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

抗日戰爭時期,國統區、解放區和淪陷區的文學發展大概

國統區方面,在「文協」的帶動下,街頭劇、朗誦詩、報告文學等紛紛出現。街頭劇就是文藝工作者到街上演出的抗戰短劇,著名劇目有《三江好》、《放下你的鞭子》等。 詩人如何其芳、馮乃超等在集會上和街頭朗誦詩作, 朗誦詩運動迅速開展。報告文學有以群的《台兒莊戰場記》、丘東平的《第七連》等傑作。此外,話劇方面出現多幕話劇和歷史劇,如曹禺的《北京人》,郭沫若的《屈原》等。小說方面,有巴金的《憩園》和《火》,老舍的《火葬》、《四世同堂》。茅盾的《霜葉紅於二月花》等。詩人袁水拍、臧克家、綠原、鄒荻帆等詩人寫了好些諷刺詩。

解放區方面,解放區的文學特徵是具有較強烈的政治意識。小說創作,有趙理樹的《小二黑結婚》、孫犁的《荷花淀》、周立波的《暴風驟雨》、丁玲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等。戲劇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秧歌劇,如賀敬之編劇的《栽樹》;還有新歌劇,如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集體創作的《白毛女》。詩歌方面,有李季《王貴與李香香》、阮章競《漳河水》等優秀的敍事詩。

淪陷區方面有堅持在淪陷區奮鬥的作家,如東北「藝文志派」 和「文選派」 的作品。1937年上海淪陷,不少作家仍留在英法租界內堅持寫作,這就是孤島文學。孤島內的劇團當時竟有一百二十餘個,劇作有阿英的《南明史劇》,于伶的《夜上海》等都是出色之作。王任叔、唐弢、柯靈、周木齋等以刊行雜誌《魯迅風》,堅持魯迅雜文的爭戰傳統。這時期的小說風采多端,師陀的《果園城記》、蘇青的《結婚十年》、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和《金鎖記》,錢鍾書的《圍城》等,都可說是小說界的奇葩。最後,還有陸蠡的散文佳作《囚綠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