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4日 星期五

什麼是文明戲,及衰敗原因

文明戲
文明戲是早期的京劇改革,中國早期話劇。本世紀初曾在上海一帶流行。演出時無正式劇本,可即興發揮文明戲的劇碼都是以清末民初期間民間流傳的時事故事為 如:《宦海潮》、《漁家女》和《鋸碗丁》等。劇情大多是抑惡揚善,好人好報,惡人惡報,大團圓結局。文明戲以京劇的文武場伴奏,採用京劇的唱腔,對話用京白不用韻白。唱與白三七開,已向話劇方向發展了。文明戲的劇碼不多,大概只有十幾出。可是每出戲都分幾集,每日只演一集,所以上演一個月也不會重複。為了使戲演得持久和火暴,劇中夾雜不少插科打諢式的笑料,看起來類似現在的喜劇小品。文明戲裡還有許多類似笑料,影射當時社會黑暗。

衰敗概述
文明戲作為一種外來的藝術形式,它既要面對本土文化的排異性,又要防止被民族文化所消融,喪失其獨立的品性。因此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文明戲的形態成為一種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舊,亦新亦舊,雜揉混合的過渡形態。儘管它曾興盛一時,但它猶如飄於水面的浮萍,還沒有紮下根來。

1.   家庭劇的氾濫
乘革命之浪潮而興起的文明戲,隨著辛亥革命的失敗而逐漸衰落。中國社會現實一如既往的黑暗腐敗,貧困虛弱。一些商人見演文明戲有利可圖,於是,便一擁而上,一時間新劇團林立而起,所謂新劇碼也紛紛出臺。到1914年,家庭戲十分興盛,被稱為甲寅中興。 但是在這種虛假繁榮的背後,隱藏著深重的危機。看似新劇從業人員增多,表面上壯大了隊伍,實際上魚龍混雜,降低了素質。只顧賺錢,曲意媚俗,使本來沒有站穩腳跟的文明戲藝術品質急劇下降,最終,反倒失去了觀眾。 後來的家庭戲,一味展示家庭的醜惡,把玩男女私情,如《雌老虎》、《貪色報》、《妻妾爭風》之類紛紛登場。很快,觀眾厭棄了這種戲,自此走向一條自毀的末路。

2.   幕表制的局限
導致文明戲衰落的原因,除了思想的貧乏,還有演出的粗疏。許多劇團在商業演出中,多採取幕表制的方式。所謂幕表制,即演出前根本沒有劇本,演出組織者只是提供一個人物名單、出場次序、大致情節或主要臺詞,便由演員自行排演,有時連必要的排練也沒有,或將故事梗概畫成連環畫,或縮寫在紙條上,張貼于後臺,供演員上場前看上幾眼。至於到了臺上怎麼辦,那全憑臨場發揮了。 顯然,這種臺上見的做法,根本無法保證藝術品質,甚至也無法保障戲劇情節的整一性。一些言論正生的即興演說,常常是天馬行空,信口道來,而一些丑角則是插科打諢,賣弄噱頭,總之皆為片面追求劇場效果。一位新劇的宣導者歐陽予倩,曾經回憶當時的演出情景:一次他扮演的小姐與一位先生正在花園裡傾訴愛情,小姐由於婚姻無法自主而痛心低泣,此時兩個扮演丑角的人,在場邊肆意耍醜,鬧得觀眾哄笑不止。小姐與先生的愛情戲沒法演下去,弄得扮演先生的演員揮舞文明棍,把兩個丑角追打到後臺去。幕表制的盛行也反映了戲劇文學的薄弱,文明戲的衰落同戲劇文學的未能確立也有著密切的關係。

原文:中華文本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