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7日 星期六

漢語的發展

從漢語的演變歷史來看,漢語的發展大致上包括下列幾方面:
1.   語音單純化;
2.   複合成分增多;
3.   量詞增加。
語音單純化
根據漢語發展的歷史事實,無論就音素、音節、音調哪一方面來說,語音總是趨向單純化的。例如,上古時期有複輔音(如pl-tl-kl- 等),但到漢代末年已經消失了。隋唐時代還有輔音韻尾 -p-t-k-m,所以「歌」(收ə音)、「蛤」(收p音)、「割」(收t音)、「各」(收k音)四個字,當時的收音韻尾是有清楚區別的,但其後在大部分的官話區,這些字的收音漸次失落,因此在現今的北京音裏,這四個字的發音都同為「kə」,並無分別。至於輔音韻尾-m-n,當時也清楚辨明,但現在的北京音,收「m」音的統統變為收「n」音,於是「南」和「難」 都同為「nan」音了。
除了音素和音節結構之外,音調也有單純化的趨向。粵語因為較接近中古音,所以還保留了九種聲調。但是,普通話經過宋元時期的變化,不但只得四種聲調,而且入聲早已併入平、上、去三聲之中,聲調較以前單純得多了。
複合成分增多
音素單純化使同音字增加了。北京話有69i音的語詞,其中7個屬於陰平調,17個屬於陽平調,7個屬於上聲調,38個屬於去聲調。以去聲的i來做例子,如果單說一個i音,可能表示「意」,也可能表示「翼」、「譯」或其他。為了減少含混不清的情況,於是大量使用複合成分,「意」變為「意思」,「翼」變為「翅膀」,「譯」變為「翻譯」,「勢」變為「勢力」,「試」變為「測試」,「飾」變為「裝飾」等等。
量詞增加
除了複合成分增多以外,增加量詞的使用也有助於分別同音語 詞。例如在普通話裏,「一盤棋」和「一面旗」、「一隻錶」和「一張表」、「一句話」和「一幅畫」等,都可以靠量詞來區別其不同的意義。
上面的數詞和名詞之間可加上以下量詞: 一(瓶、壺、杯)酒一(碗、桶)飯 一(匹、群)馬 一(頭、群)牛 一(箱、本、套)書 一(架、座)橋
從以上列舉的例子,可知量詞的使用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主要視乎所要表達哪方面的內容,然後才決定使用什麼量詞。譬如「一本書」,表示書的數量只有一本;「一箱書」指的是裝滿整箱子的書;「一套書」則是指一系列的書,數目不只一冊。由此可見,量詞的使用也有靈活的一面。
上文所述的語言發展歷史使現代漢語的語音簡單多了,但複合成分和量詞的使用都相繼增加,這同樣可以保持語言的清晰度。

網絡時代的文學創作形式

在網絡時代,文學的創作形式,有必要配合調整了。
過去,紙本書籍盛行,人人喜愛捧著一本厚厚的小說閱讀,家中書房也愛有高高的書架,顯示讀書人的書香味。
如今,無論是用電腦、手機閱讀,可以閱讀的扉頁空間小了,而且讀者已經不習慣不停地翻頁,來閱讀長篇文字了。
如今,寫一篇文章,例如博客文章,被有效閱讀的長度,恐怕很難超過3000字了。這還是有可以容納中等長度的博客文章空間,若是用Facebook等聊天工具發表,恐怕400字,已經是最大容量了。
而且,讀者對作家的喜愛與觀點,很大程度會受到網上同好的影響。
作家寫作的方式,多少有必要配合調整了。
在網絡時代,你應該如何寫作?如何維持你奇幻的各種創作?如何經營你的讀者群?
恐怕,你要思考,你的寫作是透過許多篇的中短篇文章,陸續發表,就如以前報紙上的連載小說,每天刊登幾百個字(回想起小學時候,總是每天到圖書館報到,趴在報架上,閱讀副刊上那個小方塊的連載)。你小說的趣味,就是要吸引這樣忠誠的讀者,讓他每天能夠流連忘返。
其中的一個考驗是,你如何每天都能夠創作出一個亮點?例如,一句可以讓讀者朗朗上口的文句,一段膾炙人口的人物對白。
你還要會經營讀者社群,吸引讀者做出評論。你可以從與讀者的互動中,激發你的創作靈感。
2016-11-23

2018年4月6日 星期五

古今漢語的分別

這裏所說的「古漢語」,主要是指清代中葉以前、自古以來一直發展開來的漢語;所說的「今漢語」,則是指清代中葉以來,特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發展而成的漢語。從時間的角度看,古漢語所佔的時間相當長,雖然不至於一成不變,但受到外來的衝擊比較少,相對來說比較穩定。至於「今漢語」,又稱「現代漢語」,所佔的時間就短得多,但受到時代的衝擊和外來的影響卻比較大,因而發展比較迅速,變化也比較雜。
一般來說,我們把「古漢語」稱做「文言文」,「今漢語」稱做「語體文」。但這只是個簡單的說法,也是指書面的記錄而已,其實質內容遠較「文言」、「語體」複雜。
下文會從語音、詞彙、語法這三方面加以說明。
語音方面
從語音的角度來說,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語音是不同的,要詳細說明是一件相當複雜的事情。不過,從整體的趨勢來看,時代愈新,漢語發音的方法愈簡單,能發出來的語音也愈少。很多詞在古代並不同音,到了現代漢語也變成同音了。 例如「七」、「戚」、「妻」、「欺」、「緝」的古音是有分別的,但因為入聲消失,現代漢語都讀作「」;「男」和「難」古音也有分別,但現代漢語都讀作「nán」;「鬻」、「鬱」、「郁」的古音並不相同,現代漢語也一律讀作「」,變成同音了。
詞彙方面
詞彙是反映概念的。時代愈進步,新的概念不斷增多,反映概念的詞彙自然也得配合這個情況,數量不斷擴大。到了現代,自清中葉鴉片戰爭以後,新興事物不斷湧現,新詞新語也就更為豐富了。除了本身自然發展以外,這些新詞語更包括了不少外來詞。本來我國幾千年來都不斷使用吸收外來詞的方法來豐富我們的語言,但以吸收範圍之廣、對漢語詞彙影響之深,莫過於最近的百多年了。所以,古今漢語詞彙的比較,不單表現在數量上的差異,還在於詞彙所表達的實質內容上。像傳真、電腦、電郵、互聯網等我們非常熟悉的現代詞彙,所反映的概念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
另一方面,由於語音的減省使同音字增多,不少原本屬於單音節的詞也漸漸雙音節化,因此雙音節詞大量增加。古今漢語其中一個相當顯著的差別,就是現代漢語出現了大量雙音節詞,不但新生語詞多是雙音節的,就是過去本來是單音節的詞也變為雙音節,像古漢語的翼、目、乘、博、耕,現代漢語都變為翅膀、眼睛、戰車、賭錢、種田。
語法方面
雖然說古今漢語在語法上是相對穩定的,但現代漢語卻出現了一些變化。譬如古漢語在詞類的分工上並不那麼嚴格,一般不同類的語詞都可靈活運用,但在現代漢語裏,詞性活用的程度卻大大減少了。例如《戰國策.齊策》記載「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這句話,其中「衣冠」是「穿衣戴帽」的意思。韓愈的《原道》說:「人其人,火其書。」第一個「人」字 和「火」字都用作動詞,意思是「使那些人成為人,焚燒掉他們的書籍。」這些都是名詞變成動詞的例子。《孟子》一書「登東山而小魯」的「小」字,這是形容詞作動詞用的例子。這種不同詞類詞性活用的方法,在現代漢語的使用情況是比較罕見的。

此外,古今漢語在語序上也有分別,例如古漢語中疑問句的代詞受詞往往前置,像「吾誰欺」,現代漢語則會變為「我欺騙了誰」,可見「誰」這個受詞的位置改變了。其他例子包括「客何好」(客人愛好什麼)、「臣未之聞也」(臣沒有聽到這件事情)等。此外,古漢語「馬千匹」、「牛萬頭」(名+數+量)之類的語序,現代漢語都要說成「千匹馬」、「萬頭牛」(數+量+ 名)。由此可見,古今漢語在語序上也是有分別的,此處列舉的只是其中一兩個例子而已。
這裏還有兩點值得一提,就是實詞的虛化成為現代漢語一些形態成分,以及語氣詞更替情況的出現。所謂實詞的虛化,是把古漢語的「子」、「頭」、「兒」等有本身實質意義的實詞虛化。在現代漢語裏,這些虛化了的實詞大大豐富了現代漢語的語法結構。例如「桌子」 的「子」、「木頭」 的「頭」、「花兒」的「兒」等,都失卻了本身的實質意義,但已虛化成為構詞法中的後綴成分。至於語氣詞的更替,更是區別古今漢語的明顯現象。雖然不少古漢語語氣詞在文言中沿用了二千多年之久,但在現代漢語裏,卻逐漸為新的語氣詞所取代。例如,表示陳述的「也」、「矣」已少用以至完全沒有使用,而以表示肯定的「的」和「了」取代;表示疑問語氣的「乎、歟、邪、哉」漸由「嗎」、「呢」等代替。可以說,古漢語語氣詞在現代漢語已經煥然一新,與古漢語截然不同了。
如果按現代漢語的語序來理解,上面兩句話就會變成:「我沒有你的奸詐,你也沒有我的欺騙。」要是這樣理解的話,那就是誤解了。 按照古漢語的語序, 前一句的「爾」 和後一句的「我」都是受詞前置,這是古漢語語序常見的現象。因此,要以現代漢語改寫這兩句話,就一定要把其中的兩個受詞後置,才合乎現代漢語的語序習慣。這兩句話的意思應該是:「我沒有欺詐你,你也沒有欺騙我。

何以說《寒夜》是巴金小說高峰之作?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反映的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左右的中國社會狀況,《寒夜》寫的是已經進入到了民國三十三年,清朝已被推翻了三十多年。
《激流三部曲》中的覺新、枚少爺等人是在家庭的壓力下,無法同外界接觸,或者是不得不接受舊的思想,或者說是心甘情願地接受舊的思想,而成為舊思想、舊文化的受害者和犧牲品,那麼,文宣這樣的人受過了新的教育還仍然擺脫不了舊思想觀念的束縛巴金把人們向這個方面引導,說到底,就是要表達反傳統的思想。
這部長篇小說凸顯一個問題,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中國,早已不是清朝那樣的社會了。但是要從思想上擺脫封建主義的影響並不是那麼容易。
巴金的《寒夜》這部小說同《激流三部曲》相比,沒有那麼容易因為書中的一些情節,而產生喜、怒、哀、樂等激動而《寒夜》中的故事情節似乎使我們感到很平淡。但是,從很大程度上講,卻比《激流三部曲》更有著代表性。因為使我們看到了舊的思想、舊的文化並不是隨著社會制度的變化立即就消失的,而是將存在很長一段時間。
“她感到夜的寒氣,她的確需要點溫暖”,這是巴金《寒夜》裡最後的句子,緊扣了書名的含義,完整而飽滿,之前壓抑的多少矛盾都在一念之間傾瀉而出,感到淋漓痛苦,有無所適從的悲涼故事雖然平淡,卻讓人有盪氣迴腸的感覺。
以上,說明了《寒夜》,如同《激流三部曲》,一貫敘述反傳統的思想。
此外《寒夜》具有強大的感人力量,這力量來自小說本身的張力,也來自文字的表達力。
1.  故事內容:小說圍繞一個荏弱小文員,怎樣周旋於病魔、家人和失業的矛盾中,整個故事就是一齣悲劇,一齣縱使我們國家打勝仗也救不了他的悲劇。
2.  小說的各種藝術條件,能衍生小說的悲劇力量:一個平凡的家庭而不能平常過生活,以顯悲劇力量。
《寒夜》能突破套格,在燈火交輝、鑼鼓不斷的氣氛裏,主角溘然而逝,以顯故事張力。
此外,故事裏的家庭矛盾、夫妻的不同性格、黑暗而不公平的社會,都為小說增加悲劇力量。
總結,《寒夜》能夠奠立在《激流三部曲》基礎上成為巴金小說作品的巔峰之作

2018年4月4日 星期三

給阿草的一封信

  也許連你都不知道,我從高中開始就有個小小的迷信,關於名字與人之間的氣質和關係。像我名字裡這麼多木的人如果剛好能為一些小草遮蔭,我們的親近將是如此順其自然的。當然理性一些的人會說,你本來就抱著這樣的想法去認識別人,會親近的機率當然搞一些啊。是吧-但有時候真的像遇上一陣暖風一樣,那瞬間自然的舒適大多會發生在綠草如茵的春天。

  我們都慢慢老了。還記得騎著機車的時候會打趣地說不要唱「盛夏光年」否則會出車禍。裡頭一句歌詞-長大難道是人必經的潰爛?

  有時候我會想,人類從平均壽命三十五到平均壽命七十七歲,在宇宙的尺度中也才花了這麼一小撮時間。也許我們根本就還沒有時間演化出這相差的四十幾年中所應該具備的智力,也就是說我們還沒真正發展出能力來適應這多餘的人生。從這點所造成的問題就是,我們原本會經歷的長大也許是自然且沒有波折的,如今被文明拉長後,就像緊繃的橡皮筋一樣,隨時會被扯斷了。

  你跟我說出了社會以後,如果休息一下,只是在鞦韆上打個盹,醒來之後就會被世界淘汰了。我其實也明白,但覺得在這個殘酷的世界裡選擇休息,某種程度上反而是一種覺醒。也就是說我們常說的耍廢其實是一種積極行為-數以萬計的車在馬路上奔馳,無數的人在辦公室裡敲著鍵盤,但地球在無聲地轉動。在床上看著天花板發呆的你,也許是最接近自然的狀態。


  我就是個找藉口大王-最近被現實一再否定,我也一再站起來,突然這個念頭就像老師的板擦一樣朝我扔來。關於世界的總總以及我內心的總總,我都會偏執地為它們找出解釋。然而,關於人不被世界所讚賞、認可的那些想法、念頭不是應該徹底被汰嗎,為什麼還是會存在呢?這就是我不停在思考的事。我從目前的智慧、目前的經驗得到了一個目前的答案-那就是現在的世界並不是真正該存在的狀態。


  或許永遠都不會產生一個永恆完美的狀態,但就是太極的陰陽一樣,所謂的道應該是不停調和的。如今的世界就是太強調人要堅強、要發光、要立功立德立言、要成為有用的人。但為什麼?到底是為什麼?我現在站在大富翁的棋盤上,以一個棋子的身分向上空質問-到底憑什麼我們不能留在原地、或者倒著走。所謂的積極性倒底會把我們帶到什麼樣的地方,為什麼要獲得快樂,必須靠指定的規則呢。所謂的規則並不只有階級榮耀上的成就感,還有我們無法像細胞分裂一樣自行獲得快樂。我們總是需要別人的讚美-有些人把這樣的慾望表現出來,有些人試著假裝自己不管他人眼光,但其實心裡非常想要「順便」得到認可,或至少被別人說:「能如此是充滿勇氣的行為」。我想我是屬於後者。但至少後者可以透過時間以及自我說服來延遲得到認可的時機;我可以像後現代戲劇一樣跟其他人說:是你不懂我的藝術,然後一邊引頸期盼一個伯樂。這樣的自我催眠是一個虛幻的盾牌,用來擋住虛幻的傷害。


  還記得那天上課上到一半,你跑到天台上一邊哭一邊曬著太陽。那樣的你是很美的,儘管眼妝都被哭花了。我曾經跟你一樣,堅信自己的理念,但這個世界就是要把我們塑造成符合別人理想的樣子。我們必須合作、要團結、甚至需要有個領袖我們才能邁向更好的未來。如果我說我喜歡現在的樣子,甚至我願意在山林裡像一個原始人獵兔子、採莓果過活,那世界會放任我嗎?不會的,頂多撂下幾句話說-那你就去山裡啊,沒人擋你!但誰知道過了幾年後,會不會有台怪手開上我建築好的家園跟我說他們要在這裡蓋一個遊樂場。因為人們需要歡樂。


  於是我學著切換我的狀態,從一個恣意妄為的存在主義者變成一個在團體裡守本分卻偶爾抱怨的世界公民。這樣的轉換導致我由內而外許多的「不一致性」,我想這也牽連到我不會是個人緣好的人。因為就連我也一樣,會比較喜歡個性固定的人,也就是在色譜上可以被歸類的。我從黃到藍、紫到咖啡快速過渡,說實在的並沒有想像中的迷人。


  說到底,我們就是被一種「群性」所制約住了。講好聽一點是文明、秩序,但那天在課堂上聽到「群性」這樣充滿野性的字,剎那間覺得直指人類文明的最核心-我們就是一群不願意落單的猴子。就算有巨大的危機前來,我們的本能也是抱著彼此大叫,終究不會一個人逃走。這個世界之所以在現在會成為這個樣貌,會有這些規則,會有這些價值觀,會被這樣的人所領導,會認為這些是對的事,會認為那些是不對的事,只是來自於群性。也可以說,我們的恐懼造成了我們的團結,也造成我們的積極性。我想如果我們是機器,這樣內建的設定真的堪稱完美。利用我們的盲點,我們便能夠一直運算下去-我們是長在自己的無能下而只好茁壯的種子。


  你常強調女人年齡的重要性,說過了巔峰就越來越沒人要了。我想身為男生也有我們的煩惱,我好擔心到了三十幾歲後,我與朋友們開始在心裡比較一些我們其實知道無關痛癢的事情,例如財富、地位、成就。照我這樣的心態走這樣的人生,有很高的機率在這些方面我將一無可取之處。並不是說我不想獲得這些東西,只是我本能的質疑它們,如果我又對它們追求,這樣的矛盾會讓我非常焦慮。看起來我只是一個在原地抱怨、走來走去憤世嫉俗的人,如果有人這麼看我,我想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避不了的一直在談論自己,自溺是我很大的毛病。只是想告訴你,關於所有的挫折,會懷疑自身是非常正常的,以及這個世界如果不是你希望的樣子,那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也是這樣想的。選擇脆弱、選擇投降、選擇絕望都是非常正常的,在這樣想時你也正在讓這個過熱的世界冷卻下來。最後,你不知道我有多喜歡你推薦的電影。也許在人的眼睛看不見的時候,外星工程師就在設計那邊的世界。


  我們為什麼會眨眼呢?只是因為它們需要一點時間做更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