諸如焚書坑儒等,再加上秦末的連年戰火,因而先秦的許多典籍、特別是儒家著作都失傳了。至漢代初年,主要靠幸存儒生們的記憶,搶救傳授下來的一部分。
《詩經》的傳,在漢代有(齊人轅固生所傳(魯人申培公所傳(韓人韓嬰所傳、毛四。前三家後來失,只有毛詩一家流傳下來。據說它是由孔子的學生子夏(卜商)所傳,輾轉至秦漢之間傳於魯人毛亨,之後又傳至漢武帝時趙人毛,故世「毛詩。這就是我們今天能見到《詩經,共收入詩305篇(另有六篇逸詩,只存題目而沒有正文
《毛詩》除有訓詁註釋外,每篇題目下都有一句或幾句說明文字,一般稱「小序;在全書第一首《關睢》題,小序之後還有一大段總論全書的文,一般稱「大序,也簡毛詩序。這篇文字的理論內容較為豐,在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的地位很高,幾乎可以說是兩千年傳統社會正統文學的理論綱領。
關於《毛詩序》的作者,從東漢末年就眾說紛紜,至今已有二十多種說法,我們只相信它是漢代的著作,至於到底出於誰的手筆,在沒有新史料的情況下,不宜隨便支持某一種說法。
《毛詩序》的理論內容,按其先後順序,主要包括情志說、「六義」說、詩與政通說、「變風變雅」、諷諫說及「發乎情、止乎禮義」說等六點。
我們將在隨後一一介紹。

2019年2月24日 星期日

兩漢文學理論批評概況

自秦漢以後,中國社會開始正式步入封建時代。特別是當短祚的秦王朝歷史(前221–前206)匆匆掀過,長壽的漢王朝(前206–後220)登上政治舞台之後,逐漸形成了全國統一的強盛 的大帝國。
這樣的政權,自然需要選擇和建立一套與之相配合的思想文化系統,鞏固自己的統治。於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包括他們的文藝思想開始得勢,漸漸被起用和改造成為官方的統 治學說、指導思想,當然也就成為用來指導文藝和文學創作的方針政策。可以說,中國兩千年的正統文學思想,就在漢代正式確立。
這種正統的文學思想,在當時具有明顯的兩面性:一方面堅決要求文學必須為政教服務,將文藝緊緊地納入了政治軌道;另一方面,這一時期的儒家文論家又都明確地肯定文藝有批評諷諫上政的作用,主張要用文藝來改善政治,當然這種批評要有一定的分寸。雖然肯定文藝的抒情本質和功用,但亦主張對所抒之情要有一定的限制,不能任其泛濫。這種正統文學思想和文藝政策的代表,就是《毛詩序》和揚雄的文論。
此外,著名的《史記》作者司馬遷所提出的「發憤著書」思想,也應歸於儒家文論的大範疇之《論衡》作者王充尚真」思想,則是針對東漢時期儒學走向神學化的不良傾向而提出的,也代表著儒家文學理論批評的積極進步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