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

吾維江湖「十三職技」之------兵勢

吾維江湖「十三職技」之------兵勢

※孫子曰: 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
※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憶昔軍旅,笑看黃埔,縱身台澎南北,橫越金馬外島,尤其以戎駐外島最為驕傲,時憶「連長」之職,三度「金門」土疆,捍衛「金西」一隅,據守「古寧」一方,長廊時空再憶,回思記憶猶新,花崗擎天司令,加責訓勉封神(戰場之神),回想軍旅黃金十載「金門」戎駐,當年領兵雖是滿百不足,但捍衛土疆雄心卻是滿分,愚雖稱不上「黃埔猛將」,也非當時「金門司令」加責訓勉的「戰場之神」,但咱仍舊戰兢領兵,誓守寸方疆土,時帶厲兵數十,當領滿百堅甲,各項戰訓科目一樣到位,日夜警衛勤務也不馬虎(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時至現今仍深感驕傲,與有榮焉,「金門」真可算咱「第二故鄉」。
  環顧咱昔「職場」,僅有「單兵隻身」(弱兵勢)之勢,既無「下屬」可領導,也無「組織」(強兵勢)可成形,但無妨,咱尚有十年「奇思」能遣,十載「字兵」可用,期間,「校長兼撞鐘」,令其咱奇思「猛將」,研習OFFICE軟體(EXCEL)操作(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成果意顯於螢幕之上,領得十名靈活「指兵」,遊走彈跳於鍵盤之間,完成此生首次嘗試「進銷存」之程式設計,形成現今「吾維兵勢」。
※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擴弩,節如發機。
※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沉潛待時數月,咱擇期適機推「勢」,提供「進銷存」作為公司高層「查稽」之用,不思結果竟受「公司」青睞(當然是「免費」的,公司才會採用),「董座」更是驚嘆(因他不懂),在這「吋方」螢幕,動動手指幾下,即可明瞭公司「進銷存」現況、現場運作最新數據,還能定時動態更新,更是對咱「寡目」,不過實說,當時利咱之「勢頭」,還真是愚咱所始料未及的,咱以「不惑之年」還能創造利己「兵勢」,得他人欣賞之機會,連愚自個兒都驚喜難料呢!
  強者創時機,弱者待機會,愚思回想,公司高層之所以會採用,當然是「免費」誘因成分居多,其實,取之公司,用於公司,理應當然,看似智慧財產損失,但能成為己「勢」也算是值得,咱更想,公司也可能應該是以為咱以「天命之齡」,還能有此「電腦」(兵勢)之能,而另眼觀之吧!(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擴弩,節如發機。)
  不管如何,咱雖單兵於職場,但能「在職」小蹲十載有餘而未被稱之「老賊」,也算是「吾維兵勢」在前,勢不可擋(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目前「勢頭」是否會「勢微」?哈!哈!別問了!變不變?不重要!咱沒想那麼遠?再說吧!也許「兵勢」勢微了,咱已退休了吧!如果這另類吾維「兵勢」能為後進留其美談,不也很好,此是吾維「兵勢」之五。

孔明忙借「東風」沒空「借箭」?

孔明忙借「東風」沒空「借箭」?
  諸葛亮,字孔明,是「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只要一提到諸葛亮,大夥便耳熟能詳地想起了《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草船借箭」、「七擒七縱」等經典橋段故事,然其中「草船借箭」卻另有其人,這故事可能就少有人知道了,有史料可證明,這「借箭」之人並非諸葛亮而是東吳之主「孫權」。
  羅貫中,將諸葛亮「草船借箭」描寫得極其生動,諸葛亮藉著漫天大霧,氣定神閒,喝酒奕棋,把二十艘戰船浩浩蕩蕩開到曹軍寨前擂鼓吶喊,曹軍怕有埋伏不敢妄動,便派弓弩手放箭,結果,諸葛亮輕而易舉地得到了十萬多支箭,不僅挫敗周瑜的謀害,又直接削弱了曹操的軍事力量,這「借箭」說,讓咱再一次的對羅貫中寫書之功力,佩服的五體投地,咱愚想,諸葛亮本耕讀於南陽,既有良計扎草人借箭,想那扎個稻草人幫忙趕鳥害,自當沒啥問題,其禾收豐,定勝旁農,不愁養家。
  據史記載,草船借箭的真實情況並非羅貫中所描繪,真正曾發生的是「樓船受箭」,建安十八年,孫權與曹操兩軍對峙月餘不分勝負,一日,孫權為其觀察曹軍動靜,故登船窺視曹操水寨,然孫權被魏軍發現,曹操命以亂箭射之,樓船一側遭數量龐大的弓箭射入,導至重心不穩而傾斜,時船恐有傾覆之危,在此危急時刻,孫權急中生智命船隻調頭,以另一側受箭,待平衡後,立即揚帆而去,結果在羅貫中的筆下,就變成了周瑜想害孔明,孔明巧算長江大霧,借曹之箭的故事。
  羅貫中為啥!把「孫權」的「樓船受箭」,移轉到「諸葛亮」「草船借箭」的身上呢?咱愚思大概又是為了突顯「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吧!然自從有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之後,一般百姓因趣味只知有《三國演義》,時間久了,也就慢慢的忘記了《三國志》,所以,這「草船借箭」的主角也就順理成章的變成了諸葛亮,然又是一個以訛傳訛的典型故事。
  咱轉思,以訛傳訛的現象畢竟不好,還是實事求是才是人生的「硬道理」,還好現今臉書之上,尚有好友健華的「看,新聞」、大新的「冷,知識」,揚文臉書供大夥學習,一位提供事實真相,避免被模糊誤導,另一位笑談還原史實,免於史實再陷訛傳,猶如「草船借箭」一般,造成諸多眾人信以為真,津津樂道,忘記了事情之真相,歷史應有的本來面目。
  其實,諸葛亮的智慧,並不需要「孫權」的「樓船受箭」來錦上添花,正如咱以前之思文,咱們不需要用「吼叫」來證明,咱們是頭黃埔「猛獅」,因為咱們本來就是貨真價實的「獅子」,現在的「黃埔猛獅」應少開口,多用腦,其態,平時沉潛低調做人,最後關鍵高調出手,其思,勿有沽名釣譽之心,也無須錦上添花之加持,學學諸葛亮的智慧,出山之前,南陽耕讀做好準備,機會來臨之時,自有貴人提攜。
  咱結思,其實,諸葛亮能觀天借風已屬「能人智者」,羅貫中又何需再藉孫權的「樓船受箭」增其「神格」呢?咱真不懂?

2017年10月5日 星期四

吾維江湖「十三職技」之------軍形

吾維江湖「十三職技」之------軍形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
※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這「軍形之四」可是吾當值一提,多所著墨的「江湖職技」,憶昔初入公司,沒人脈,沒己勢,一切重頭,底層做起,時任一小職(不可勝者,守也。),愚觀察公司運作,已有時日,決利用工作暇餘,企創「吾維」有利形勢(可勝者,攻也。),運用「黃埔作戰分析專業」,結合公司電腦(OFFICE)軟體工具,擬定了一個公司硬體「成本、產能」調查計畫(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歷時單月,完成各硬體設備耗能(成本)之掌握,產能數據精準計算之調查(而不失敵之敗也。),期間,同事只知咱問東指西,望南探北,像似「無頭之蠅」,東奔西竄,到處遊走,咱不著痕跡(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報以「憨笑」,回應同事。
※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勝者之戰,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咱伏職兩月,工作如常,遇疑即問,遇解即習,時碰吉日,「董座」召見,咱當下還一時狐疑?不知是否是這裡做錯?還是那裡不對?真是其行忐忑,其心不安,呵!呵!原是「董座」見其咱當初應徵之「履歷」,字顯「陸官…」幾字,好奇之下,召約攀談,請教管理之策,咱見機不可失,乃獻昔墨公司「硬體成本、產能調查計畫」成果,供「董座」参考(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董座」與咱相言甚歡,力邀咱為「貼身秘書」,對公司幹部「在職開班」,咱頓喜驚,但心實想,實不想重返軍昔「伴虎」之日,狐假虎威,藉虎之勢,呼之即來,揮之即來,扮豬吃虎,到時有人身感不安,職受危脅,那就不妙了,有道:「人無千面好、花無百日紅」,哪天不小心失其勢頭,那才慘哪?所以,還是留個好印象於「董座」,留給自個兒一點自在空間,才是最好的結局,安穩點兒得好(故能自保而全勝也。),思此,咱也就感謝「董座」抬舉,躬身婉謝了。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常言說得好:「伴君如伴虎」、「小心使得萬年船」,咱深有體會,昔時軍旅,戰兢伴虎,為人作嫁,一晃十載,實話實說真的也夠了,俗話說:「坐擁千座豪宅,每日一室一宿,吃盡海味山珍,也只酸辣苦鹹」,千億金帛或為銀兩萬千,對咱而言,同等「價值」,與其「職場」,強張假面,爾虞我詐,留心「職場」,恐怖平衡,倒不如留其心靈淨土一方,與咱家兄弟同窗,親朋好友,言常真心,煮酒話麻,還較快活。
  愚憶曾說:「天命之金錢觀,大錢賺不到,小錢懶得賺」,健康重要,其它次之,時憶軍中莞爾一則(台語):「甲巴吧,困扎詐,給頹頹,單棒尬」,多麼俏皮「職場軍形」順口溜,真是貼切,這就是愚當下「職場態勢」,生活寫照(故能自保而全勝也。),也是吾維「軍形」之四,您覺得如何?不錯吧!

2017年10月4日 星期三

散文創作的抒情論

抒情,就是披露真情實感的表達方法。文學藝術創作的原始動機是因為情感要得到抒發,所謂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情感是人類創作最原始的推動力。而散文是以書寫自我本質為主 要訴求的文學類型,甚至可以說散文創作是無法規避情感的。真誠、深摯的情感能喚起強烈的反響,這是單純的描寫、敘述所不能做到的。
散文的情感美包括:一、情感變化的明晰性;二、情感載體的具體性;三、情感表意的適意性。
抒情,就是用語言文字把情感表現出來,這是文學作品常用的表達方式。只要作家身有所歷、心有所感,就可通過作品,把情感表現出來。不過,就創作的角度來說,小說家大都按照角色性格的發展規律來構思,戲劇家則一般按照角色的衝突場面來構思,他們都不能隨便站出來抒發自己的感情。散文則不然,作者按自己的主觀意圖來構思,並常採用第一人稱方法書寫,筆之所至,即心之所想,可隨時運用直抒胸臆的方式。相比之下,散文所表達的感情往往來得更加直接、濃烈。按作者的表現方式,抒情可分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
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指作者直接表白和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一般多採用呼告、感嘆等修辭方式。直接抒情宜於表達濃烈的情感,直截了當,痛快淋漓,可形成強烈的感染力量。散文當用第一人稱創作,尤其適合採用直接抒情的手法。
直接抒情雖能痛快淋漓地表達感情,效果十分強烈,但往往失之露骨,而且予人無端說愁的空洞之感。余光中認為,真正的抒情高手往往寓情於敘事、寫景、狀物之中,才顯得自然。其實,余光中所說的都是間接抒情的手法。
間接抒情
間接抒情,即把感情融於形象之中,借助具體的人、事、景、物,使抽象的主觀感情客觀化、形象化,以達到含蓄雋永、餘味無窮的效果。在文學創作上,間接抒情比直接抒情有更大的效應。較常見的間接抒情有寓情於物、寓情於景、寓情於事等數種。
寓情於物
寓情於物,即通過對某種事物的描寫來抒發作者的情懷。作者把要表達的主觀感情投入到對事物的具體描繪之中,抒發內在的感情。運用寓情於物的手法,必須注意以下兩點:一、準確把握事物的特性,不但要刻劃事物的主要特徵,也要寫出其內在氣質。二、對事物的眾多特性有所選擇,毋須一一鋪陳,從中挑出最有助於表達主觀感情的一項或幾項,加以突出,引起讀者感情上的共鳴。
寓情於事
寓情於事,就是把要抒發的感情寄寓在事件的陳述中,其要點在於將濃郁的感情融於筆端,表現出作者真摯細膩的情感。
寓情於事,特別講求關鍵細節的掌握,作者必須重筆渲染,使人可觸可感,產生強烈的共鳴。
寓情於景
寓情於景,即把要抒發的感情寓於景色描寫中,令人觸景生情,不能自已。寓情於景的重點在於移情於景,將作者的主觀感情轉移到景物之上,使景物帶有感情色彩。換言之,作者帶 著有情之眼去觀察景物,以有情之筆描寫景物,使景物浸染上感情,達到情景相生的效果。運用此法,要注意感情的真摯、實在,景和情的色彩調和,切忌矯揉造作,景情分離。
各種抒情手法有時會單獨運用,不過更多時候會綜合運用,使感情的披露痛快淋漓,但又不會流於空泛。

諸葛亮為何效命蜀漢?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裡無疑是一位充滿傳奇的人物,他從躬耕南陽的一介平民,躍身成為劉備陣營裡的頭號軍師、蜀國丞相,其華麗轉身雖然與自身卓越的軍事才能、睿智的政治思維有很大關係,但就成功者創業選擇角度來看,他著實跟對了人,選對了老闆,押對了寶,這是極為重要的先決條件。

  在諸葛亮出山前,正是三國戰亂之際、群雄逐鹿之時,然時他有許多的機會可把握、有許多的機遇可選擇,若以「三國」論之,諸葛亮起碼有三個大老闆可供其選擇,一個是挾天令諸侯的「曹操」,一個是盤踞江東頗有口碑的「孫權」,最後一個是被曹操攆來攆去的中山靖王之後劉備。

  就現實面而言,曹操當然是首選,只因曹操的實力最強,不僅優勢雄厚,更有重才惜才的慧眼,若跟著「曹老闆」打天下,自然成功的把握最大、效果最好,但諸葛亮為何不願意選擇曹操呢?實值得玩味!

  「諸葛吾維」愚思,孔明定以為曹操孤高自負,不一定能看得上他這個無名無分的鄉野村夫,也可能曹操身邊的奇人異士甚多,去了不一定會受其重用,再則曹操生性多疑且嫉妒心是很強的人,跟了他不一定有好結果,搞不好還要掉腦袋,這刀口舔血過日子的代價太大了,而劉備此時儘管實力最弱小,就連自個兒的立錐吋地都沒有,還得厚著臉皮靠中山靖王的名號,借得劉表之隅處方能暫時安身立命,處境十分窘難,還隨時都有可能被虎視眈眈的另外兩勁敵吞併,然雖如此,但諸葛亮卻是選擇了他,喂!「吾維」別呼嚨!那東吳的孫權呢?選他也比選劉備強呀!呵!呵!吳主年紀最輕,又有周瑜、魯肅、張昭等人又全是「遺臣」,要真到了東吳?想要出頭天?何年何月?真是難上加難呀!況何要真選擇了「東吳」為出山之處,那演義不就要改寫了,大夥就別再為難「羅貫中」啦!否則今日咱們所讀的「三國」不就成了「周瑜三氣孔明」了嗎?哈!哈!哈!
「諸葛吾維」收思續言,諸葛亮選擇劉備的原因咱覺有四:


  首是,劉備出身背景純正,乃中山靖王之後,漢室皇叔,上承天意,下順民意,光這一點就比名不正、言不順的曹操來得強,其次是,劉備首重情義,禮賢下士,德馨遠播,還有一顆懷柔之心,跟著這樣的老闆是放心的,不必擔心受怕,起碼睡得穩,大字睡;吃得飽,酒菜香,明朝起床定還能看到太陽,再次,劉備的手下關羽、張飛、趙雲等虎將,卻沒有一個能運籌帷幄、足堪大任的謀臣,在這樣的環境裡才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第四就是,越是不起眼的企業,越是能張顯出自己的能力,也就越是能得到老闆的器重(咱當初就是靠第四點,謀得一職,得其一位)。


  所以,咱要是諸葛亮也會和諸葛亮一樣,將施展抱負的機會鎖定在劉備的身上,然事實證明,諸葛亮的選擇是十分正確的,是極為明智的,也是成功的,當然,諸葛亮是不是如吾所說,如此想法,不得而知。


  咱抒文非強迫式的「說三道四」,而是「閱讀」後的體會感想,期勉自個兒能替咱家後輩能做些什麼?或留些什麼?咱道:「良禽既懂擇棲木,咱們有權選明君。」,當今世道競爭如此激烈,人與人,國對國,您自個兒要真是個「諸葛人才」,就應當有所啟發、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有所進步,選對了主子,您是「人才」!選錯了老闆,那您可是「奴才」啦!

2017年10月3日 星期二

紅樓夢

現在通行的《紅樓夢》是一百二十回本,一般認為作者是曹雪芹,準確一點說,前八十回本《紅樓夢》的作者是曹雪芹,而八十回以後部分乃高鶚所續作。
曹雪芹,名霑,別號雪芹,先世居遼陽,後來加入旗籍,屬正白族包衣(家奴)。曹家從曾祖曹璽開始,幾代歷任江寧織造,專為宮廷採辦各種絲織品和日常用品,從康熙五次南巡,四次住在江寧織造府,可知曹家與皇室的關係。曹雪芹幼時經歷豪門生活,但自父親獲罪革職,產業全被查抄,全家遷回北京,家境破落,曹雪芹的生活起了極大的轉變,流落北京西郊,靠朋友接濟和賣畫度日,他大約在這時開始寫作這部「字字看來 皆是血」的《紅樓夢》。
曹雪芹死後,其未完稿題名《石頭記》,基本定稿只有八十回,這個本子開始在少數人之間傳閱,乾隆晚年,高鶚等首次以活字版排印出版的版本已是易名《紅樓夢》的一百二十回本,一般認為後四十回是由高鶚續作。高鶚字蘭墅,乾隆進士,高氏根據原書線索將寶玉、黛玉的愛情寫成悲劇結局,從思想與藝術成就來說,後四十回不及首八十回,其中寶玉中舉、出家成佛、賈府復興等情節,都違背了原作精神。
《紅樓夢》首回就表達了作者的創作主張,反對「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才子佳人小說,亦反對「假捏出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撥亂其間」的模式,他根據自己「半世親見親聞來創作」,「其間離合悲歡,興衰際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鑿,至失其真」,書中有名姓人物四百八十多人,其中能給人深刻印象的至少有幾十人,而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都成為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
全書以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中心,從賈府內部的腐朽、矛盾,寫出這個有典型意義的貴族家庭的沒落,《紅樓夢》通過生活瑣事的描寫,寫出中國傳統裏男女缺乏自由戀愛的痛苦,也寫出傳統家族的腐敗生活,由於子孫不肖所造成的興衰感嘆。
詩詞與人物、故事互相緊扣是《紅樓夢》的一個重要的特色,其中黛玉〈葬花詞〉、〈秋窗風雨夕〉表現這個少女的多愁善感和孤芳自賞,寶釵的〈柳絮詞〉表面上是溫柔敦厚,骨子裏野心勃勃,全都是恰如其份地寫出幾個主角的心態。
在結構方面,《三國演義》一直以嚴密著名,但《紅樓夢》完整地處理複雜的社會生活、縱橫交錯的人物矛盾,比之《三國演義》,顯出更宏偉的氣魄。
至於《紅樓夢》的語言藝術,是中國傳統小說最優美的作品,其特點在簡潔而純淨,準確傳神,雖樸素卻又多姿多采,寫景狀物,繪色繪聲,讀者如身歷其境,如寶釵撲蝶、黛玉葬花、晴雯補裘、湘雲醉臥芍藥裀等等,全是一幅又一幅美麗的圖畫。
另一方面,傳統古典小說向來不重視人物內心描寫,但《紅樓夢》則有許多地方對這方面作細膩的描寫,例如第二十三回〈牡丹亭艷曲警芳心〉寫正沉醉於戀情的黛玉聽到少女覺醒的戲文時,初則感慨纏綿,繼而心動神搖,如醉如痴,最後掉下眼淚,黛玉一層又一層微妙曲折的情緒變化, 在作者筆下顯得特別優美動人。
《紅樓夢》問世不久已被人視為珍品,京城當時流傳竹枝詞「開談不說《紅樓夢》,縱讀詩書也枉然」,可見其受歡迎程度。
《紅樓夢》以悲劇結局營造男女愛情故事,又反映世家大族成員種種醜惡行為,寓意之深,情感之豐富,結構之嚴密,都使《紅樓夢》成為中國最偉大的人情小說。

聊齋誌異

文言小說源遠流長,早在魏晉時期就有大量「搜奇記逸」、「粗陳梗概」的志人、志怪小說,到了唐代有傳奇小說,但自此以後,優秀的作品不多見,直至《聊齋誌異》問世,文言短篇小說始再放光芒。
蒲松齡生於明亡之前幾年(1640年),卒於康熙中晚期(1715年),因為家族傳統和社會風氣的影響,蒲松齡功名心甚重,但兩次鄉試落第對他的打擊很大,後來為了生計出任寶應縣知縣孫蕙幕賓,生活窘迫,屢試不第,加上自謂「喜人談鬼」、「雅愛搜神」,偏好虛幻的玄怪作品,蒲松齡開始利用花妖狐怪,撰作「孤憤之書」,表達自己的生活理想。
《聊齋誌異》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是書收近五百篇中短篇小說,體制上有簡約如記述奇聞異事如六朝志怪小說,也有故事委婉、記敘曲微如唐人傳奇;內容方面包括各種社會問題、生活哲理,其中包括暴露社會黑暗、腐敗,控訴貪官污吏、土豪劣紳的罪行,例如〈席方平〉頌揚被壓迫者的反抗;〈夢狼〉〈促織〉揭露官場的黑暗等。另外抨擊科舉制度的弊端和罪惡也是《聊齋誌異》的重要內容,例如〈鏡聽〉描寫科舉制度對文人心理造成的嚴重影響;〈司文郎〉則通過一個嗅出文章好壞的瞎眼和尚諷刺不學無術、貪污受賄的考官。
其實在《聊齋誌異》裏最吸引人的莫過於〈連城〉、〈青鳳〉等描寫愛情的作品,作者通過這些作品揭露傳統婚姻的不合理,並頌讚青年男女反對禮教的束縛,這類作品在《聊齋誌異》裏數量最多,亦寫得最成功,樸實真摯的男主角往往鍾情於機靈美麗、忠於戀愛的花妖狐精,故事在沉鬱之中流露着詩意。
《聊齋誌異》成功塑造一批角色鮮明的男女主角,其遭遇感人至深,令人感嘆,所謂「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親,忘為異類,而又偶見鶻突,知復非人」,可謂一針見血。
鬼怪以外,《聊齋誌異》裏一些女性又有另一種性格,例如蒲松齡描寫大義凜然的俠女,冷若冰霜,言行詭秘,卻又侍母至孝,後得顧生周恤,感恩圖報,顧母有疾,「不厭其穢」,「為之洗創敷藥」,盡顯女性溫柔,對比通俗的講史章回小說而言,用文言寫成的《聊齋誌異》用語字少意豐、辭短情長,人物形象突出,語言典雅莊麗之餘,亦不失小說的感染力。

儒林外史

吳敬梓,字敏軒,一字文本,安徽全椒縣人,遠祖在明代從燕王起兵有功,賞賜豐厚,曾祖吳國對又是順治年間探花,但到了敬梓父親霖起一代,家道衰落,敬梓年幼聰穎,慷慨好施,卻不善治生,家境困乏,加上失意科場,又長期周旋於官僚、名流、清客之中,飽歷世態炎涼。 因為這種經歷,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第一回就借王冕之口,指出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的弊病。
《儒林外史》面對病態的社會,用諷刺的手法,暴露人性的醜惡,揭示科舉對知識分子的毒害,並無情地嘲諷這個病入膏肓的社會,包括由科舉出身貪贓枉法、昏庸無能的大小官僚;為非作歹、貪婪鄙吝的土豪劣紳;附庸風雅、沽名釣譽的假道學。對於真才實學、淡泊名利、鄙視科舉的人物,如王冕、杜少卿等,都給予正面的評價。全書結尾出現四個市井人物,「會寫字」的季遐年、「賣火紙筒」的王太、「開茶館」的蓋寬、「做裁縫」的荊元,作者讚揚這四個「奇人」,再次表達自己反對科舉制度,寧願作個自食其力的老實人的理想。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曰:
惟全書無主幹,僅驅使各種人物,行列而來,事興其來俱起,亦與去俱訖,雖云長篇,頗同短製;但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因亦娛心,使人刮目矣。
魯迅認為是書沒有連貫全書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情節隨人物來去而開展,亦隨人物淡出而收結,全書就如將若干短篇小說接駁成篇一樣,即所謂「雖云長篇,頗同短製」。然而這不能視為《儒林外史》的缺失,因為「一篇之骨」正在反對科舉制度和由此衍生的腐敗的社會風氣。吳敬梓對每個人物進行個性化描寫,有力地反映病態的社會的狀況,所以把這些故事一一接合起來,就如碎錦合帖,所謂「時見珍異」,故魯迅認為此舉能「娛心」,更「使人刮目」,可以說是《儒林外史》在內容上的特色。
三言兩語就使人物「窮形盡相」,是《儒林外史》的語言特色,例如第二回寫夏總甲「 兩隻紅眼邊,一副鍋鐵臉,幾根黃鬍子」,「走進門來,和眾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把自高自大的土豪「情偽畢露」地活現人前。
《儒林外史》出現之前既無「諷刺小說」之名,而有清一代亦沒有第二部諷刺小說可以與《儒林外史》並稱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評曰:
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慼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
《儒林外史》的出現標誌着長篇諷刺小說的高峰,晚清出現的譴責小說如清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吳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無不受到《儒林外史》的影響

金瓶梅

《金瓶梅》是第一部以現實社會生活為題材的長篇小說,表面寫北宋末年事,但無論典章制度、人物事件、史實、習俗、方言、服飾,無不顯示作者在寫明朝的社會狀況。是書大約成於明朝萬曆年間,作者題署蘭陵笑笑生,蘭陵即山東嶧縣,證以書中大量運用山東口語,作者應為山東人,但有關蘭陵笑笑生的真正身分的說法多至四十多種,至今沒有一種為國內外研究者共同認可。
《金瓶梅》題材由《水滸傳》裏的〈武松殺嫂〉一段演化而來,情節由土豪惡霸西門慶發迹開始,並由此擴展至社會各層面,小說的結構不再單獨成篇,支離破碎,而是主次分明,首尾連 貫,情節曲折有致,卻又互相支持,顯示出一個完整的網絡,全面地反映明代社會生活。
在藝術成就方面,雖然《金瓶梅》以寫實手法反映社會生活,但在描述平凡的事件時,作者下筆之前明顯對形象塑造、性格刻畫作深入研究,除了西門慶「害死人還要看出殯」的歹毒以外,潘金蓮在潑辣的性格以外,亦有其聰明的一面,李瓶兒雖然冷酷、惡毒,卻又有對她多情的描寫,這種多角度的描寫手法使《金瓶梅》人物更立體化,亦更貼近現實生活。
《金瓶梅》突破長篇小說的主要內容離不開帝王將相、英雄傳奇及神魔鬼怪的傳統,集中寫社會生活裏常見的下層官吏、商人、無賴、娼妓、和尚、道士,從《醒世姻緣傳》、《儒林外史》,到《紅樓夢》,為中國小說史另闢蹊徑,建立社會人情小說一類,這是《金瓶梅》的重要影響。
《金瓶梅》的作者對《水滸傳》裏西門慶與潘金蓮的記載作大幅度的擴寫,亦因為作者細緻描寫西門慶等人的性生活,故被稱「古今第一淫書」,其實這些內容都是為了更豐富地反映社會人物的日常生活。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裏指出明朝中葉,方士之術大盛,陶仲文等以進紅鉛得幸於世宗,頹風大盛,世間漸不以縱談閨幃方藥之事為恥,小說遂出現神魔之談,並及床第之事。是書上自權臣、酷吏,下至販夫走卒、地痞流氓,無所不包,真實地反映當時市民生活,而性愛的內容既是當時市井生活的一部分,見於《金瓶梅》之中自是不免,因此之故,與其以「淫書」視之,不如把《金瓶梅》視為一幅完整的市井風俗畫。

西遊記

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玄奘不理禁令,偷越國境,向天竺出發,展開歷時十七年,經歷百餘國的取經旅程。回國後玄奘奉詔口述所見,並由門徒輯錄成《大唐西域記》。有關取經的故事不斷演變,並加入神怪的元素,日後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都是由此衍生出來,而今本《西遊記》可以說是歷來有關玄奘法師西遊故事的總結。
取經故事流傳到淮安文人吳承恩手裏,他利用孫悟空取代玄奘法師成為故事最重要的人物,並在開首花了整整七回記述悟空大鬧天宮,使取經故事進入新的境界。
全書之中,佛、道、儒「三教合流」的趨勢對《西遊記》的影響甚明,例如前述大鬧天宮的故事裏,悟空遭受佛道諸神的圍攻,其實就是一幅「三教合一」的寫照;又例如在吳承恩筆下玄奘碰上妖怪就嚇得滾下馬鞍,離開徒弟就無法討得半餐素飯,遇見神佛,不論真假,一律頂禮膜拜,這許許多多的行徑巧妙地將佛教宗師與腐儒的角色統一起來。在宗教影響以外,《西遊記》裏亦能找到當朝政治社會的情況,是書提到與道士有關的事件,例如烏鴉國道士奪位、車遲國佞道滅佛、比丘國妖道惑亂,都一定程度反映明中葉君主,尤其是明世宗崇尚道教,方士擅權的政治現實,在這方面的描寫令《西遊記》的思想性超越一般神怪小說。
與歷史演義、英雄傳奇不同,神怪小說重奇貴幻,將現實生活中政治、倫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編次於神魔境界之中。《西遊記》吸引讀者之處在其美麗的奇想與變幻莫測的情節,例如 可變大縮小的如意金剛棒,一搧能吹八萬四千里的芭蕉扇,鵝毛也飄不起的流沙河,「銅腦蓋,鐵身軀,也要化成汁」的火焰山,乃至孫悟空大鬧天宮,豬八戒偷吃人參果,智擒紅孩兒,盤絲洞遇妖等等,都充滿浪漫主義的色彩,配合幽默詼諧的描寫,例如豬八戒的急色,風捲殘雲的食相,叫人捧腹。
志怪小說其實是中國傳統小說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大多限於文言記載,藝術形象過於質實,敘事比較疏略,情節過於單調。《西遊記》利用玄奘取經的故事,巧妙地將浪漫主義與諧趣幽默的內容結合,為中國神怪小說開拓新的境界。
悟空神通廣大,法力高強,一跳就是十萬八千里,拔一根毫毛可變出無數兵將,取經途中他護送玄奘法師,逢山開路,幾乎沒有甚麼克服不了。對於神佛,悟空桀驁不馴,平頂山為騙小妖,竟能迫得玉帝借天;對於妖精,悟空更從不畏懼,例如他被紅孩兒「三昧真火」燒得三魂出舍,但蘇醒過來卻又再抖擻精神,繼續戰鬥;悟空永不言敗的精神,為中國小說建立《三國演義》、《水滸傳》以外別具一格的英雄形象。

水滸傳

《水滸傳》一書名稱屢易,最初有《江湖豪客傳 》、《宋江》、《水滸傳》、《忠義水滸傳》幾種,明末時期甚至出現與《三國演義》合刻的《英雄譜》。
有關水滸傳的傳說底本早在南宋時已經存在,其後流傳於元、明之世,並文人加工,幾經刪改編寫而成,一般認為施耐庵應是最初的作者,羅貫中參與最終編訂。
歷史上「宋江」真有其人,所謂宋江起義之事,散見《宋史》〈徽宗本紀〉、〈侯蒙傳〉、〈張叔夜傳〉等篇,稱宋江為賊,但《水滸傳》通過描寫朝政的黑暗面,揭示「亂由上作」的道理, 突出表現「自古權奸害忠良,不容忠義立家邦」的社會現實,將宋江等人視為除暴安良、保境安民的梁山英雄。
「水滸」之名,其來源最少有三種說法:
1.    「水滸」乃水涯,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水滸傳》一名喻宋江等人暫居水邊,無意與朝廷對抗。
2.    同樣以「水滸」乃水涯之意,但指水涯即化外之遠地,有遠離、厭惡朝廷之意。
3.    引《詩經.大雅.綿》「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原以此歌頌周朝開基建國,而《水滸傳》一名就是暗喻梁山英雄以此地為基地,推翻宋朝。
《水滸傳》歌頌替天行道與仗義精神,又利用對蔡京、高俅的描寫,深刻地揭露北宋後期文臣武將貪黷無能,下層吏民無法生存,終於走上官逼民反的道路。
《水滸傳》是如何把這樣豐富的思想內容寫出來呢?無論是粗筆勾勒還是工筆描寫、書裏的人物都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寫武松、林沖、宋江、魯智深、李逵等各人不同「逼上梁山」的經歷,其實就是當時社會腐敗的寫照,與《三國演義》比較,《水滸傳》在表現人物的複雜性和變化方面都有所不同,例如打虎英雄武松、拳打鎮關西的魯智深、大鬧江州的李逵,其人物比《三國演義》更性格化,更形象化。另一方面,雖然李逵與魯智深都很魯莽,但魯智深粗中有細,遇事見機而行,李逵做事不計後果,行為方式有着微妙的分別,這些手法都是人物個性化的好例子。
《三國演義》受到「演義」歷史的制約,顯得半文不白,甚至可以說是「白描淺說的文言,不是白話」。《水滸傳》能嫻熟地運用白話寫景、敘事,是第一部以白話為主題的長篇小說,例如第十回〈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以「那雪正下得緊」形容「大雪紛飛」,「緊」字不但寫出風雪之大,也隱含人物心理感受。
《水滸傳》比《三國演義》更貼近生活,更注重刻畫人物性格的層次性,並且純熟地使用白話,從多方面推動中國古代長篇小說藝術的發展。

三國演義

今本《三國演義》主要根據《三國志》、三國歷史的傳說及說書底本寫成,這些材料原本都是零星存在,整理者本着改俗為雅的態度,刪去如劉備到太行山落草為寇等荒誕不經的事情,加 入曹植七步成詩等情節,提高內容的吸引力,又增加以前諸本沒有的詩詞表札,並潤飾《元刊本三國平話》裏單調的平鋪直述,成為今天所見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用「依史以演義」的獨特的文學樣式,描寫自黃巾起義到西晉統一近百年的歷史。「依史」就是「事紀其實,亦庶幾乎史」的意思,對歷史事實有所認同,也有所選擇,亦有所 加工;「演義」則滲透着作者主觀的價值判斷,用一種自認為理想的「義」,涇渭分明地去褒貶人物,重塑歷史,評價是非。統觀全書,作者顯然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觀念為核心,同時也糅合着千百年來廣大民眾的心理,表現了對於導致天下大亂的昏君賊臣的痛恨,對於創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這也就是《三國演義》的主旨。
一般人都認為羅貫中是《三國演義》的作者,事實未必如此。
「說三分」的故事早已流傳民間,其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晚唐的說三國故事,加上羅本與現在流行的版本有分別,所以有人認為整理成今本的毛宗崗才算是《三國演義》的作者。胡適則認為是書乃由宋至清五百年的演義家共同創作、增潤,不應強歸一人所作。
《三國演義》的故事發生在東漢建靈二年(169年)至晉太康元年(280年)之間,內容集中於魏、蜀、吳三國的鬥爭。是書結合史實與「說三分」的話本故事,雖然尊重三國歸晉的歷史 結局,卻一直「擁劉反曹」,以蜀漢為正統,這方面與陳壽《三國志》以魏晉為正統有明顯分別。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
1.   善於描寫戰爭
《三國演義》裏大大小小上百次戰爭,無論是百萬大軍的陣地戰,百十人馬的劫奪,還是二人單挑,都寫得精彩紛呈,動人心魄,內容上作者把軍事鬥爭與政治鬥爭有機地結合起來,又將戰爭的勝負關鍵歸因於「人謀」,這都是《三國演義》寫戰爭情節引人入勝的重要原因。
2.   塑造人物形象
《三國演義》裏重要人物的生動性、深刻性、複雜性,都是前所未有的,例如曹操在凶險奸詐之外,還有其機警過人的觸覺。又例如神通如諸葛亮,書中亦提到他起用馬謖的錯誤,可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3.   結構藝術
《三國演義》以蜀漢為中心,在人物方面先以曹操為主線,諸葛亮出山後則成為故事中心。以赤壁之戰為例,前後八回,從孔明舌戰群儒、蔣幹中計、黃蓋用苦肉計、孔明借箭、 借東風、 華容道釋曹操等情節,全都自成一個小故事,各小故事又組成赤壁之戰的全部過程,結構嚴謹,處處見作者深意。
4.   語言特色
明朝蔣大器稱《三國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蓋欲讀誦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詩》 所謂里巷歌謠之義也。」言簡意賅,語氣明快的確是《三國演義》的特色,尤其是毛宗崗評本引用詩詞,令其文雅俗共賞,今天我們常見的成語、諺語,如「步步為營」、「初出茅蘆」、「將計就計」、「賠了夫人又折兵」、「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等等都可溯源於《三國演義》

明清小說

從魏晉志人、志怪小說,到唐代傳奇、宋代話本,小說走上明清的全盛期,無論在體裁、內容、藝術手法上,這時期的小說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果說唐代有詩,宋代有詞,小說就是明清的代表文學。這時期的小說重視文學的情感,人物性格的刻畫,並清楚認識文學的「虛」、「實」關係及文學語言的通俗易懂的重要性。
擬話本小說
宋元話本是宋元民間說書人講唱時用的底本,這種小說形式在明清兩代繼續發展,並從說書藝人的口頭演述,逐步演變到文人模擬話本體制的書面創作,就是我們所說的「擬話本」。
晚明馮夢龍繼承話本的傳統,整理宋元以來話本小說120篇,出版《喻世明言》(又稱《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三部小說集,俗稱「三言」。稍後於馮夢龍的凌濛初也編集《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俗稱「二拍」。馮、凌的「三言二拍」,將話本小說推至另一個高潮。
三言二拍
明代是白話小說蓬勃發展的時代,其中「三言二拍」從宋元話本的基礎上多所創造。馮夢龍提倡文學應「最淺,最俚,亦最真」,又應重視作品是否「適俗」,這些主張明顯受到李贄及公安派文學的影響(反對復古,推崇通俗文學)。
「三言」的內容可分為有關婚姻、愛情的小說,例如〈賣油郎獨佔花魁〉等,另外有歌頌友情的〈施潤澤灘闕遇友〉,也有如〈沈小霞相會出師表〉等反映忠奸鬥爭的題材等。這些內容涉及社會各階層,從帝王將相到市井無賴,可謂無所不包,以往的小說、雜劇裏雖然也會以平民作主角,但角色主線總離不開愚昧、卑賤,「三言」裏的小人物卻大多形象正面,重情重義,富貴薄情的男子就被唾棄,例如〈賣油郎獨佔花魁〉裏衣冠子弟窮極風流,賣油郎秦重卻重情志誠,勤勞善良,獲得妓女莘瑤琴的愛;〈王嬌鸞百年長恨〉裏始亂終棄的周廷章有負才貌兼全的王嬌鸞的愛,以致年僅二十一歲的嬌鸞身懷狀紙、婚書自縊而死,廷章亦因事發而被判亂棒打死。類似故事在「三言」裏十分常見。
「三言」在藝術上多所創造,故事曲折動人,人物形象生動活潑,主題思想集中,對於人情世態、生活細節的描寫都洗煉流暢,是明代影響最大的擬話本小說。
與「三言」不同,凌濛初的「二拍」主要是由自己創作,所以「二拍」在思想傾向和藝術風格上比「三言」統一,其中如〈迭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顯靈〉描寫商人圖利生產的願望和投機冒險的精神,頗具時代特色,而〈同窗友認假作真女秀 才移花接木〉等愛情題材作品以「情」為重,頌讚青年男女自主婚姻,凸顯晚明市民個性的特徵。
四大奇書
明中葉作家王世貞最早提出「四大奇書」之名,然而以長篇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合稱四大奇書者則為馮夢龍,事見李漁《三國演義.序》。四書在內容方面不盡相同,但都代表着明代章回小說的高峰。
據《東京夢華錄》和《醉翁談錄》所記,最遲在宋代已出現長篇分回的說書藝術。明清兩朝長篇小說繼承了分章分回的說書形式, 以「章」、「回」、「則」、「節」、「段」區分,每回又有「回目」,即所謂「分回標目」,回目或單句,或雙句,例如《三國演義》首章為「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這種方式源自說書中的「講史」類,由於故事內容太豐富,說書者不能把一段歷史一兩次講完,所以常於情節發展至關鍵處便以「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作結,有的講本甚至可以延續數個月。

宋、元話本

無論在數量與質量而言,小說在唐代有很大的發展,然而到了宋、元兩朝,唐人文言傳奇小說文體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用俚語寫成的「話本」,即我們所謂的白話小說。「話本」就是「說話」藝人的底本。
所謂「說話」(後來稱為「說書」)是宋代民間藝人講說故事的特殊名稱,其實類似技藝,早見於古代典籍之中,例如《列女傳》記周朝婦女妊娠期會聽「瞽人」「誦詩,道正事」;秦、漢時俳優、侏儒說故事、講笑話,為王公貴族消閑解悶;但這些藝人、小丑的主要表演形式是歌舞、戲劇,說故事並不是最主要的表達方式,性質上與宋代職業「說話」者並不相同。
我們談到宋、元二朝流行「說話」,但「說話」始終只是口述故事,是一種技藝而不是一種文體,這種技藝如何過渡到話本小說的興盛呢?
首先宋代話本小說的產生與唐代變文有關。變文指講故事者利用說唱配合變相圖,講唱宣揚佛經;但論最直接催生話本小說的,其實是「說話人」(說故事的人)本身。由於「說話」最初是口授心傳,沒有文字記載,故事內容愈來愈豐富,情節愈來愈曲折,自有記錄下來的需要,加上印刷術的普及,「說話人」的話本就將初期的故事提綱加工潤色,並印刷流傳,話本小說由此興盛。
由雅入俗的改變
魯迅指宋代志怪小說「平實而乏文彩」,傳奇「多託往事而避近」,「無獨創之可言」,一時興起的,只有市井間「以俚語著書,敘述故事」的宋人話本。
1.   作者
明朝胡應麟分析唐朝與宋朝及以後的小說的分別時曰:「唐以前出文人才士之手,而宋以後率俚儒野之談」唐傳奇是文人創作,其中《鶯鶯傳》的元稹、《玄怪錄》的牛僧孺更官至宰相,其他不是達官顯宦,就是知識分子,但宋代話本小說的編寫和說唱者大多是社會中下層人物,例如賣藝人、落第書生等等,他們或是將史傳故事通俗化,或是以文人小說為本加工改造。
2.   讀者
宋代的君主雖然對小說有所偏好,例如宋朝高宗、孝宗喜好小說之事屢見宋、明筆記之中。但其實自宋代始,從士大夫到普羅百姓無不喜讀小說,讀者層面愈來愈廣,茶樓酒肆、鄉村市集到處都是「說話」藝人演出的地方,而所謂「瓦肆」、「瓦子」、「瓦舍」等更是專供「說話」的固定場所。
3.   內容、藝術手法
既然宋、元小說的作者隊伍與唐人小說不同,對於女性地位、門第觀念等問題的看法自然亦有所不同。另外,小說的讀者既不再限於知識分子,為了迎合讀者要求,宋、元小說的題材愈來愈廣泛,遣辭用語亦愈來愈通俗易懂,所謂「話須通俗方傳遠,語必關風始動人」。
4.   數量
唐代小說約六百卷,只是宋初至紹興不足二百年裏,宋代小說已有二百種,一千六百餘卷,這數字還沒有計算《夷堅志》四百二十卷,由此可見宋代小說數量之多。
話本小說分類
「說話」愈流行,分類、技巧亦日漸趨細,漸產生「小說」、「說公案」、「說鐵騎」、「說經」、「說參請」、「講史書」等家數,有關「說話」分家,歷來看法不一。
不同人對因着歷史典籍的不同理解,劃分的家數也不盡相同,但主要的還是有三家,分別是小說、講史和說經,以下分別介紹。
1.   小說
又名「銀字兒」,有「煙粉」(人鬼戀愛)、「傳奇」(人間戀愛)、「靈怪」(鬼怪妖異)、「神仙」(仙人度化世人故事)、「公案」(偵查、破案過程)等名目。宋、元話本中以此家 最具文學價值,作品數量亦是最多,《醉翁談錄》一書著錄宋末元初「小說」名目下就已有一百零七種。傳於後世的話本亦以此家為主。
2.   講史
講述虛實相半的歷史故事。論影響此家僅次於「小說」。元代「說話」的重點在「講史」,留傳下來的也是以這種為主,例如《新編五代史平話》、《大宋宣和遺事》、《薛仁貴征遼事略》等,王國維指「講史」話本是「後世小說分章回之祖」,其中《大宋宣和遺事》敘及梁山泊的事情,是《水滸》的先聲。所謂「平話」是元人稱「講史」話本的習慣用語,但清代以後「話本」、「平話」二詞基本上已無分別,而「平話」經過加工,就成了日後的「演義」。《三國志平話》、《武王伐紂書》二書,在體制與內容上都可以說是日後《三國演義》和《封神演義》的藍本。
3.   說經
《都城紀勝》與《夢粱錄 》都指「說經 」就是「演說佛書」,所謂「佛書」,泛指與佛教關係密切的載籍、佛教人物、傳說、故事等,不一定專指佛經。「說經」在內容上極受唐代和尚「俗講」影響,我們甚至可以視「說經」是「俗講」與「說話」結合的產物。今存宋、元時代可歸「說經」類小說的,只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與《花燈轎蓮女成佛》兩篇。

佛道思想在唐傳奇小說中的表現

唐代佛道思想普遍,其影響於文學者隨處可見,例如從著名的《南柯太守傳》、《枕中記》中可以發現作品內容與宗教的關係。
沈既濟《枕中記》寫自嘆貧困、熱衷功名的盧生在邯鄲道遇道士呂翁,借呂氏青瓷枕入睡,夢中經歷出將入相、 榮華富貴數十年,然而一覺醒來,店主所蒸黃粱猶自未熟,方才大悟人生,後世「黃粱一夢」之語即由此而來。
《南柯太守傳》命意與《枕中記》略同,寫吳、楚游俠淳于棼醉後入夢,被槐安國招為駙馬,出任南柯太守二十載,榮耀顯赫,後因與檀羅國交戰失敗,公主又隨之謝世,寵衰讒起,最後被遣送還鄉,至此淳于棼驚醒,才發現所謂槐安、檀羅只是屋旁古槐樹下的蟻穴,因而嘆息「夢中倏忽,若度一世」。作者利用蟻聚暗喻人間政爭,借夢境的破滅說明功名富貴的虛幻,之間頗見其匠心。

〝獨處〞是需要學習的

【竹里館】
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咱喜王維這詩,不知是否是因與咱名其中之一字〝維〞相同而喜,或與咱喜獨處之習慣不謀而合而歡,但這不重要,這祇是咱開思駕筆,引緒備墨之習慣動作,引句至此,這會兒才醞其心思,開始思航,與王維坐看雲起,神交同遊。
我們來到一座翠綠竹林,他示意叫咱席坐勿語,然他登上巨石平台,為咱彈曲弦外之音,他雖非伯牙,但弦韻一起,如魚得水,音妙即來,魚躍化龍,咱雖非鐘子期,但咱側耳卻能領會他非傳其〝琴韻〞而是這詩的〝詩韵〞,當下真想給他來點掌聲,真可謂〝弦韻當歌,妙傳詩韵〝也,如果,他當個街頭藝人,吾想他應該會比〝街舞〞還受歡迎吧!,瞧咱都說到哪去了,呵!呵!。
接緒所思,咱看他,〝一人獨自坐幽靜竹林,逍遙自在地彈琴,引頸吟唱,然在竹林之中卻無人知曉(除咱之外),只有天上的明月,靜靜的為他照亮打光。〞這真一個〝享受獨處〞的經典畫面,真沒想到王維除能做詩亦能撫琴,咱想替他拍照記錄下來,無奈遭王維制止云:咱已低調生活多年,勿擾清雅,為咱保有一方淨土,來日尚能清修,這口氣竟是與咱如此契合,咱故欣然作罷!但與之商得,側身而席,藉此悠然氣氛,隨書筆墨,以慰咱遺珠之憾,在這現實人世當中,多少人渴望能得此種安閑自得,塵慮拋空的心境?咱有幸得之!而且是分其王維之閑呢!爽也!
工作之故,獨有工作空間,同事見咱獨來獨往,常將他們自己無聊之孤獨感,投射在咱身上,說道:你獨自一人作業不無聊嗎?咱總微笑以對,反觀,同事們處於開放工作空間,雖大夥在一起工作能聊上兩句,但步調亦為緊湊,忙得不知所云,反觀,咱雖獨處但不寂寞,咱也喜歡享受獨處,咱總是這樣回答著,也因為咱有獨有工作空間的特權,所以咱才有同事所沒有的獨處樂趣,像這篇隨思即是獨處偷閒所為,自然比同事幸運多了,大夥呀!可別向咱老闆穿咱小鞋呀!咱祇是混口飯吃,感謝啦!
〝獨處學習〞,改變了咱舊有即時行樂的人生觀,在後來的人生歲月裡,咱不同於過去,隨著一群人,隨波逐流,慌亂無序地過日子,而今,陪伴咱的是前輩教示、一枝凸筆、一杯咖啡、一部電腦、一個尚能思考的腦袋和一群不會嫌棄咱的益友相伴,夫復何求,美哉斯也!咱思,人還是應及早學會與自己相處,方能品嚐獨處之美!
咱喜歡立身庭院,一面喝咖啡,一面獨思,花草、樹木忙著爭奇鬥艷,孔雀、蓋斑忙著魚貫覓食,花草魚兒是忙的,吾在冥想是靜的,這一動一靜之間,就能體悟〝老子〞所謂〝天地有大美〞的意境。
靜心,是為了讓自個兒專注於一件事物,冥想,是為了增加感受的敏銳度,而為無為,才能享受獨處真正的樂趣。
請汝與吾靜下片刻吧!,人生的潛能,未經磨練是無法發出光芒的,有些煩惱,有時候是來自人為刻意的執著,然而人生卻是需要經常不斷的調整,想要去除執著?〝慎獨〞就是方法,當獨處時機來臨之時,請招喚它為咱們停留吧!

吾維江湖「十三職技」之------作戰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回思十載,果真依吾維「始計」之思,幸勝競爭,順入職場,謀得立錐生存之地,現實生活得以疏緩,時思,既已順入職場,外必躬詢「行業專業(可用資源)」及「眉角(台語)情報」,內尋掌己優、缺「適職」資源,以完成「保職優勢」之作戰準備,綜合分析結果,決以利用公司電腦(可用資源),研習駕馭「資訊數據」分析(作戰)技能,為最佳行動方案(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這就是當時,咱習電腦資訊處理結合「黃埔專業」的作戰結論,幾載自習,終有小成。
 
※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忌桿一石,當吾二十石。
 
※故兵貴勝,不貴久。 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愚,無顯赫之家世,也無富可敵國之家產,所擁之資源自然少有,彌足珍貴,咱以為,凡思事必先由外而內思進,掌握利我可用之資源,來創造現有「資源」的附加價值,以四兩之力,搏千斤之益(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忌桿一石,當吾二十石。),只有像愚「空乏其身」之人,方能體會「巧婦難以無米炊,英雄無用武之所」的窘境,無人可幫的痛苦,有道:「在現實社會裡,靠山山倒,靠水水跑,要想靠人,一戳就倒」,咱友們,切記呀!「靠自己」最好呀!
 
  咱道:「自悟方有人助,跌倒才有人扶」,在這險惡江湖,五色紅塵當中,想「坐」不敗、「立」不倒,還真是需要有一點看家「好本領」、專業「真本事」的,羽翼未豐,勿顯鋒芒,充實自個兒「作戰」條件,做好萬全作戰準備,咱友們!請記得,平時,「好本領」別使盡,留些餘地容人表現;「真本事」別盡出,為自個兒留條後路(必殺絕技),好讓自個兒「坐」不敗、「立」不倒(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唉!又忘了「樹老根多,人怕囉嗦」,咱家兄弟哪個在軍旅的作戰準備不夠周全,是呀!左顧右瞧,唯你吾維,否則,咱兄弟怎都能獲勝「終身領俸」「全功而退」呢?咱在軍旅「作戰準備」也許不足,比不上咱兄弟們,但在江湖之間,咱可是「火力十足」呢!哈哈哈…………此乃吾維「作戰」之二。

吾維江湖「十三職技」之------始計

  憶時,民八四「官田」失意軍退,「吾維」即面臨現實江湖考驗,時感,若無「時行專業」,在當時之職場是很難拼得「適職」一席的,如有「通職」一隅已算是幸運的了,入險江湖二十載餘,面對社會跳躍式的大幅變遷,資訊交換瞬間秒速之流動,做過許多行業,幹過若干職務,死靠「黃埔名器」,終會不適「行業」需求而汰退職場,退職之時已年過不惑了。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伏居賦閒半載,期間,再扛「黃埔」大旗,尋職若干,多數碰壁,皆因「年歲不適、無缺黃埔專業」(奶奶地,連一個扛筆小缺,研墨小職都不願給),此時方知,孫子「始計」之重要,吾始體悟,「家」之頭等大事,關係到咱往後立命之地,現實生活之道,迫使愚咱必須冷靜思考、慎重周密地觀察、分析、研究,刻不容緩。
※兵者,詭道也。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當時,愚咱靜思求職市場之「勢頭」,時感,社會網路四通八達,各種資訊各速齊飛,想必擁有電腦專長技能之人,必定很多,而往「城市」職場求職者,也定有如過江之鯽,若時隨「勢頭」而行,勝算定少,所以,時咱斷然改變以前作戰(求職)方向,擬定適己作戰方式,愚思反觀己身已得年不惑,除稍可尚提「黃埔專業」外,實無其他競爭之力,與其城市競爭等待錄取,不如反其道而行,直殺偏鄉之地,直搗眾人忽略「職場」,較易獲得職場機會。
  今日職場,一待十載餘,雖無居其高位,豐得厚祿,但家庭和樂,衣食無虞,同窗一堆,老友一把,愚今認知,十年之內,不識電腦,將成「文盲」,十載之內「黃埔專業」將慢慢淪退為管理「輔助工具」,一切以資訊數據為基準,電腦化為競爭力,同窗兄弟呀!閒時餘暇,駕馭資訊,敲敲鍵盤,研習電腦,在咱們漸失生產「勞力」競爭力時,培養「腦力」競爭力來延續「生產力」,方是正辦,真是「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
  斗思愚悟,回思昔想,吾現觀之,吾維「始計」,勝負見矣,此乃吾維「始計」之一,愚靜就教。

狼性

有天,狗問狼:「你可有房、有車?」狼說:沒有!
狗接問:「你有一日三餐和水果嗎?」狼說:沒有!
狗又問:「那有人哄你玩和逛街嗎?」狼說:沒有!
狗鄙視地說:「你真是無能,怎啥都沒有!」
 
狼笑了:「我有不吃屎的個性,我有我追逐的目標,我有你沒有的自由;我可午夜高崗狼嚎而得群狼呼應,你若街頭狗吠卻得一頓毒打;我是隻自由拼搏的狼,而你祇是一條自以為幸福的狗!」
 
  這是篇很有意思的擬人比喻,但咱以為大可不必用來諷刺他人是「狗」,也不必標榜自個兒是一隻「狼」,客觀點兒說,誰都想不勞而獲甚至犧牲尊嚴,來獲取某些世俗的幸福,更想保有自個兒的個性和自由不受牽絆,想狗性與狼性兼得真的難!然這就是複雜的人性,若要咱擇其一?咱願接受常人所厭惡的「狼性」祇因「狼顧」的行為被扭曲了。
 
  「狼」,性多疑,而「狼首」總有「狼顧」習性,祇因擔心「狼群」後方會受到襲擊,所以,身為群狼之首就會不停地邊走邊回頭的看顧著,一般是用來形容人對處境有著嚴重的不安全感。
 
  如:唐儒「顏師古」引用「李奇」曰:「狼性怯,走喜還顧。言民見天不雨,今亦恐也。」;賈誼【論積貯疏】: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唐人柳宗元【行路難】詩之二:「 栢梁天災武庫火,匠石狼顧相愁寃。」;宋人蘇舜欽【上范希文書】:「今雖少稔,恐來年宿麥不登,民必狼顧矣。」
 
  【說文解字】:「顧」,還視也、返而視也;狼顧,就是像狼一樣不停地回頭張望,由於古人對狼有偏見,進而產生了強烈的厭惡感,對狼的習性也都抱持否定的態度,因此,一般常人對「狼」的「狼顧」印象不好,認為「狼顧視物」必是兇狠企圖而貪婪地攫取利益。
 
  如:漢人陳琳 【檄吳將校部曲文】:「自董卓作亂,以迄於今……鋒捍特起,鸇視狼顧,爭為梟雄者,不可勝數。」;又如【晉書‧劉聰】載記:「 石勒鴟視趙、魏,曹嶷狼顧東齊 。」等也都是論述狼顧貪婪之佐證。
 
  【晉書‧宣帝】裡便記載了一段曹操向二公子求證司馬懿是否有狼顧之相的情形:「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司馬懿因此被指責有「狼顧」之相,後世也多以此嘲諷他是像狼一樣陰險,說他兇殘,陰謀篡奪曹魏天下,把他也納入奸臣的行列。
 
  【史記‧蘇秦傳】也記載:蘇秦遊說齊王時,說秦國之所以不敢攻打齊國,是因為有趙、魏、韓等國;秦國若攻打齊國必會狼顧擔心後方,在這裡的「狼顧」也就有了要吞併天下,企進遠征,但有後顧之憂的意思,到了東漢末年,「狼顧」就有些貶義的出現,但一般言也都是泛指「秦國併吞天下而擔心後方」而言,用來形容人有後顧之憂。
 
  狼顧之相,就真的那麼討人厭嗎?就這麼地負面不堪嗎?請君看座一杯茶,且讓愚咱說上一嘴,聊解一番,咱竊以為,「狼顧之相」是面相一種,也就是在身體不動的情況下,頭能180度的迴轉,而「狼」與「」狗都能180度的回頭看視,相傳有此面相之人,皆屬狼心狗肺,心術不正之人,日後必然會反咬其主,但這是對認識「狼顧」行為觀念的模糊,也是對史料釋解的錯誤所至,「狼顧」在古時是形容狼的一種生活習性,是比喻狼在行走時,總是左右看,回頭觀望,祇是後人曲解用來形容人的謹慎多疑。
 
  「狼顧」,狠狠地盯著一個目標,鍥而不捨、用心專一、不達目的,則不罷止;「狼顧」如此,成功之勢定矣!換言之,狼性「狼顧」可佩可敬,人性對及此乎?
 
  一般人對「狼」的印象不好,咱可理解,尤其是陰沉的「狼顧」樣,但牠們重視「團結」,行動上,團進團出,絕不會讓「狼友」孤軍搏鬥的;在狼群的團隊裡,牠們恪守「狼」敬,絕不會放棄曾經為狼群以性命相搏,奉獻團隊的「老弱殘」狼... 咱們祇要細看「狼群」,您就能領會當領袖的道理:
 
咱竊以為狼顧行為概分有三,在某種程度上也能投射在當今「陳抗」團隊裡......
 
  其一,狼顧行為,善用嗅覺敏銳,增加捕捉機會極大化;在草原上,狼似乎無時無刻不在注視著它們的主要目標「羊」或「羊群」,「狼顧」窺視著羊的活動規律甚至領頭羊的狀況,一有機會,立馬出擊。
 
  難怪有人會將「狼顧」覬覦者形容為「惡狼的眼睛」,在現實競爭的環境裡,從自個兒狼群的管理到出擊掠食戰略的制訂,從狼群強弱者的運用到羊群的動態情形,都需要這「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的「狼顧」。
 
  其二,狼顧思維,狼首富於進取心和攻擊性,且不輕言失敗,狼襲擊羊時,通常是死咬不放,不會輕易放棄,而狼並不祇是咬死一隻來飽腹自個兒而已,而是充分利用這狼群有限的條件及每次好不容易的出擊機會,在最短的時間裡,能獵殺多少就獵殺多少!這種富有攻擊性、貪婪、執著的態度,正是狼首必須不停地回頭觀望,以確保狼群整體生存發展的狼顧思維。
 
  其三,狼顧團結,這也是最重要的團隊精神,「狼」少有單獨出沒的,牠們總是團隊作戰,所以,纔有「單虎怕群狼」一說,在日益競爭激烈,情勢千變萬化的社會裡,團隊團結的精神越來越重要。
 
  在狼群裡若要行動,通常走在最前的幾隻狼一定是老、弱、病,牠們一定是走在狼群的最前頭,「狼群」會以牠們前進的速度為速度跟著,以免牠們落到最後或脫隊遺留;再來跟其後的是狼群中最強悍的狼,當狼群遇上攻擊時,牠們可即時保衛狼群的前方;再來跟其後的是尚無戰鬥力的狼,以便向前輩學習戰鬥拼搏的技巧;再來跟其後又是狼群中非常強壯的狼,可防衛從後而來的攻擊,走在最後的一定是狼群的領袖;牠是整個狼群的守護者,牠須確保狼群沒有任何一隻狼被遺棄,還要確保大夥行動的路線正確、團結一致及行動安全、牠須不停地來回走動,時而「狼顧」隨時準備衝到狼群裡的任何一處,來保護每一個成員!牠是「狼首」也是整個狼群的保鏢!
您是一條幸福狗嗎?咱可是隻會「狼顧」的狼!......
 
咱這麼說了...
狼嚎夜嘯響雲霄,回首狼顧咱稱好....

唐代傳奇小說

中國的詩歌、散文至唐代都達到發展的高峰,而小說無論在形式與寫作技巧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魯迅曰:
小說亦如詩,至唐代而一變,雖尚不離於搜奇記逸,然敘述婉轉,文辭華艷,與六朝之粗陳梗概者較,演進之迹甚明,而尤顯者乃在是始有意為小說。
從「叢殘小語」、「粗陳梗概」到「篇幅曼長」、「敘述婉轉」,這是小說發展史上的大進步。
唐代文學,詩歌小說,並推奇作,同為第一流文學,唐代傳奇是古文運動中最有成就的東西。
我們一般稱唐人小說曰唐傳奇,這種稱謂始於宋代。「傳奇」本是唐裴鉶小說的專名,宋尹洙把類似這種小說的文章稱為「傳奇體」,魯迅認為宋人將唐人小說裏涉及神仙虛幻情節的都稱為傳奇,就是要把唐人小說與韓、柳文章明確區別,頗有貶意;宋代以後,這種分法不再流行。
勃興原因
每一種文體的興盛總有其原因,而當中不外是文體的自身發展,以及時代環境的影響。以下從這兩方面稍作說明。
1.   文學發展趨勢
首先,在內容、形式等各方面,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說都為唐代傳奇小說奠下基礎。另一方面,唐中葉的古文運動與小說的發展亦有密切的關係,唐代古文運動在中唐時期興起,而唐人小說最繁榮的時期亦在中唐。
2.   科舉制度
唐代舉子的「行卷」、「溫卷」的風氣對小說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當時考試重視「行卷」, 那是指舉子到京,要先把自己得意的詩抄成卷,拿去拜謁當時的名人,若得到稱讚,則「聲價十倍」,及第便有把握。開元、天寶以後,小說也成為「行卷」的內容,而且竟也可以得名,所以從前不滿意小說的,到此時也多做起小說來。傳奇小說因此盛極一時,例如牛僧孺《玄怪錄》、李復言《續玄怪錄》、裴鉶《傳奇》,其實都是當年作者用以投達名人顯宦的行卷,既然朝廷以賦(詩筆)、判(議論)、傳(史才)選拔人才,所以「文備諸體」的小說蓬勃的發展可以說是順理成章。
3.   佛道思想影響
唐代佛道思想普遍,其影響於文學者隨處可見,例如從著名的《南柯太守傳》、《枕中記》中可以發現作品內容與宗教的關係。
傳奇的流行
正如前文所說,文學的發展總不能一蹴而就,總會經歷不同的發展階段。唐代傳奇小說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初唐、中唐和晚唐。
1.    初唐時期的小說其實是六朝志怪小說的過度,技巧上沒有太大的突破,著名作品亦只有王度《古鏡記》、張文成《游仙窟》等幾篇。
2.    中唐是傳奇小說的鼎盛時期, 如前面提到,配合古文運動,中唐小說無論在數量、形式變化之多,水準之高,都是初唐時期無法比擬的,例如蔣防《霍小玉傳》、白行簡《李娃傳》、元稹《鶯鶯傳》等都是中唐時期的作品。
3.    晚唐傳奇在中唐的基礎上有所發展,並開始出現許多專集,如牛僧孺《玄怪錄》、李復言《續玄怪錄》,然而如果要數成就最突出的,就必定是以《虬髯客傳》為代表的豪俠小說。
傳奇的分類
依內容分類,唐人小說可分為三類,以下我們依次敘述這三類小說的特點,並重點介紹其中一二代表作。
神怪小說
這類作品糅合寓言和鬼神志怪小說,可以說是源於六朝鬼神志怪,所以其產生最早,以數量計亦屬最多。例子有王度《古鏡記》、李公佐《南柯太守傳》等。
《枕中記》
沈既濟受劉義慶《幽明錄.楊林》影響,著《枕中記》。是書寫自嘆貧困、熱衷功名的盧生在邯鄲道遇道士呂翁,借呂氏青瓷枕入睡,夢中經歷出將入相、榮華富貴數十年,然而一覺醒來,店主所蒸黃粱猶自未熟,方才大悟人生,後世「黃粱一夢」之語即由此而來。
《南柯太守傳》
是書命意與《枕中記》略同,寫吳、楚游俠淳于棼醉後入夢,被槐安國招為駙馬,出任南柯太守二十載,榮耀顯赫,後因與檀羅國交戰失敗,公主又隨之謝世,寵衰讒起,最後被遣送還鄉,至此淳于棼驚醒,才發現所謂槐安、檀羅只是屋旁古槐樹下的蟻穴,因而嘆息「夢中倏忽,若度一世」。作者利用蟻聚暗喻人間政爭,借夢境的破滅說明功名富貴的虛幻,之間頗見其匠心。在李公佐撰四篇傳奇之中,以《南柯太守傳》成就最高,根據此篇演為戲曲的,有明湯顯祖《南柯記》、車任遠《南柯夢》等。
愛情小說
專寫戀愛的小說始於唐代,而唐代傳奇小說中最優秀的亦多屬此類,如《霍小玉傳》、《柳毅傳》等利用細膩的描寫手法,刻畫悽惋的戀情,其文多哀艷,其事則多屬悲劇,與後代才子佳 人的戀愛故事稍有不同。
《霍小玉傳》
蔣防所撰《霍小玉傳》是唐傳奇中描寫愛情的悲劇名篇,內容講及進士李益與長安妓女霍小玉相愛,山盟海誓之後,因李益得官,另娶名門閨秀,小玉憂思成疾,黃衫豪士挾持李益與小玉見面,小玉痛斥負心之徒後含恨而死,並化為厲鬼向李益報復。是書是中唐傳奇的壓卷之作,明胡應麟稱許是書為「唐人最精彩動人之傳奇」(《少室山房筆叢》),實屬確當,明朝湯顯 祖就將之改編為《紫簫記》,後又改為著名的《紫釵記》。
豪俠小說
唐中葉以後,藩鎮跋扈,自擁兵權,不奉天子之命,各蓄死士,從事暗殺,所謂劍俠遂得以橫行,有關內容亦反映於小說之中,例如杜光庭《虬髯客傳》便是最佳例子。
《虬髯客傳》
是書背景為時局動盪的隋朝末年,人物是後人稱為「風塵三俠」的李靖、紅拂女與虬髯客。作者藉配角楊素把李靖與紅拂女拉在一起,再由二人比翼雙飛引出神秘的虬髯客;是書情節曲折多端,引人入勝,內容結構、布局謀篇都與一般傳奇小說不同,可以說是後世武俠小說的前身。

2017年10月2日 星期一

漢魏六朝小說

諸朝小說中,這時期的成果較少,其原因主要與道教盛行有關。當時的小說還是處於街談巷語的階段,與成一家之言的大人先生之說迥然不同。
我們一般將漢魏六朝的小說分為「志怪 」、「志人」兩大類,顧其名而思其義。
「志怪小說」與宗教關係甚深,而漢魏小說的發展就道教的盛行存在着極密切的關係。當時的作者沒有著述為立言、存不朽的觀念,對奇聞怪事的描述,重點都放在事情的性質和意義上,人物、結構等藝術手法反而處於次要地位。這類書的作者大多本着對宗教的熱誠,託名古人撰書,作品內容介乎歷史與小說之間,以達到「自神其教」,宣揚方術的目的,是所謂「志怪小說」。
東漢末年清議流行,有所謂「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貶,嚴於斧鉞」。由於政治風氣的影響,士大夫把這種風氣引入文學創作裏,加上當時清談玄理的風氣興盛,故「世之所尚,因有撰集,或者掇拾舊聞,或者記述近事」,遂產生「雖不過叢殘小語,而俱為人間言動」的「志人小說」。
志怪小說
志怪小說可分為三類,包括地理博物,如託名東方朔撰《神異經》及張華《博物志》;第二類為鬼神怪異,如曹丕《列異傳》、干寶《搜神記》、託名陶潛撰《搜神後記》及王嘉《拾遺記》;第三類為佛法靈異,如王琰《冥祥記》及顏之推《冤魂志》。
《神異經》、《十洲記》
漢武帝開拓西域後,作者樂道方外奇珍異物,道家方士又欲自神其教,故神仙故事大行其道。
《神異經》、《十洲記》作者都偽託東方朔所作。
《神異經》以《山海經》為模仿對象,全書九章,並按東西南北中的方位記述各方異人、異物,內容略於山川道里而詳於異物,敘事不太講究文采,但樸實流暢,間或有寄寓善惡褒貶之意。
《十洲記》述道教所盛傳的十洲三島之神仙境界、仙草靈藥、奇禽異獸,全書以東方朔與漢武帝的答問敘述,其文辭華麗,描寫細膩,想像力豐富。
《神仙傳》、《抱朴子》
作者葛洪,字稚川,號抱朴子,從祖葛玄為三國時吳著名道士。葛洪博覽群書,尤好神仙之說,得道後號「葛仙翁」。其撰《神仙傳》,旨在說明「仙化可得,不死可學」,以為道教宣傳,故歷來史志多將《神仙傳》著錄於道家類,但以其所寫神仙人物的事迹看,實具小說的特點,例如「黃初平」、「壺公」等故事都十分著名。至於《抱朴子》所談多有關黃白修煉之術,並雜以怪異故事。
《搜神記》
《搜神記》又名《搜神錄》,原書三十卷,宋以後散佚不全,明胡應麟徵輯佚文,編訂為二十卷。《晉書》記干寶因受父婢被埋入墳中而不死,兄死而復生,故「所有感起,是用發憤焉」,遂「撰集古今神祇靈異變化」成書。是書匯集大量古代神話、歷史逸事、民間傳說和社會奇聞,既是魏晉志怪小說的總結,亦確立雜記類志怪小說的體例,為南北朝及以後的發展奠下基礎。
志人小說
志人小說方面亦可分為三類,首先是笑話,例如開後世俳諧文字之端的《笑林》,還有《解頤》、《啟頻錄》等;次之為野史,例如葛洪偽託劉歆撰《西京雜記》;最後一類亦是志人小說的重要部分,就是逸聞逸事類,例如《語林》、《郭子》、《小說》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笑林》
是書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笑話集,內容都是選取故說舊聞中可笑的片段,以作談助。是書篇幅不長,但如〈楚人〉等篇,引人發笑之餘,還能諷刺人不勞而獲的心態,而〈漢世老人〉則通過乞者討錢、漢世老人閉目授錢的細節描寫,形象化地塑造出守財奴的形象。是書已佚, 只有二十多則遺文見於《太平廣記》、《太平御覽》之中。
《西京雜記》
《西京雜記》共二卷,葛洪在〈西京雜記跋〉中提及家中藏劉歆《漢書》一百卷,班固所撰《漢書》幾乎全取於此,所不取的不過約二萬字而已,「今抄出為二卷,名曰《西京雜記》,以裨《漢書》之闕」。一般認為是書應為葛洪所著而偽託劉歆。所謂「西京」就是指西漢都城長安,是書就是雜記當時以皇帝為中心的種種遺聞逸事,其中涉及宮室制度、風俗習慣、衣飾器物等等,文筆可觀,內容帶有怪異色彩。其中〈王嬙〉記王昭君遠 裘〉記司馬相如與卓文君二人之事,都是後世戲曲小說常常採用的題材。
《世說新語》
南朝宋文帝時,臨川王劉義慶召集文學之士,在《語林》、《郭子》等書的基礎上,撰成《世說》,唐代始名《世說新語》。是書共三十六門,其中上卷四門,中卷九門,都屬正面的褒揚,而上卷雖依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排列,然而綜觀全書,多有談玄論佛或蔑視禮教的內容,可見不能以儒學著作視之。《世說新語》採輯漢末至東晉名士言談逸事。梁武帝時劉孝標作注,引書四百多種,補充大量史料,由於所引古籍已不多見,故後人以之與裴松之注《三國志》並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