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2日 星期三

寫自然天地小說的沈從文

沈從文原名沈岳煥,筆名有小兵、炯之、休芸芸等。沈氏生於湖南西南端鳳凰縣的軍旅家庭,父祖都當過兵。家鄉的秀山麗水,是沈從文的美感來源。他15歲時當兵,隨着部隊穿越湘、鄂、川、黔四省之地,湘西黔東的種種民風,使他對人性另有感悟。當地那種粗獷原始、自然粗野的男性剛陽作風,拖引着他的創作神經,使他的作品為小說世界揭示了一個前所未見的天地。

20歲時他離開軍隊到北京去,自那年開始讀書寫作。1924年作品見報,《晨報副刊》、《語絲》、《京報副刊》都有刊出他的作品。沈從文是現代文學史上第一位單靠投稿餬口的作家,作品多而質素參差,到了三十年代,小說藝術就顯得綽約不凡。這時期短篇小說寫得最多,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虎雛》、《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駿圖》、《新與舊》;中篇小說有《阿黑小史》、《邊城》等。

小說的整體特色
沈從文既寫都市也寫湘西,在作品裏每有文明與野蠻、虛弱與強悍、虛偽與純樸、異化與自然的矛盾和衝突。城市既是給「規範」包裹着,也被虛偽和自私包裝着,鄉村則是原始的,自然的、未經包裝污染的。沈從文筆下的城市人,包括教授 學生、官員、政客,甚至軍閥等,都有一種蒼白虛弱的病態;小說如《紳士的太太》、《八駿圖》、《某夫人》、《來客》、《大小阮》、《王謝子弟》裏的人物,又多是自大、愚蠢、空虛、無聊的。沈從文來自湘西,常稱自己是「鄉下人」,對城市生活及價值都不全部認同。正因如此,他的小說每每有一種鄉土氣,這種氣息並非只見於小說中的弔腳樓、繩渡,辰溪沅水、茶峒鳳凰,而是一種極乾淨的筆致,寫出乾淨的人情和不被污染的自然人性。沈從文在〈從文小說習作選代序〉中說:「我只想造希臘小廟。……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這人性就像神靈一樣獲尊崇,這人性並非周作人《人的文學》的範疇;沈氏以土拙但可愛的文筆,寫可愛的人和事:忘記生死,忘記紛爭,忘記仇恨。

沈從文是多產作家, 如要選出代表作以窺全豹,那麼就應選《蕭蕭》和《邊城》。以下會簡介及賞析這兩篇小說的內容和寫作手法。

《蕭蕭》
《蕭蕭》是短篇小說集《新與舊》(1936)裏的第一篇,初稿寫於1929年,1935年再修正,寫童養媳的故事。這故事具真實性,因為沈從文的嫂子就是童養媳。

內容主題
12歲的蕭蕭就在迎嫁的嗩吶聲中當了童養媳,然而丈夫只有3歲。她當媳婦的工作是照顧丈夫,幫幫農事。14歲時蕭蕭情竇初開,結果被幫工花狗騙了身子,還懷了孕。人家發現後,她婆家的祖父請了蕭蕭伯父商量,根據俗例,蕭蕭不是沉潭就是賣與人家作妾。伯父不忍將蕭蕭沉潭,就將蕭蕭留在家裏候着主顧把她買走。誰知一段日子過去,大家漸漸將此事看作尋常,蕭蕭丈夫又不想蕭蕭離開,後來她生下一個男嬰,一家都喜歡那孩子,取名牛兒。牛兒12歲時娶一個比他大6歲的姑娘,這年蕭蕭早已與丈夫圓房並生下孩子。牛兒娶媳婦時,她正抱着剛出生三個月的孩子看熱鬧,同十年前她抱着丈夫一個模樣。

《蕭蕭》故事雖然簡單,但它展示的主題卻很深邃。蕭蕭雖然為夫家帶來恥辱,但在湘西村野,大伙兒還是願意以自己的善良本質對待這個不貞的媳婦。這種順從人性的善良本質,正是從文要彰顯的自然人性。鄉村雖有鄉規俗例,但怎樣執行仍有轉寰餘地,且沒有人有絕對權力消滅他人生命,凡事還得商議。況且蕭蕭是一個純潔無邪的少女,她與花狗發生關係,在原始村野只是人性所需,也是一種自然行為,與放蕩完全是兩 碼子事。放過蕭蕭是「法外人情」之舉,自然的人情高於人為的法理,也只有接近原始、最直接感受生命的村野,才有這種處斷。簡單地說,小說道出鄉村的態度是一種寬厚而放任的文化,這種文化使人的生命能自然生長和發展,那才是真正和活潑的生命。

寫作特色
沈從文作品每每把城市與鄉野並舉,這個短篇小說也不例外。《蕭蕭》以隱約的對比,嘲諷城市的女學生:「她們穿衣服不管天氣冷熱、吃東西不問飢飽,晚上到交子時才睡覺,白天正經事全不作,只知唱歌打球,讀洋書。她們都會花錢,一年用的錢可以買十六隻水牛。……她們在學校,男女一處上課,人熟了,就隨意同那男子睡覺,也不要媒人,也不要財禮,名叫『自由』。……她們自己不餵牛,卻吃牛奶羊奶,如小牛小羊;買那奶時是用鐵罐盛的。……她們年紀有老到二十四歲過不肯嫁人的,有老到三十四十還好意思嫁人的。」這段文字以典型鄉野角度對城市女性作出嘲諷,但這嘲諷不帶惡意,不涉攻擊,這是沈從文小說的作風。

小說具清新之氣,如小說開頭以嗩吶吹起迎親氣氛,繼而筆調即如電影般描繪湘西花轎:「嗩吶後面是一頂花轎,四個伕子平 平穩穩的抬着,轎中人被銅鎖鎖在裏面,雖穿了平時不上過身的體面紅綠衣裳,也仍然來個荷荷大哭。」這一小段文字簡約而深刻,很具形象美;花轎內有鎖着的淚新娘,又發出鄉土味和戲劇性。

人都說童養媳苦,沈從文筆下的蕭蕭卻不見得:「天晴落雨的日子混下去,每日抱抱丈夫,也時常到溪溝裏去洗衣,搓尿片,一面還檢拾有花紋的田螺給坐到身邊的丈夫玩。到了夜裏睡覺,便常當世界上人所做過的夢,夢到後門角落或別的什麼地方檢得大把大把銅錢,吃好的東西,爬樹,自己變成魚到水中溜扒,或一時彷彿很小很輕,身子飛到天上眾星中,沒有一個人,只是一片白,一片金光,於是大喊『媽』!人醒了。」以上引文,充分顯示沈從文小說的文字靈動秀美。

《邊城》
這是一本膾炙人口的中篇小說,寫一個世外桃源般的世界。沈從文曾在〈《邊城》新題記〉裏記述1921年他曾於茶峒留宿,河街、弔腳樓、賽龍舟、軍旅人物等給予他的印象殊深;復次,行旅所見,事故如雲,村民喪死,至為可哀,其中女孩奉靈幡引路,更見淒切。

內容主題
題記解釋沈從文寫《邊城》的背景就是茶峒,故事內容是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卻不是喪死可哀之事。這愛情故事內的人物單純、溫柔、純潔,如同活在別的世界。《邊城》的世界,是世外桃源般的世界,那裏的悲喜與世俗也大不相同。沈從文寫這樣的一個世界,就是要讓讀者認識這個清潔無瑕的小天地。

在湘西的一個小城鎮裏,有以擺渡為活的老船夫和孫女翠翠,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都愛上了她。某年端午賽龍,翠翠遇上英俊的弟弟儺送,芳心暗許,一心等着儺送來提親;儺送也一心愛着翠翠,連團總女兒的親聘也拒絕了。儺送的哥哥天保不及弟弟英俊,同樣對翠翠癡心不渝。當兄弟倆知道彼此都愛上翠翠時,兩人並不嫉妒成仇,只決定以唱歌求愛方式作公平競爭,翠翠喜歡誰的歌誰就娶她。天保知道翠翠很愛儺送後馬上退出,離家而去,且在辰州闖灘時溺死。儺送知道哥哥死訊,因愛哥情切,撇下翠翠離家而去。其後,翠翠祖父也病逝渡口,只餘翠翠孤身守着一個夢,等待儺送回來。

寫作特色
簡單地說,《邊城》的主題就是彰顯人性美、人情美,也就是「愛」。那抽象的人情美、 人性美全表現在翠翠具體的形象和情意上;更具體的,可從爺爺愛翠翠、翠翠愛儺送、儺送愛翠翠、天保愛翠翠、天保愛儺送等細節中一一彰顯。整本小說裏的親情、友情、愛情,都是不染一塵的、純粹清潔的美。

《邊城》寫潔白無塵的愛情、親情、友情,以茶峒山水作點烘,以湘西清氣來渲染。「愛」與「美」寫在茶峒的渡頭,也寫於翠翠耐心的等待。或問,翠翠的守候是不是一種千古之憾?其實,翠翠的等候就是美;被人愛過,也愛過人,那就是美;只要愛的,被愛的都是同樣的一對人,那就是美。

論者都說,六萬字的《邊城》是一首長詩,這是從小說的文字語言來說的。其實,整本小說的內容才是詩的本體。《邊城》以最單純的人、最單純的事、最清潔的題材,來寫出人類最高貴、最美麗的感情。小說裏的情感是輕重濃淡,迴環接疊而來:河街的競賽像豪情萬丈的自由詩;翠翠的心事和情懷,則像清歌低徊的浪漫詩。

小說裏寫景的文字,如第五節,「鞭炮放過一陣後,用長凳綁着大筒燈火,在敞坪一端燃起了引線,先是絲絲的流瀉白光,慢慢的這白光便吼嘯起來,作出如雷如虎驚人的聲音,白光向上空沖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時便灑散着滿天花雨」;又如第八節,「初五大清早落了點毛毛雨,上游且漲了點『龍船水』」,河水已作豆綠色。」這種文字有動有靜,有聲光相鬧處,有簡潔清朗處,都是極優美的描繪。寫人的文字如:「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人無機心,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在風日裏長養着」這一句,把翠翠寫得「不食人間煙火」。寫皮膚、眼睛、神情,用的都是攝神奪目的字詞,再以小獸、黃麂、陌生人烘染,翠翠的無邪清秀就統統朗顯,筆下人物如詩,文字也字字如詩,可謂神來之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