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6日 星期六

在朱自清《背影》中,作者如何透過描寫父親的動作表現父子親情?

原文網址:https://literature-house.blogspot.tw/2017/07/blog-post_368.html

很多人以為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自然質樸,作者用的是平常不過的字眼,沒有任何雕琢成分。 誠然,作者所用的確是很淺易的文字,但這不代表文字沒有經過刻意的經營。
事實上,作者在父親的動作描寫上花了極大的心思,儘管用的是白描手法,但全經過深思熟慮,絕不是一揮而就。
文中父親買橘子那一段, 一字一句都不馬虎: 首先是蹣跚地過鐵道,這就預示著肥胖的父親上月台必有一番搏鬥。接著是兩手攀著月台,可以想見月台之高,然後是兩腳再向上縮,可以想見父親沉重身的身體往上攀援的艱辛。攀爬時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既精細描出一般人習慣用右手發力的姿態,同時也勾勒出父親那狼狽、吃力的模樣。通過一連串慢鏡頭的放大特寫,那位平凡不過、為兒子不辭辛勞的父親,彷彿活現在我們眼前。父親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這也是很有象徵意義的動作描述。如果說橘子象徵了父愛,那麼一股腦兒這個動作,便代表了父親對兒子毫不保留的付出。一股腦兒帶點率爾、粗魯的味道,正好配合傳統父親的形象。試想想,如果買橘子的是母親,她縱使不珍而重之、輕輕地把橘子放在皮大衣上,也不會一股腦兒
蹣跚兩手攀著兩腳再向上縮一股腦兒都是平常不過的字眼,但作者準確地捕捉了父親的神態、身份和形象,成功地把父親愛惜兒子的深情,真切地傳達給了讀者。

2017年9月14日 星期四

評【郁達夫《成都的秋》】

 原文網址:http://www.evernote.com/l/ADaS_WHu_SBGFZXuReQqoE605BENq9tk6G4/

在散句中,適當地插入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等鋪排句式,交錯而行,讀來朗朗上口,婉轉自然。

以上一段文字同時呈現了均衡的音樂美。均衡是美學的基本原則,也是語言藝術的一個原則。選鮮明的語音節奏,如果音節組合適當,語音停頓勻稱,即可形成鮮明的語音節奏。

所以,為了音節相稱,讀起來順口,必須單音節配單音節,雙音節配雙音節。好像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幾句,句尾三詞,皆是單音節詞。又如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幾句,第一二句句尾是單音節 詞,然後第三句意境姿態則作雙音節詞,先是單音節配單音節,然後雙音節協雙音節,讀起來額外順口。

評【王蒙 蘇州賦】

原文網址:http://www.evernote.com/l/ADZhqcnznehDrqQ7Xj3TyARuH1CWH_fCEW0/

王蒙的《蘇州賦》,名為,實為長篇散文,舊瓶新酒,借長於鋪陳描摹的特點,敘寫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古城蘇州的變化,抒發了自己對蘇州文化的傾心嚮往。

作者採用了多稱句式,展現蘇州千姿百態的風光。其中如左邊是園,右邊是園塔更挺拔,橋更洗練,寺更幽凝,河更熱鬧,石徑好吟詩,帆船應入畫等,都是對偶短句;百塔是橋,是寺是河,是詩是畫,是石徑是帆船是假山蘇州的是一種誘惑,是一種挑戰,是一種補充等,則是排句。大量對仗工整的偶句、層層遞進的排比句,一氣貫注,令讀者生出目不暇給的感覺。

文中還有大量長短句夾雜的句子,如這樣的小巷不應該出現在我的腳下而只能出現在陸文夫的小說裏、夢裏、彈詞裏她太小巧,太嬌嫩,太幽雅,她會使見過嚴酷的世界,手掌和心上都長著老繭的人不忍心去摸她碰她親近她”……長短句交錯,使文章呈現抑揚多變、錯綜起落的美感,與五光十色的蘇州風光相呼相應,並與作者對蘇州城醉心不已、無可抑制的熱情相承相接。文章表裏相應,形式與內容和諧統一,表現了作者高超的語言功力。

2017年9月13日 星期三

評【楊振聲 書房的窗子】

 原文網址:http://www.evernote.com/l/ADZ4HSS7HeNPbJcyyI3K3Oc91FyNry0EUu0/

寫景、遊記一類散文的結構常以空間位置為線索,把不同地點的景物描寫,並按方向或位置逐一連繫起來。

楊振聲《書房的 窗子》一文,寫的不是現實的窗子,而是作者想像中的書房窗子。本篇雖不是純粹的寫景文,卻同樣以空間位置為線索,從南、東、西、北四個方向描述窗子,把窗景描繪成一幅幅意境超逸、令人神馳意往的優美風景畫。

就層次而言,文章的重點放在北窗的光影,但作者卻先寫南、東、西窗︰南窗可以放進滿屋的晴日、東窗可以在初紅裏迎接朝暾、西窗可以收入蒼然的暮色。經過這樣一番鋪墊後,作者才說起喜愛北窗的理由,將讀者引入一個美妙的境界︰即使無月無風,無雨無雪,紅日半牆,竹蔭微動,掩映於你書桌上的清暉,泛出一片清翠,幾紋波痕,那般的生動而空靈,你書桌上滿寫著清新 的詩句,你坐在那兒。縱使不讀書也『要得』

如此的敘述,雖然是以空間為線索,也是以理念為線索,成為一篇有清楚理念結構的散文。

這篇文章也算是散文詩的一種,很有格律詩的味道。全篇文章的語句、用詞,處處有對比,是建築美又有韻律美音樂美輕輕的朗誦起來很陶醉

2017年9月12日 星期二

評【賈平凹 醜石】

原文網址:http://www.evernote.com/l/ADYcK7WZt8lJEYZxwDAMJSC4Ya3yXmy0kjE/ 

我們選擇這篇散文介紹寫作散文時如何以寫物為線索,透過好幾個不同的故事描寫這塊醜石,融合作者的思想理念。

《醜石》一文以醜石為線索,以醜石既醜且無用,以致遭人遺棄,後卻美了起來,說明了不屈於誤解、寂寞的生存的偉大

作者描寫家門前的那塊醜石黑黝黝地臥在 那裏,牛似的模樣誰也不去理會它。接著作者敘述醜石長期遭漠視︰奶奶認為它多礙地面喲,多時把它搬走;伯父要蓋房,壓鋪台階,嫌它極不規則,沒棱角兒,也沒平面 兒;石匠要洗石磨,嫌它石質太細。醜石之醜,連院邊的槐蔭沒有庇覆它,花兒也不再在它身邊生長,天長地久,竟讓荒草鏽上了綠苔、黑斑。孩子們爬到上面望月,還摔了下來。醜石的唯一作用是常常雨過三天了,地上已經乾燥,那石凹裏水兒還有,雞兒便去那裏喝飲

然後,作者筆鋒一轉, 讓醜石與天文學家遇上,認定它是隕石,小心翼翼地將它運走了。最後,天文學家與奶奶展開討論,天文學家總結說醜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它不是做這些小玩意兒的,所以常常遭到一般世俗的譏諷

作者通過醜石來組織自己的思想感情,令全文納入一個整體的構思之中。論者認為,文中的醜石被人格化了,灌注了作者深刻的生命意識︰醜石不屈於誤解, 耐得住寂寞,失意時不悲,得意時不驕,始終堅持自身操守的高尚品格。

散文的結構藝術

結構就是指作品中具體情節、內涵的安排。這包括了作品內部構造和組織分析,涉及人物、事件、環境的設置及相互關係的處理,層次與段落的劃分,開頭與結尾的設計,結構方式的選擇與作品整體上文脈的交錯和貫通等。

的確,現代散文的結構具有流動性的特點,我們不能劃地為牢,把散文的結構進行簡單化的處理,使之陷進程式化和單一化的境地。不過,這不等於現當代散文在結構上散漫無章、毫無法度。五四時代,文人多強調散文無定體,其實無定體的意思並不代表沒有體式結構,而是指散文的結構靈活多變,能帶給散文更強的生命力。

以下介紹三種常見的散文結構,分別是:理念結構、意念結構和意象結構。

A理念結構
所謂理念結構,即指作者的構思活動自覺地受理性的控制,講究立意,重視法度,行文縝密有致,文章作者一般會著眼於以下三項︰

•   秩序︰材料排列的適宜次第;
•   聯絡︰各個環節之間的連接;
•   統一︰一致的意見和同樣的情調。

三者之中,尤以聯絡一項最為重要,文章的起承轉合、曲折起伏,全繫於聯絡。而聯絡是否得宜,又全賴線索

文學上所指的線索,則是 指作品中把全部材料貫穿成一個有機體的脈絡,係作者組織材 料的思路在文章裏的反映。

以理念為線
即以作者的道理、見解、思想為構思的線索。一般來說,以說理、議論為主的散文多採用這種結構。其中又可分為兩類︰向深度層層展開,呈階梯式的結構形式逐步深入;也可向廣度面開展,呈輻射式的結構形式。

以物為線
即使用某一具體事物,來作為文章構思的線索。這種結構又可細分為以下兩類︰

一、在構思裏,係作者思想感情的寄托點,即為托物言志之,借景抒情之
二、在構思裏,主要起著對思想感情的組織作用。當然,它已不是純粹的客觀之物,而是被作者所情化了的有情之物,也具有著某些寓意和象徵的性質。

以情節為線
散文的結構與小說不同,小說是以故事情節的發展和安排來組織結構。不過在一些即事抒情,或敘事類散文中,作者的感情往往被組織在一定的情節之中,其結構形式,也頗近於小說。

以空間位置為線
寫景、遊記一類散文的結構常以空間位置為線索,把不同地點的景物描寫,並按方向或位置逐一連繫起來。

以時間次第為線
有些事物,從時間進程的角度去思考,更容易表現出其內涵的深刻性,又或者美的層次感。因此,以敘寫這類事物為主題的散文,往往最適宜以時間的次第為其線索。

必須指出的是,散文結構的線索並不止於以上五種,也不會是單純的,常常是時空結合、情物交織的。

B、意念結構
意念結構中的意念,或指一縷思緒,或指一種情緒,或指一種幽情,偶然浮上心頭,故有人稱之為興感。要言之,作者以作為散文的內裏線索。表面看來,猶如流水行雲,無跡可尋,實則自有伏線。意念結 構,一般多在冥想式的抒情小品,或談論體的隨筆小品中出現。

冥想,即一種情思、意緒,其形式多姿,或急或緩,或行或止,由作者的情思、意緒所帶動。這種結構方式有兩個特點︰

•    以作者的情思意緒作為文章的線索;
•    行文活潑,十分自由。

隨筆小品一向強調抒我之情、言我之志,強調形式上的靈活自由,無拘無束,想到甚麼就縱談甚麼。意念結構亦常見於這類談論體的隨筆小品中。這種作品往住包含著更為豐富的心理內涵,其表敘也較冷靜和從容。

C意象結構
意象所含的情思,既可以單純、統一、明顯,也可以複雜、多義、隱晦。作者通過意象寫出內 心的感覺活動,其行文跟著感覺走。散文中的意象結構主要呈現兩種狀態︰一是圍繞某個中心意象展開思緒;二是沒有中心意象、思維呈散點輻射特徵。

中心意象結構
顧名思義,中心意象結構即以一個意象為中心,全文環繞這個特定意象而展開。

無中心意象結構
跟前述的中心意象不同,很多散文往往具有不只一個意象,它們沒有特定的中心意象,其思維呈散點輻射式特徵,是意象的拼貼與組合,在結構形式上打亂一般時空秩序,顯示出零散化狀態

2017年9月11日 星期一

評【徐志摩 我所知道的康橋】

原文網址:http://www.evernote.com/l/ADb42tgSAcZLrZ0F34YQbqS14Soy6EBQhA8/

這篇散文可以看成為隨筆小品,作者自己也這麼描述:“我現在想寫康橋,也正是這樣的心理,我不曾寫,我知道這回是寫不好的──況且又是臨時逼出來的事情。

雖然是隨興書寫,但是作者還是有寫作構想的:“我想勉強分兩節寫,一是我所知道的康橋的天然景色;一是我所知道的康橋的學生生活。我今晚只能極簡的寫些,等以後有興會時再補。”不過,這篇散文只寫了康橋的天然景色。

康橋有許多優美的景色,作者先介紹了康橋大致的地理環境,然後從上游往下游寫,仿佛帶著你沿著河流做了一次優雅安逸的觀光。

而作者在描繪康橋的優美景色中,將自己的對康橋的回憶化為與康橋的感情。通篇文章你不僅仿佛身臨其境的一起欣賞康橋的美景,還被徐志摩濃厚的情感陶醉。


作者說到康橋,便想到康橋的一切,從其上游的景點,寫到下游的競舟,再寫到上下游交界的水聲、鐘聲,繼而又憶起康河中游的種種景觀。後來,又由康橋兩岸的秀麗,聯想到河上划船的趣味。接著從自身的感受,悟出不能遺忘自然的道理。最後,又引發出對那一春的種種美好生活回憶。

徐志摩曾形容自己的文筆是最不受羈勒的一匹野馬,本篇是最佳例證。文中一個接一個畫面,紛亂雜陳,不斷向讀者撲面而來。表面看來,確無明確的層次,但作者的情思意緒貫串全篇,把原來分散的畫面組成文章的整體;而感情的自由波動,也使文章更為生動、活潑。

評【林語堂《秋天的況味》】

原文網址:https://www.evernote.com/shard/s54/sh/33c7931a-5fe1-4f51-a174-bff02e3fd46c/9050ceb6519fc78e

寫散文,有一種「意念結構」的文體,也就是說文意隨著作者的思緒循循展開,而非依著某物、或是某個時間來寫,而主要是在寫作者的思緒意念。但是作為文學上的散文,這種文意會有起頭展開也要收尾讓讀者可以回味再三

所謂況味,即情狀和滋味。秋天的況味,即秋天的情狀和滋味。《秋天的況味》作於1941年,是林語堂旅居美國時的作品,文中由獨坐抽煙談到對秋天的喜愛,再引申到中年人生的讚揚,展現了閒適抒情的小品文風格。

全文按作者的思緒作脈絡,可分為三個部分︰由秋日黃昏的獨坐抽煙,聯想到對秋天的賞樂,進而歌頌純熟時期的風韻美。

首先,作者描述秋天的黃昏,獨坐抽煙,心頭的情緒便跟著那藍煙繚繞而上,便講那時的情緒的況味。由煙的暖氣與霞光,作者聯想到秋天的意味,沒有春天的陽氣勃勃,沒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於枯槁凋零。秋天別有一番意味,露出一種古色蒼龍之慨。作者強調他所讚賞的不是晚秋,而是暄氣初消,月正圓,蟹正肥,桂花皎潔的初秋。作者由觸覺、視覺、味覺、嗅覺,描繪出初秋的美好。

接著作者以文章、酒、煙為例,並引《莊子》正得秋而萬寶成為證,說明醇熟溫和的好處,以強調秋天的風韻味。 然後,作者再加以引申,指出大概凡是古老,純熟,熏黃,熟煉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樣的愉快,甚至熏黑的陶鍋用過二十年而尚未破爛的字典用了半世的書桌熏黑了老氣橫秋的招牌書法大家蒼勁雄深的書法徐娘半老的風韻,都令他欣賞讚嘆。

文末作者以著名現代舞者鄧肯的話作結,道出看破青春的迷思。本文由抽煙的溫香,聯想到秋天成熟的意味,再想到古老的事物及人生年歲的純熟之美,內涵極豐富而態度冷靜、從容,好像與讀者一起促膝談心。本文作於秋日的黃昏,時值作者中年之際,故既是對時令的感發, 亦是當時作者的心情寫照。此一時值中年的心情,也成為了貫串了全篇的脈絡,全文看似東拉西扯,散不經意,實則不離這種人到中年的心思意緒,與人醇厚、沉靜、閒適之感。

2017年9月10日 星期日

評【白先勇 樹猶如此 – 紀念亡友王國祥君】

評【白先勇 樹猶如此– 紀念亡友王國祥君】
原文網址:https://www.evernote.com/shard/s54/sh/7a55b15b-bafe-472b-8930-9c71acfd9194/1eeb645f63e1ddb1

樹猶如此》寫於1998年,是白先勇記念伴侶王國祥的作品,深深表達作者心底的遺憾、痛楚和思念。

文章屬於一篇長散文性質,以回憶錄的形式,記錄了作者和伴侶一生的相識、相伴往事。作者以第一人稱敘述情真意切文字優美結構以多項望而真情的標題分別敘述雖然是篇回憶的故事但是並非以時間序來寫而是隨著作者的情感流動來佈局文章中多處以柏樹和桂花來隱喻作者和伴侶長年堅固的情誼,帶有意象性。這篇長散文並非小說,主角只有作者和其伴侶,但是讀來有如小說般一般的有人物、有情節,是一篇有相當藝術價值的文章

這篇文章可以印證白先勇在過去多年一直在藝術創作外,在社會運動上一直支持同性戀與捐血公益活動。

白先勇自己說過,異性伴侶,有社會支持、家庭鼓勵、法律保障,他們結成夫妻後,生兒育女,建立家園,白頭偕老的機會當然大得多— “即使如此,天下怨偶還比比皆是,加州的離婚率竟達百分之五十。

而同性情侶一無所恃,互相唯一依賴的,只是彼此的一顆心﹔而人心惟危,瞬息萬變,一輩子長相廝守,要經過多大 的考驗和修為,才能參成正果。(白先勇,1986,《寫給阿青的一封信》)

他和王國祥的感情修成正果,王國祥不幸早逝,他感到的痛苦自然遠較一般的伴侶來得刻骨銘心,正如文章的標題所指,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這篇文章並不是順敘從他們結識寫到王國祥離世為止,而是從三株意大利柏樹開始,中間十個小標題,以王國祥發病、治病、病逝為主要線索。圍繞這根主線,敘述者不斷加入插敘和補敘,細訴兩人相知相識經過。如記述王國祥舊病復發,又追敘1960年王國祥初次發病和他們兩人的大學時光。回憶王國祥逝去的一霎,又想起四十四年前兩人相遇的瞬間,從兩人相識的終點回到初次碰面起點。層層回憶造成時空交錯,閃現兩人相濡以沫的生活,叫人感到塵緣如夢,無限唏噓。結尾部分,作者以天裂形容自己的心境︰

抬望眼, 總看見園中西隅, 剩下那兩棵意大利柏樹中間, 露出一塊楞楞的空白來。缺口當中,映著湛湛青空,悠悠白雲,那是一道女媧煉石也無法彌補的天裂。

滿園繁花,碧空萬里,本是一幅寧靜平和的畫面,卻因為天裂一詞, 氣氛陡然變得肅穆。裂口長在滿目繁花的花園一角,更長在作者暮年的心頭。不僅是裂口,而且是天裂,可見這是一道既深又長的傷口,深長的傷口是很難愈合的,永遠滴著血,一觸即痛,令人感到作者內心的莫大悲哀。

舉例說明有關散文結構

(一)蘇軾《自評文》
吾文如萬斛泉水,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

(二)李廣田《談散文》
至於散文,我以為它很像一條河流,它順了壑谷,避了丘陵,凡可以流處它都流到,而流來流去還是歸入大海,就像一個人隨意散步一樣,散步完了,於是回到家裏去。

說明:
蘇軾是宋代首屈一指的文學家,李廣田是上世紀著名的散文家,蘇軾的見解主要針對自己的文章來說,李廣田那段說話則是對現代散文的整體評說。雖然時代不同,評論對象有異,但他們同樣以來形容散文,同樣指出文章沒有固定形式的束縛,不擇地而出,順了壑谷,避了丘陵。

當然,散文雖沒有表達上的枷鎖,但如蘇軾所說,雖不擇地而出,但隨物賦形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仍須按照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塑造形象。但甚麼是止於不可不止,蘇軾卻沒有具體說明。

李廣田則進一步提出流來流去還是歸入大海的說法,意即散文散得開又要收得住散文的布局形態盡可自由自在,但仍須圍繞相應的主題和主線。李廣田準確地點明了現代散文在結構上的特點。現代散文有所謂形散而意不散的理論,形散指散文可以運筆自如,不拘成法。作者有所感觸,就可以隨手拈來,時而勾勒描繪,時而倒敘聯想,時而抒情言志,時而侃侃議論。成功的散文同時要求一種次序和結構,那就是神不散,即指中心明確。優秀的散文,看似零零散散,漫不經心,卻處處緊扣主題。

散文的特點

自我的表現
任何文學作品,不論哪種形式,都必須突顯作者的感情、個性,否則便會千人一面,永遠不能成為第一流的著作。事實上,資質不同,才氣有異,修養有高下之別,遭遇有順逆之分,每一個作家寫出來的作品,面貌也不會一樣。不過,就小說、戲劇等文體而言,一般來說其虛構成分較大,只會通過人物的刻劃、情節的佈置,曲折地表現作者的主觀感情。散文則經常訴諸作者的直接經驗,筆之所至,即心之所想。相比之下,作家主觀感情表達最為直接,個性流露也最為鮮明。因此,散文家在寫作時,常常採用第一人稱的方法敘事。

多元的題材
就題材而言,散文是最不受限制的一種文體。事實上,題材廣泛多樣,本是我國散文的歷史傳統。先秦散文以記事、議論為主,範圍相對狹小。漢魏六朝增添了抒情、寫景、記錄士林逸聞瑣傳的內容。唐宋以後,題材更是廣泛,國計民生、人生哲理、自然景物、個人際遇、歷史掌故等,無不包含在內。現代散文承繼古代散文的傳統,又吸收了外國隨筆的影響,題材更是廣闊自由。

開放的形式
相比小說、戲劇等相對規範的文體,散文的形式沒有嚴格的限制和固定的模式。魯迅在《怎麼寫》一文中便曾說︰散文的體裁,其實是大可以隨便的。所謂隨便,不是隨隨便便, 任意妄為,而是指形式靈活,不受明顯的規限。事實上,散文的內容既是無所不包,其形式亦必然宛轉而因物,順時而變通,沒有詩的格律要求,也不像小說般有固定的模式。散文家對於其他文類的形式,可以完全不理會,也可以參酌選用。學者甚至認為散文是水性的,完全看作者放它在怎樣的框架之下,有絕大的發揮餘地。就以朱自清《背影》為例,他以白描的手法敘寫、刻劃父親辛苦地攀爬月台為自己買橘子,有人物、情節、對話,雖是散文,卻已近於小說的筆調。文體的互相滲透,在現代中國散文中表現得極為突出。這種開放性的特點,在當代散文中表現得更為明顯、強烈。

流動的結構
文學作品必須有結構,否則便只是文字的堆積,人們看後可能會不明所以。簡言之,結構就是指作品中具體情節內涵的安排。只有通過適當的結構安排,讀者才容易掌握作者所想表達的主題。散文的結構具有很大的變通性,因此學者以流動的結構來概括散文的結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