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0日 星期一

促成散文規範化的背景

在二十年代,散文家的文章愈寫愈流利,使散文走向規範化。這個時期出現規範化的語體文,有其特殊背景:
1.   教育當局定白話為國語: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頒行以白話為國語,通令全國學校採用。這項措施有利白話文的普及和水平的提升,白話文的應用範圍,已由一般實用的、知性的,拓展到文藝的、抒情的,這對促成散文的規範化有積極作用。
2.   作家集中於北京和上海,有利建立標準的寫作語言:中國幅員廣闊,方言土語甚多,各有特色,二十年代作家多集中於北京或上海,這對於寫作語言起調適和統一作用,有助散文的規範化。
3.   語文教育的開展:這時還有一些對語文教育,特別是語文寫作教育極有心得的作家兼理論家,如夏丏尊、葉紹鈞等,他們致力提高散文水平,出版《文心》、《文章講話》、《閱讀和寫作》等指導性著作,又編寫中文課本,對指導散文創作、提升散文水平和散文規範化助力很大。
4.   傑出的作家與作品:最重要的是有一批出色的散文家寫了可作楷模的作品,如魯迅〈秋夜〉、周作人〈烏篷船〉、冰心〈笑〉、 朱自清〈背影〉、 鄭振鐸〈黃昏的觀前街〉、 葉紹鈞〈藕與蓴菜〉等,都是好的作品、好的示範、好的教材,這些作品不單提供優美適用的語言為散文定立規模,而且也示範散文不同的體裁和多元的表達方式。
5.   有力的客觀條件:眾多發表作品的刊物,當然還有報章期刊,為散文提供發表園地, 如《語絲》周刊、《文學周報》、《晨報副刊》、《京報副刊》、《小說月報》、《文學旬刊》、《創造季刊》、《洪水》、《創造月刊》、《北新半月刊》、《學燈》、《覺悟》等,這些刊物披露作家作品,讓大量讀者能接觸各種散文體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