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編歷史劇落潮之後,從1963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出現了描寫現實生活的話劇創作高潮。這一潮流的出現,主要與1962年毛澤東所發出的「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的號召有關。為 回應這一號召,全國上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而話劇舞台也就出現了一批社會主義教育劇。
社會主義教育劇,就其內容來說,主要是向全民宣傳和強化階級鬥爭的理論,目的在於教育青年觀眾,希望他們能「繼承革命傳統,繼續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的階級鬥爭」。社會主義教育劇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圖解階級鬥爭理論的跟風之作,如《奪印》(馬彥祥等);二是回答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革命信念的作品,如《年青的一代 》(陳耘)、《霓虹燈下的哨兵》(沈西蒙、漠雁、呂興臣)、《千萬不要忘記》(叢深)、《第二個春天》(劉川)、《雷鋒》(賈六)等;三是想像對其他民族和國家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作品,如《赫哲人的婚禮》(烏•白辛)、《赤道戰鼓》(李恍等)和《剛果風雷》(英若誠等)等。
在上述作品中,最受到關注的是《霓虹燈下的哨兵》、《千萬不要忘記》、《年青的一代》三部。
《霓虹燈下的哨兵》以當時備受表彰和廣泛宣傳的「南京路上好八連」的事跡為基礎,寫解放軍一個連隊1949年5月進駐上海南京路的生活。
《霓虹燈下的哨兵》以當時備受表彰和廣泛宣傳的「南京路上好八連」的事跡為基礎,寫解放軍一個連隊1949年5月進駐上海南京路的生活。
劇本主要反映來自農村的戰士由於受到城市生活影響,他們在人生觀和價值觀受到衝擊,以及精神世界發生種種變化,並特別着重描寫身為「戰鬥英雄」的排長陳喜,在進入城市後革命理想的動搖,而這種有瑕疵的英雄形象在泛政治化時期的文學作品中是極其少見的。
請閱讀以下《霓虹燈下的哨兵》的片斷。從中你能看出陳喜和春妮之間的感情變化嗎?;了解作者是怎樣處理陳喜的改變的。
片斷一:陳喜在南京路值勤。他的媳婦春妮兒隨軍進城,連扁擔都沒有放下,就直接到南京路來看望丈夫。
通訊員 三排長!有人來看你。陳喜:誰?
通訊員:嫂子,春妮兒。(招手)老班長。
陳喜:咋呼什麼!就說我不在這兒,叫她去連部。
通訊員:(一把抓住他)什麼話,媳婦來了不接接,瞧你還害羞呢!(喊)老班長,三排長說他不在這兒。
⋯⋯
洪滿堂:喜子,看誰來啦?瞧你們倆,還不好意思哩,(扯他袖子)過去!
陳喜:老班長,在南京路上,正規些好吧!
⋯⋯ 洪滿堂:快過去吧!
陳喜:(走近春妮)敬禮!(聽通訊員噗哧一聲)笑什麼,笑!你,你來了,來幹什麼?
片斷二:春妮在營房裏為陳喜縫補,而陳喜想去見一個城市的小姐。這時,外面遊園會的音樂響起來,他坐不住了。
陳喜:不行,我要走了。(站起來)
春妮:你等等。(跟着站起來)
陳喜:來不及了!(一把將線扯斷)
春妮:(提着斷了線的針)你⋯⋯陳喜!
陳喜:(停步,回頭)春妮,怎麼啦?我句句都是好話,我不能上哪都把你帶在身邊,特別在大庭廣眾面前。不回去,你就在屋裏呆着,千萬別上街。(春妮感到意外地震驚,以異樣的眼光盯着陳喜。)
通過這兩段對白,你一定已經感覺到兩個人物之間情感上的微妙變化。在第一段中,陳喜見到久別的妻子春妮所表現出來的禮貌而冷淡的態度,和春妮來看丈夫的急迫心情之間形成了 一個小小的落差。這個落差正埋藏着陳喜自己都沒有覺察的情感的改變。這是因為陳喜正被一位漂亮的上海小姐曲曼麗所吸引,看到挑着扁擔的妻子,彷彿遇上了陌生人。他不但矜持地保持着一個軍人的儀態,還明知故問自己的妻子「來幹什麼」。 僅僅這幾個小動作和幾句推脫的話,作者就悄悄地透露出陳喜在進入大城市後世界觀的改變。他對鄉下媳婦的嫌棄,正暗示着他對城市誘惑的貪戀。用當時的話來說,就是沒有抵抗住「資產階級的糖衣炮彈」,在階級鬥爭的問題上出現了動搖。
在第二段,陳喜對春妮的反感表現得更加明顯。當遊園會的音樂響起來的時候,他已經無法掩飾曲曼麗對他的吸引。陳喜無情地扯斷了春妮連在他身上的線。這個動作有着明顯的象徵意味,陳喜的變心不但表明他背叛了愛情,更重要的是,他在潛意識中已經「扯斷了和無產階級的聯繫」,「背叛了支援解放軍的勞動人民」。
作者正是通過陳喜對春妮態度的微妙變化,揭示「堅持無產階級革命理想」可能面對的考驗。當然,陳喜的錯誤迅速被部隊領導和戰士們糾正過來,因此,沒有損害到英雄人物形象,這使作品能在極其苛刻的政治審查中順利過關。另一方面,它本身鮮明的喜劇色彩和富有生活情趣的情節,更贏得了觀眾的好評。
《千萬不要忘記》和《年青的一代》都是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堅持階級鬥爭的主題。
《千萬不要忘記》描寫一個電機廠的青年工人丁少純,新婚後受岳母和妻子影響,開始講究吃穿,並熱衷於下班後打野鴨子賣錢,對於本職工作反倒不用心,結果差點釀成了事故;後來經過親人和朋友的教育挽救,終於迷途知返,決心當「革命事業」的接班人。
《年青的一代》則塑造了全心投入地質勘探工作的蕭繼業和貪圖個人享樂的林育生兩個主要人物。在作品中,這兩個人在對待生活、愛情、理想等問題上都表現了對立的人生觀。當然,作者肯定的是蕭繼業,號召青年人要以革命事業為重,拋下個人的私心雜念,積極熱情地投入到「火熱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去。
正如《千萬不要忘記》的編劇所說:「這齣戲不僅提出必須進 行社會主義教育,應該進行社會主義教育的問題,而且還提出了如何組織和安排社會生活的問題。…… 戲裏讓我們看到把 八小時工作安排好,還不能保證不出問題。除了八小時工作,八小時睡覺,最後八小時怎麼安排?」也就是說,這兩個作品都在討論個人欲望與國家需要之間的衝突,並呼召通過壓抑或放棄個人欲望,實現個人日常生活的不斷組織化和政治化的目標。
因此,有研究者認為社會主義教育劇表達了文化激進派這樣的意圖:「規範社會生活的觀念方式和行為方式,賦予『沒有槍聲,沒有炮聲』的生存環境以嚴重的階級鬥爭性質,提升『日常生活』的宏大政治含義,因而實現把個體的一切(生活行為和情感心理的空間)都加以組織的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