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0日 星期一

漢語詞彙的分類

漢語詞彙可分為基本詞、一般詞、新造詞、古語詞、方言詞、外來詞、社會慣用語、熟語等多個範疇。
基本詞和一般詞
基本詞是指那些一般生活所需、人們普遍使用的詞。這些詞意義明確,幾乎不用解釋人們都可了解。基本詞涵蓋的範圍相當廣泛,例如:
  • 表示自然現象和自然界事物的包括:太陽、月亮、天空、風、雲、雨等。
  • 表示親屬關係的包括:爸爸、媽媽、哥哥、弟弟、姐姐、妹妹、丈夫、妻子等。
  • 表示日常生活用品的包括:衣服、帽子、飯碗、茶杯、鞋、牀等。
  • 表示人體各部分的包括:心、胃、眼、手、腿、腳、嘴巴等。
  • 表示行為動作的包括:看、跑、唱、寫、吃、喝、睡、追逐、遊戲等。
  • 表示數量的包括:零、一、十、百、千、萬、丈、尺、寸、個、隻等。
  • 表示禽畜的包括:馬、牛、羊、雞、鴨、鵝、豬、驢、兔等。
  • 表示程度、範圍、關聯和語氣的包括:很、太、極、最、總、只、和、啊、呢、因為、或者等。
上面列舉的,只是個大略而已,但已讓我們了解到,基本詞涵蓋的範圍相當廣泛。然而,這並不表示基本詞在漢語詞彙中所佔的比例相當大,正好相反,這類詞其實在詞彙中所佔的比例並不大,但卻是詞彙的核心部分。沒有基本詞,我們連最簡單的溝通和交際活動都無法進行。所以,這類詞相當重要,是我們在生活上所不能缺少的。
基本詞以外而又不屬於專門性的詞稱為一般詞。這類詞的內容非常複雜,數量也比基本詞要多。一般詞跟基本詞存在著以下的關係:
  1. 從基本詞派生出來的詞,絕大多數是一般詞。舉例來說,從「天」派生出來的詞像「天邊」、「天才」、「天良」、「天災」、「天文」等都是一般詞。可以說,基本詞是豐富和發展一般詞的基礎。新詞通常要以基本詞作為構詞材料和構成方式。
  2. 一般詞沒有基本詞那樣穩定,而是不斷發展的。一些反映新知、新事的新詞必然會隨時代的發展而產生。至於一些反映舊事、舊物的一般詞,則會逐步退出交際舞台而受到冷待。舉例說,「君」、「臣」這類過時用詞,或由基本詞變為一般詞,或最後遭受淘汰。
新造詞
隨著新事物、新概念、新現象的湧現,詞彙也會不斷擴大、不斷豐富。新造詞也稱作新生詞,就是利用原有的語言材料,按照現行的構詞方法構成,以反映新的事物、概念和現象。新造詞涵蓋的範圍廣泛,既可以進入基本詞之中,也可進入其他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範疇,像「經濟特區」、「股民」、「外資」、「快餐」等,都是近年出現的新造詞。
新造詞具以下特點:第一,在開始時,新造詞的詞義一般是單一、比較固定的;隨著時間過去,有些新造詞也許會變成多義詞。第二,單音節、三音節或其他多音節的新造詞極為罕見, 相對來說,大部分新造詞都是雙音節的,這已成了現代漢語新造詞的一種趨勢。
古語詞
語言發展使古語詞出現了兩種情況:一是專門用來反映過時的事物和陳舊思想,因而只能在古漢語裏使用,現代漢語已不合用或不再使用;另一是繼續維持其生命力,可以進入現代漢語的範疇。這些進入現代漢語範疇的詞彙,有些成了基本詞的成分,有些雖然仍然使用,卻具有特別的語言色彩,通常多用 於書面語,少用於口語方面。在現代漢語裏,我們所說的古語詞,並不是指那些已成為基本詞成分的詞,像「山」、「水」、「風」、「雲」、「雨」之類,由古至今在意義上都沒有改變,我 們不會稱這些為古語詞。現代漢語所指的古語詞,是那些只在特殊場合才應用而不是慣常使用的文言詞,例如「撥冗」、「賁臨」、「迎迓」等。對於現代漢語來說,古語詞的重要性在於它一直為現代漢語所吸收,成為現代漢語的養分,使其內涵更豐富,表達方式更為靈活。
在現代漢語裏,古語詞除了作為構成新詞的材料或語素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莊重的色彩,例如「誕辰」、「晉見」、「逝世」、「閣下」、「典範」等都含有較莊重、較嚴肅的色彩。
方言詞
方言詞是指那些在方言地區流行但沒有在共同語中普遍使用的詞。中國幅員廣闊,人口眾多,不同地區、不同社群都會使用個別的方言土語;對於同一個概念,人們會使用不同的詞來表示,造成了分歧的現象。儘管方言詞欠缺全民性,但仍然會為共同語所吸收。現代漢語詞彙便有不少從方言中吸收過來的用詞,因而豐富了詞彙的內容,增強了表現力。
現代漢語許多時候為了表達上的需要而吸收方言詞,像西南話的「曉得」、「搞」、「名堂」等,滬語的「憋腳」、「把戲」、「貨色 」、「癟三」等,粵語的「雪糕 」、「啤酒」等, 閩語的「馬 鈴薯」、「葵花」等,都為現代漢語所吸收而成為漢語大家庭的成員。
外來詞
外來詞是語言的外來成分,也就是本民族語言從外國或其他民 族語言裏吸收過來的用詞。自古以來,漢語不斷從外語吸收養分,以豐富本身的內容。由於大量翻譯佛教經典,因此出現了不少從梵語吸收過來的外來詞。在今天看來,這些外來詞有些甚至融入到漢語中,成了漢語的固有詞彙,例如「世界」、「地獄」等,人們已不再視之為外來詞了。
到了現代,漢語吸收外來詞比以前更為積極形式有四種:一是音譯詞,例如「咖啡」、「檸檬」、「奧林匹克」、「羅曼蒂克」等;二是意譯詞,例如「馬力」、「電視」、「超級市場」、「壓力團體」等;三是音意兼譯詞,例如「烏托邦」、「吉普車」、「芭蕾舞」、「沙丁魚」等;四是日語借詞,就是從日本語的漢字詞彙或意譯外來詞借用過來的詞,例如「立場」、「保險」、「手續」、「具體」等都是從日本語借過來的。
社會慣用語
社會慣用語主要包括專門術語和行業用語兩種。
專門術語是指學術或科技上應用的術語,也就是指某門學科的專門用語,例如「光年」(天文學)、「微積分」(數學)、「氧化」(化學)、「視網膜」(醫學)、「宇宙觀」(哲學)、「旋律」(音樂)、「洗禮」(宗教)等等。
至於行業用語,是指一些專業或行業上的特殊用語,例如「成 品」(工業)、「利率」(財經)、「信用狀」(商貿)、「起訴書」(法律)等等。
大部分的專門術語和行業用語都表示獨立的概念,詞義也是單一而固定的,較少出現歧義。但當中也有不少應用於一般性的場合,變成了慣常的用語,像「感染」、「消化」、「加工」、「基 地」、「溫牀」、「水平」、「法寶」等,原本都屬於專門性或行業性用語,現在已借用到其他場合,變成了非專門、非行業性的用詞。這個情況不僅沒有削弱這些用語在其本身的專業或行業上的地位,反而使現代漢語詞彙的運用更具靈活性,使表達更多樣化、姿采化。
熟語
熟語的範圍相當廣泛,包括成語、慣用語、歇後語、諺語、格言等,其中成語和慣用語應用較多,最值得我們注意。
成語是經過人們長期習用的固定詞組,跟慣用語性質相近,但比慣用語更為穩固,不會隨便變更、改動。一般成語結構緊密,通常都有一定的來源,具有結構上定型化、意義上整體化的特點。成語大多是四個字的,這也是成語的基本格式,例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一技之長」、「刻舟求劍」等。無論我們寫作或說話,都可以使用成語,達到言簡意賅的效果。就是說,如果我們要用簡單的言語來表達豐富的內涵意義時,通常會使用成語來達到這個目的,但必須注意用詞是否貼切恰當。
慣用語是一般人所熟悉而經常使用的固定詞組,大多作為完整的意義單位來應用。慣用語通常包含三個音節,但大多可以插入別些詞語,因此其固定性並不很強。在這方面,慣用語跟成語便不同。成語一般不能任意更換其中或插入其他成分,但慣用語如「鑽空子」卻可以說成「鑽了人家的空子」,「敲竹杠」可以說成「敲他的竹杠」,「吹牛皮」可以說成「吹了一頓牛皮」等等,都跟結構緊密的成語並不一樣。
歇後語是群眾口頭上流行的現成話,可說是另一形式的成語, 但不是明顯地把意義說出來的。歇後語通常分為前後兩部分,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隱語,後一部分是意義的解釋,揭示前一部 分的含義。人們說的時候,可以只說前面而略去後面部分,讓聽者自己去體會、猜測前一部分的含義。歇後語的意義是「歇後」的,由此而得名。「牛皮燈籠 」(點極也不明白, 即點不透)、「貓哭老鼠」(假慈悲)、「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熱鍋上的螞蟻」(非常焦急、走投無路)等等都是比較常用的歇後語。
至於諺語和格言,通常都以獨立句子的方式來說明一種意思或 一個道理。諺語是群眾口頭上流傳的通俗話,格言則大多具有教育意義,可作行為的規範。諺語和格言在性質上是比較接近的,兩者都是語言精煉,而且起到警惕的作用。不過,格言的哲理性和勸戒性更明顯,書面氣味更濃,而且大都見於文獻,地方色彩較少。「富人一席酒,窮人半年糧」、「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等就是諺語的例子。至於「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失敗乃成功之母」等等便是格言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