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不斷認識客觀的事物,然後把一般的、本質的特徵從個別或具體的事物中抽出來,加以概括,就形成了這種事物的概念。若要把這個概念反映出來,就得依靠「詞」了。
概念是人們在腦海裏對客觀事物或現象的認識,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然而,表達這個概念的「詞」卻並不相同,會因語言而有所分別。譬如說:「上面是個平面,下面有腳支撐;通常是木製的,也有不是木製的;人們可以在上面放東西或做事情的一種家具」這一個概念,就是人們從無數個別而具體的事例中概括出共同的本質和特徵的結果。這個概念是人類共有的,但在不同的語言裏,我們卻使用不同的詞來表達。在漢語裏,我們稱這個概念為「桌子」(zhuōzi),就是以「桌子」一詞來反映這個概念。英語使用者則用「table」一詞來代表。由此可見,雖然人們有一致的概念,但用以反映這個概念的詞在不同語言裏是有分別的。此外,詞是人們假定的,跟客觀事物的概念沒有必然的聯繫。
下面每組詞所反映的概念是否相同?它們各有什麼不同的用法?
馬鈴薯—土豆 桌子—枱
玉米—棒子 青霉素—盤尼西林
上面每組詞所反映的概念是相同的,只是用法上略有不同而已。當中有的是學名和常用詞的不同,有的是意譯和音譯詞的不同,也有的是普通話跟方言的分別。「馬鈴薯」和「土豆」都代表同一個概念,前者是學名,後者則是一般的常用詞。「桌子」和「枱」所指的也是同一個概念,前者是普通話用詞,後者則是方言詞,例如粵語使用的正是「枱」。同樣,「玉米」是普通話用詞,「棒子」則是方言詞。至於「青霉素」和「盤尼西林」指的也是同一概念,「青霉素」是個意譯詞,「盤尼西林」則是個音譯詞。
另一方面,即使在同一個語言系統裏,概念跟詞並沒有一對一的關係。有時候我們會從不同的角度給事物命名,有時候則以不同的色彩去反映相同的概念。譬如「母親」和「媽媽」都可以反映同一概念,但母親有典雅、敬重色彩,媽媽則有親切、
口語色彩,我們可以因應不同的需要使用不同的詞來表達這個概念。此外,相同的詞有時候可以反映不同的概念,譬如「杜鵑」一詞,可以是指花的一種,也可以是指鳥的一種。由此可見,詞雖然反映概念,但跟概念並不存在著一對一的關係。
雖然說詞反映概念,但到底並不等於概念。概念是人們腦海裏對客觀事物或現象的一種認識,那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將客觀事物或現象的本質和特徵抽出來,加以概括而成的,最後才由「詞」固定下來。「詞」和「概念」最大的分別,在於概念是人類思維的一種形式,這是人類普遍共有的,也是了解人類思維規律的邏輯學的研究對象;詞則在不同語言裏有不同的形式,各有其民族特點,是語言學的研究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