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6日 星期五

大陸多元化時期詩歌

八十年代中期,隨着《今天》詩人紛紛移居海外,朦朧詩的主力基本停止國內的活動,而這一詩潮的創作也在不斷的重複、模仿中失去活力。1984年,作為詩歌運動的朦朧詩已經退潮了,但詩壇多樣化趨向反而因此更為明顯。與此同時,一批更加年輕的詩人在詩壇崛起了。他們大多生於60年代,主要活躍在江浙的南京和上海,以及西南的雲南、貴州和四川,這一群在朦朧詩之後從事先鋒詩寫作的青年詩人獲稱為「新生代」詩人(或「第三代」詩人)。他們認為朦朧詩被過早地經典化,使得現代漢語詩歌的深入探索無法推進。因此,在朦朧詩退潮的幾年中,新生代詩人開展多次以「斷裂」為號召的詩歌運動。同時,詩壇不停地崛起新的社團、流派,他們把語言實驗等同於詩歌寫作,並以一種類似江湖門派紛爭方式推動詩歌觀念的不斷更新。這種情況成為多元化時期大陸詩壇的特有景觀。
朦朧詩之後的詩歌流派
1984年後,新生代的創作、社團和民間刊物均達到一定規模。四川是新生代詩歌團體最為活躍的地區,主要有「整體主義」、「新傳統主義」、「非非主義」、「莽漢主義」、「女性詩歌」等多個流派。南京和上海也有兩個重要的詩歌團體,分別是南京的「他們文學社」和上海的「海上詩群」。此外,在各地大學中也有相當數量的校園詩歌湧現。
四川是新生代詩歌的一個策源地。在眾多詩歌流派中,莽漢主義表現出一種反文化的姿態,其主要成員有萬夏、胡冬、李亞偉、馬松等。他們自稱是「腰間掛着詩篇的豪豬」,認為詩歌就是「最天才的鬼想像,最武斷的認為和最不要臉的誇張。」到90年代,莽漢後繼者的反叛失去方向,炫耀粗俗使這一派詩歌逐漸失去活力。
南京的他們文學社也是新生代詩潮中的一個重要群體。這個團體成立於1984年,主要成員有韓東、于堅、呂德安、陸憶敏、丁當、朱文和朱朱等人。1985年,《他們》雜誌創刊,到 1995年終刊,一共出版了九期。「他們文學社」的共同創作取向是:反對用詩歌承擔歷史重負,發表政治宣言;要求詩歌「回到詩歌本身」、「回到個人」;強調日常生活的體驗和日常語言的運用,避免象徵、比喻的浪漫傾向,追求冷靜、清晰的風格。
上海的新生代詩歌的重要社團是成立於1984年的海上詩群,主要成員有默默、劉漫流、孟浪、王寅、陳東東、陸憶敏等。他們的口號是「保衛詩歌」,雖然也重視對日常生活的處理,但是卻沒有向詩歌的口語化和生活化方向發展。海上詩群一直關注知識分子在文化危機中的責任問題,因此,他們的詩歌努力保持着知性色彩和貴族氣質。
朦朧詩之後的女性詩歌也是80年代後期的一大亮點。女性詩歌並不是一個嚴格的流派,而是一種以性別意識為標準的分類方式。當時比較著名的女性詩人有海上詩派的陸憶敏、四川的翟永明、朦朧詩運動中嶄露頭角的王小妮和唐亞平、伊蕾、海男等人。
除上述流派外,在朦朧詩退潮後還有一些重要的青年詩人活躍在北方詩壇。海子是其中最引人矚目的一位。
他原名叫查海生,15歲考進北京大學法律系,並開始創作詩歌。畢業後在北京政法大學任教,19893月在 山海關臥軌自殺,年僅25歲。海子去世時留下幾萬行詩,包括三百多首抒情詩和七部長詩(稱為「《太陽》七部詩」),以及幾部詩劇和部分未完成的斷章文稿。在生時,他的作品雖收入一些詩選,但個人詩集卻從未正式出版,面世的只有少量自印 本。海子的抒情詩有《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春天,十個海 子》等,史詩類作品有《土地》、《遺址》等。
下面是海子《亞洲銅》一詩,我們可以評析他的抒情詩特點,留意當中意象的變化。
《亞洲銅》

亞洲銅 亞洲銅
祖父死在這裡 父親死在這裡 我也會死在這裡
你是唯一的一塊埋人的地方

亞洲銅 亞洲銅
愛懷疑和愛飛翔的是鳥 淹沒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卻是青草 住在自己細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亞洲銅 亞洲銅
看見了嗎? 那兩隻白鴿子 它是屈原遺落在沙灘上的白鞋子
讓我們——我們和河流一起 穿上它吧

亞洲銅 亞洲銅
擊鼓之後 我們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臟叫做月亮
這月亮主要由你構成

《亞洲銅》寫於198410月,是海子前期的重要作品。初發表時,他在標題上註明「土地」、「亞洲的黃土地像銅一樣」等字樣。因此,可以說,「亞洲銅」的顏色和質地隱喻中國北方堅硬強悍的黃土地;海子眼中的中國亞洲、東方是一塊 深藏在亞洲大陸下的堅實礦苗。第一節的重點是那「唯一的一 塊埋人的地方」,指向黃土地是最明顯不過的理路;但從標題以至第一行開始就重複出現的意象卻是「亞洲銅」立體、具有雕塑感的銅,於是讀者打從開篇就要面對把平面土地寄寓在立體銅雕,這種跳躍的、變形的邏輯,必須改變一貫的思維習慣,重新整理閱讀的策略。第二行出現「我」的祖父、父親, 與「我」,顯示民族生命的連綿延續,但「我」的着眼點卻是「死」同埋地下;「生」與「死」又有詭異的接合。海子這種異常的詩思,確能令人耳目一新。
第二節出現了動態的自然景觀,鳥和海水是躁動不安的,但與土地相連的卻是「青草」,可以讓「野花」依賴信託。
第三節又出現鳥和水,但這是「白鴿」和「河流」,這新的形貌又有新的內涵。第二節的飛鳥和海水似乎與大地亞洲銅不能融合無間,但在變形以後,「白鴿」是「屈原遺落在沙灘上的白鞋子」(把鞋子、白鴿和屈原結合起來,也是海子此詩一個非常精妙的巧思奇喻)。屈原雖是上下求索的詩人寄寓了海子對詩的追求,但他終歸「臨睨夫舊鄉」,與僕人、坐騎同樣「蜷局而不行」(《離騷》),對故土戀戀不捨。「河流」固可以是屈原自沉的汩羅江水,它流轉不息,直到今天,是永恆,也是新生。
「我們」和「河流」穿上屈原遺下來的白鞋子,跟着他的步履,承接詩歌的使命,一直追尋,又與故土緊密相連,延續文化血脈。
最後一節,詩人從「銅鼓」的形狀聯想到月亮,在「亞洲銅」之內看到「黑暗中跳舞的心臟」,這脈動也是詩人一切追尋的活力。雖然在黑暗不明的領域,但內心的活力就化成月亮之光,光源就是敲響的銅鼓亞洲銅!這一節以隱喻方式把各個意象連環互扣,意義往復互相指涉,也是海子這首詩最迷人的地方。總的來說,《亞洲銅》的特點不在和諧優美的抒情,而在變形和跳躍的奇思;意象不講求精準而追求多義深刻,可說是深化了朦朧詩的探索精神,在形式變革上更多姿多彩。
從思想角度而言,海子《亞洲銅》對未來的思索是複雜多向、模糊不清的:在黃土地展現的是「生」還是「死」?依從屈原,是「承傳」詩的探索,還是絕望自沉?《亞洲銅》寫成於80年代中期,這時大陸的市場經濟還未完全開展,海子還未退縮到庸常生活的個人空間,但這首詩已含蘊了埋首個人玄思、自我邊緣化的傾向。然而,海子的抒情詩語言純淨、簡潔,想像豐富奇特,意象清新,寫幻想中的世界,有一種神秘而又質樸的原生氣息,是大陸青年讀者非常喜愛的作品。
不過,海子卻無意成為一個依靠天賦和直覺的抒情詩人。他認為偉大的詩不是感性的抒情詩,而是理性、敘事的史詩。因此,他曾不輟地研究但丁、莎士比亞、歌德的詩歌,投入大量精力。可惜,他的努力仍然沒有得到評論界全面的肯定,甚至有論者認為他投身的是一種消亡的藝術。因此,海子在去世後既贏得一些詩人的崇敬,也遭到另一些人的質疑。
在八、九十年代之交,詩壇發生一連串的詩人死亡事件。就在海子去世之後兩周,他的好友詩人駱一禾病逝,年僅28歲。此後,又連續發生戈麥、顧城、徐遲、昌耀的自殺。對這一連串的詩人之死,有諸多文化層面的解釋,有的從個體生命價值的角度,有的從詩人與時代關係的角度,有的從精神危機的角度等等。但無論如何,在一場突如其來的死亡禮讚之後,90年代的大陸詩壇不可挽回地陷入紛亂的境況。

2018年11月13日 星期二

大陸當代詩歌 - 去政治化時期與朦朧詩運動

在去政治化時期,詩人群落分成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在歷次運動中被錯誤批判的老詩人,他們在文革之後得到平反,恢復寫作權,重新開始創作;另一部分是以知青詩人為主體的青年詩人,他們很多人從事過地下詩歌寫作。在這些青年詩人的努力下,1978年,大陸詩壇興起「朦朧詩運動」,是大陸當代詩壇最重要的事件,引發一連串的文學論爭,直接影響大陸當代詩歌,甚至文學的整體走向。下面將為你分別介紹這兩部分詩人的創作,以及朦朧詩運動的過程。
「歸來者」之歌
廣義地說,「歸來者」,又叫復出的詩人,指的是大陸不同時期寫作權受到限制或者剝奪的詩人,他們的作品或者他們本人,在文革之後重新復出詩壇。這些詩人包括老詩人艾青,「詩壇雙璧」的公劉、流沙河,獲譽為七月派常青樹的牛漢、綠原、曾卓,中國新詩派的鄭敏、唐湜、唐祈、穆旦,以及白樺、邵燕祥、梁南、魯藜、蔡其矯等。在80年代初的一段時期,很多歸來的詩人都寫過以「歸來」為主題的詩。1980年,艾青把他復出後的第一本詩集命名為《歸來的歌》,梁南寫了《歸來的時刻》,流沙河寫了《歸來》。這一詩歌潮流因此得名。歸來詩人的題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大多都關心政治命題,而且具有明顯的自傳特徵。
在歸來的詩人中,艾青是重要的一位。他在 30年代以《大堰河我的保姆》走上詩壇,50 年代因《礁石》、《在智利的海岬上》 而被劃為「 右派 」, 後到邊疆勞動多年。
1978年後,艾青迎來自己創作的第二個高潮,先後發表了長詩《在浪尖上》、《光的讚歌》,和短詩《失去的歲月》、《關於眼睛》、《盆景》等作品。《魚化石》是他在這一時期中膾炙人口的作品。在這首短詩中,他以一條魚的化石自比,雖有「栩栩如生」的精神,卻陷於「不能動彈」的現實,但仍然要「鬥爭」、要「前進」、「當死亡沒有來臨,把能量發揮乾淨」。與50年代相比,他的詩歌仍然處理時代精神、民族命運和人類前途等宏大主題,進展在於表現出一種飽經滄桑而洞察人世的豁達和沉痛。然而,艾青的詩情爆發與他本人和時代的對抗有關。他重返詩壇中心之後,與現實的緊張關係削弱了,到80年代中後期,作品逐漸減少,失去影響。
在這段時期同樣創作活躍的還有中國新詩派的詩人鄭敏。她成名於40年代,詩風細膩、富於哲理和深度,是中國現代主義詩歌的代表詩人。在50年代,鄭敏從美國歸來,礙於多種原因而停筆。1979年,在參加中國新詩派的故人為編輯合集《九葉集》而舉行的聚會後,鄭敏構思了她沉默二十多年後的第一首詩《如果你在我身邊詩啊,我又找到了你》。這種重返詩歌的心情和當時歸來者的復出心態非常接近。到80年代中後期,鄭敏的詩歌出現新的超越。從組詩《心象》開始,「死亡」就成為主要話題,她的詩歌有了一種宗教的玄思。主要詩作有《曉荷》、組詩《心象》、組詩《詩人與死》等。除創作之外,鄭敏對90年代大陸的詩歌理論發展有很大影響。她的論文《世紀末的回顧:漢語語言的變革與中國新詩創作》是對中國新詩史上一篇重要的檢討之作。
朦朧詩運動
朦朧詩運動是去政治化時期最重要的詩歌運動。它是以文革時期的地下詩歌運動為源頭,以 1978年民間文學雜誌《今天》的創刊為開端,又以1980年的朦朧詩論爭為聚焦點的一場大規模詩歌觀念和創作的革新運動。直到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運動發生,朦朧詩的創作遭到批評,不少詩人紛紛出國,這一運動也隨之逐漸式微。下面就從《今天》雜誌講起,為你介紹朦朧詩運動的過程。
《今天》雜誌
文革結束後,大陸詩壇在歸來者以外的另一主要力量,是由一群有知青經歷的青年詩人所組成的。他們的詩歌活動與文革時期的地下詩歌運動一脈相承。由於詩歌觀念起初不被主流詩壇所認可,青年詩人的作品仍然採取非正式的方式,僅在民間自辦的油印刊物上發表。當時,這種民間的詩歌刊物在大陸許多城市都存在,城市知識青年和大學生是主要的讀者。這些刊物的出現,標誌着詩歌一體化局面的分解,一個新的詩歌時代的來臨。
在這些民間的文學刊物中,創辦最早、影響廣泛的一份雜誌197812月由北京詩人北島、芒克創辦的綜合性文學雜誌《今天》。
《今天》最初以油印的形式出版,創刊號曾在北京西單民主牆、天安門廣場、王府井、人民文學出版社、文化部、《詩刊》社、 北京大學等地方張貼,後來以徵訂出售的方法流傳。《今天》一共出版九期,刊登小說、詩歌、評論和外國文學的譯介文字等多種內容,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詩歌。雜誌發表了地下詩人食指(郭路生)、芒克、北島、方含、舒婷、顧城、江河、楊煉、嚴力等人的作品,大部分後來被視為朦朧詩運動的代表。除刊物外,他們還出版了文學資料和叢書,舉辦詩歌朗誦會,協助北京的先鋒藝術家舉辦著名的「星星畫展」,為爭取藝術自由進行遊行等。19809月,《今天》被公安機關要求停刊。80年代末,北島移居海外,1990夏《今天》在海外重新出版,但隨着社會環境的改變,《今天》的性質也發生改變,不再是原來的面貌。
下面以這篇文章為基礎,介紹朦朧詩論爭的過程。
19804月,在廣西南寧召開全國詩歌討論會,圍繞青年詩人的新詩創作潮流,展開評價。在這個問題上,詩歌評論界發生激烈的爭吵。一派以謝冕、孫紹振、劉登翰等大學教師為代表,他們支持以《今天》詩人為代表的詩歌探索,認為這是詩歌繁榮的體現;一派以與作協關係密切的批評家為代表,認為《今天》的詩歌是古怪的、不健康的,它們的出現意味着中國詩歌陷入危機。會後,批評家謝冕整理了發言,以《在新的崛起面前》為題,在19805 7日的《光明日報》上發表自己的觀點。他對「不拘一格、大膽吸收西方現代詩歌的某些表現方式,……越來越多的『背離』詩歌傳統」的一批青年詩人給予支持,認為不要急於對那些「古怪」的詩進行「引導」,不要把「不同風格,不同流派,不同創作方法的詩歌視為異端」,而要多「聽聽、看看、想想」,採取寬容的態度。接着,孫紹振在《詩刊》發表了《新的美學原則在崛起》,徐敬亞也在《當代文學思潮》發表了《崛起的詩群》,與謝冕遙相呼應。可是,在19831984年的清除精神污染的運動中,這三篇文章都遭到批判。
與此同時,《福建文學》也以《今天》派的代表詩人舒婷的詩歌為焦點,展開長達一年的「新詩創作問題」討論,其中涉及詩潮的分析、中國新詩創作經驗等問題。19808月,《詩刊》 刊登署名章明、一篇題為《令人氣悶的「朦朧」》的文章。該文批評青年詩人的詩歌存在朦朧、晦澀、難懂的閱讀障礙,反映了主流詩壇對這一詩歌潮流的普遍看法。到1980年下半年,這些備受爭議的詩歌也因此獲得「朦朧詩」這樣一個有嘲諷意味的名號。
總體說來,《今天》或朦朧詩背離大陸頌歌式的政治詩方向,具有「啟蒙主義」的激情,強調個體的精神價值,同時拒絕承擔指導社會的功能。因此,其語言追求朦朧、晦澀,已不單純是一個藝術技巧的問題,更是通過語言革命,追求文學獨立與文學自覺的行為。
朦朧詩人的名單目前還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一般認為,朦朧詩人包括兩部分,一是地下詩歌運動中的詩人,即食指、芒克和多多等;一是從《今天》開始發表作品,並為主流詩壇所認可的詩人,即北島、舒婷、顧城、江河、楊煉等,他們是朦朧詩的最重要代表。
地下詩歌運動中的詩人
食指,即郭路生,關於他的情況前文已作介紹。雖然郭路生曾以食指的筆名在《今天》和《詩刊》上發表他在文革中寫的舊作,但實際上,在80年代初的朦朧詩運動中,他的名字很少為人提起。直到朦朧詩運動落潮以後,因為多多等人的回憶,郭路生才被當作朦朧詩運動的先驅人物發掘出來,得到很高的評價。
芒克,原名姜世偉。1969—1976年間在河北白洋淀當知青。他是《今天》的其中一個主辦人,並在刊物上發表了他在文革中的舊作。芒克的詩風自然、感性,語言淳樸、率真,具有一種野性的美感。他比較著名的詩歌有《天空》、《秋天》、《陽光中的向日葵》等。80年代,芒克還寫過長詩《群猿》和《沒有時間的時間》,以及長篇小說《野事》。
多多,原名栗士徵,是白洋淀詩群的重要詩人。他在1969年和芒克一起來到河北白洋淀,70年代初開始創作詩歌。多多的詩歌富有探索性,技巧複雜,內涵豐富。他的著名作品有《當農民從乾酪上站起》、《手藝》,以及詩集《行禮:詩38首》、《里程》等。
北島
在朦朧詩論爭中,北島是最具爭議的一位。他原名趙振開,生於北京。文革時期在北京當工人,同時參加地下文化沙龍的活動,70年代初開始從事文學創作。1978年,他和芒克一起創辦《今天》,發表了不少詩作和小說,逐漸為文壇所重視。其中以艾珊為筆名發表的小說舊作《波動》,後來被視為文革時期地下小說的代表作。除小說之外,北島最有成就的創作 就在於詩歌,他是《今天》(或朦朧詩)的核心詩人。
北島在七、八十年代之交的作品主要表達的是一種懷疑、否定的精神,拒絕虛偽諾言和抗議茍且生活的態度。《回答》就是北島這時期的一首代表作。
請閱讀下面北島《回答》一詩,並作賞析。(留意帶圓點的字詞)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   ‧‧‧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   ‧‧‧
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冰川紀過去了,為甚麼到處都是冰淩?
‧‧
好望角發現了,為甚麼死海裏千帆相競?
‧‧
⋯⋯⋯⋯
我不相信天是藍的;我不相信雷的回聲;我不相信夢是假的;我不相信死無報應。
⋯⋯⋯⋯
在這首詩中, 開首兩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是著名的警句,其警策之處在於「卑鄙」 與「高尚 」、「通行證」 與「墓誌銘」對照所構成的論。 這「悖論性的思維」卻也是全詩的基本組構,甚至是北島感知世界的獨有方式。為何「卑鄙者」到處通行無阻?為何「高尚者」 往往被判死刑?這些問題,在第二節以「冰淩」、「死海」的意象深化,指向一個更大的問題:這是一個甚麼樣的世界?對這個悲觀的、悲劇的、荒謬的「真實」境況提出質問之後,詩人再以無畏者和挑戰者的形象站起來回應:「我信」!這個不信,就是對那似是「命定」的荒謬現實的抗爭:
「天藍」、「雷聲」本是自然現象,詩人以此暗喻現實中好像是永恆的、固定的、不能改變的一切。「夢」本是幻、是假,但詩中的「我」以為「好夢」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必有成真的一天。第五節這一連四句的排句,以多個「不相信」積聚了澎湃的力量,使徹底的懷疑變成堅定的信念,這又是一種悖論。詩的最後兩節,「我」宣告要承擔起苦難,以期待「新的轉機」。他的信心源自「五千年」的文化力量。基於此,他相信「未來」。論者以為這首詩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覺醒的心聲,是與已逝的一個歷史時代徹底告別的宣言。
他的代表作還有《宣告》、《紅帆船》、《結局或開始》等。北島詩歌中預言、判斷、宣告式的情感,「展現了當代中國歷史『轉折』期和『覺醒者』的內心衝突和理想精神。這種在批判、否定中尋找個體和民族再生之路的英雄式的悲劇情感, 在『 文革』結束之後的許多讀者中產生強烈共鳴。」也正因為北島有明確的政治反抗意識,在80年代末, 他被迫移居海外。詩風也因此有所改變,由原來的政治批判,轉向對人性的探索,語言風格也朝簡潔、內斂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