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4日 星期五

文明戲的特色和衰落的原因

一、文明戲特色:
文明戲是早期的京劇改革,中國早期話劇。本世紀初曾在上海一帶流行。演出時無正式劇本,可即興發揮。文明戲以京劇的文武場伴奏,採用京劇的唱腔,對話用京白不用韻白。唱與白三七開,已向話劇方向發展了。它基本上取消了傳統臉譜、武打、唱功、台步等表演手法,純以白話、俗話發揮劇情。佈景、燈光教傳統戲曲新穎、講究,較具真實感。劇本方面,主要訴求攻擊官僚、揭示宮闈、加法愛國心等一一積極的主題。
為了使戲演得持久和火暴,劇中夾雜不少插科打諢式的笑料,看起來類似現在的喜劇小品。文明戲裡還有許多類似笑料,影射當時社會黑暗、衰敗。
文明戲又叫新戲,一般演新的劇本,演員都穿着時裝,以對話演繹劇情,沒有傳統戲劇的唱做。新戲所反映的是當代的生活,當代的人物,多探討當代的社會問題。
在演出形式上,文明戲多以幕表劇方式演出。所謂幕表劇就是故事大綱,大綱上排定了演員表和墳墓分廠表,也有些重要對話,其餘大部分劇情和對話由演員臨場發揮,因此幕表制是文明戲的摘要演出形式。
二、文明戲衰落的原因:
乘革命之浪潮而興起的文明戲,隨著辛亥革命的失敗而逐漸衰落。中國社會現實一如既往的黑暗腐敗,貧困虛弱。一些商人見演文明戲有利可圖,於是,便一擁而上,一時間新劇團林立而起,所謂新劇碼也紛紛出臺。但是在這種虛假繁榮的背後,隱藏著深重的危機。看似新劇從業人員增多,表面上壯大了隊伍,實際上魚龍混雜,降低了素質。只顧賺錢,曲意媚俗,使本來沒有站穩腳跟的文明戲藝術品質急劇下降,最終,反倒失去了觀眾。
文明戲的衰落原因和劇團的商業化有關。劇團的商業化,導致戲劇藝術打手損害,例如以膚淺而離奇的內容、廉價的笑容來博取舞台效果,以化妝演說來代替戲劇動作,劇本粗糙,演員不認真,優勢單靠一張幕表就胡混過去,文明戲走向衰落是必然的。
導致文明戲衰落的原因,除了思想的貧乏,還有演出的粗疏。許多劇團在商業演出中,多採取幕表制的方式。所謂幕表制,即演出前根本沒有劇本,演出組織者只是提供一個人物名單、出場次序、大致情節或主要臺詞,便由演員自行排演,有時連必要的排練也沒有,或將故事梗概畫成連環畫,或縮寫在紙條上,張貼于後臺,供演員上場前看上幾眼。至於到了臺上怎麼辦,那全憑臨場發揮了。 顯然,這種做法,根本無法保證藝術品質,甚至也無法保障戲劇情節的整一性。一些即興演說,常常是天馬行空,信口道來,而一些丑角則是插科打諢,賣弄噱頭,總之皆為片面追求劇場效果。(註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