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原名沈德鴻, 字雁冰, 是一位聲譽極高的文學家。茅盾自1916年北大預科畢業後到上海印書館編譯所工作起,就一輩子與文學結下不解緣。三十年代是他創作的黃金時期,1927年處女作《幻滅》一登場,就馬上轟動文壇;接着,他又完成《動搖》和《追求》,這三本小說合稱為《蝕》。
三十年代,《子夜》、《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和《林家鋪子》等寫實傑作相繼出版。抗戰爆發後,茅盾的作品有了新的轉向,《第一階段的故事》、《腐蝕》、《霜葉紅似二月花》等作品,方面表現抗戰的雄心,也批判了當時政府的卑污統治,成為堅持抗戰的文化力量和精神支柱。
《 子夜》的故事發生在1930年5月至7月,寫一個新興的民族工業宏圖的夭死經過。小說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與買辦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尖銳鬥爭為主線,側寫吳蓀甫與其它資本家的鬥爭,吳蓀甫與工人、農民之間的鬥爭。這些爭鬥彼此相互交織,全面展示三十年代中國近代民族資本家在惡劣的經濟環境下頑強抗爭的悲劇。整個故事先寫吳蓀甫在家鄉雙橋鎮成功建立自己的實力和經濟基礎,然後到上海大展拳腳。到上海後,他吞併八個日用品製造廠,又開設絲廠、綢廠。他與人合股開設益中信託公司作為金融流通的機構,但因企業不斷擴大而產生困難,經濟拮据與工潮爆發,逼使他要投資公債以求解決。在與趙伯韜尖銳的爭鬥中,吳蓀甫一敗塗地,悄然退出十里洋場。《子夜》的藝術特色包括:
1. 結構宏偉、嚴謹:在《子夜》全書共十九章裏,茅盾把城鄉各階層的紛繁線索、複雜關係等作精心建構,整個小說主線、副線清晰,層次分明,內容情節複雜、思想容量巨大,人物活動繁複,矛盾衝突錯綜起伏。茅盾以高超筆力
駕馭複雜和寬廣的題材和場景,顯示他過人的建構能力和 構思精細度。
2. 人物生動及精彩的心理描寫:茅盾善於把人物安排在各種關係中,透過人物的不同表現,突顯個性特徵和精神面貌。如吳蓀甫就被安置在買辦、資本家、工人、農人、政客等關係中,從而彰顯其性情、人格。此外,茅盾還注重人物的心理解剖,精於利用人物語言剖析人物的思維活動和行為動向,不論行為動作,思路語言都寫得神采活然。
茅盾的小說,是上世紀三十年代一個重大成就。茅盾的時代意識很強,社會意識也強,他對社會的冷靜態度、理智的處理等,都是當時小說家中少有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