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7日 星期四

老舍小說:四世同堂



抗戰開始不久,老舍在1938年離開濟南,到達武漢。在武漢期間,他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及總務部主任。 抗戰期間,他先後創作了長篇小說《蛻》、《火葬》、《四世同堂》等。八十多萬字的《四世同堂》分作《惶惑》、《偷生》、《饑荒》三部,1944年動筆,四十年代後期旅美期間完成。

《四世同堂》描寫日寇佔領中國華北時期,以北平西城小羊圈胡同為「亡城」縮影,以祁家祖孫四代為中心,主要通過祁家祁老太爺、祁天佑、祁瑞宣祖孫三代的痛苦經歷和思想變遷,同時又以代表民族正氣的錢家,代表民族敗類的冠家作襯托,塑造一系列性格鮮明的市民群像,展示國破城亡期間,他們經受的心靈上和肉體上的屈辱和痛苦。

這部小說顯示了幾個方面的主題:第一,揭示了當時一些國民樸實堅韌、負重務實和重視倫理親情的品格;第二,展現民眾由於傳統文化的束縛而形成的平和忍耐、封閉保守的心理弱點;第三,日寇殘暴統治,漢奸卑污心思和知識分子善良、懦弱和苦悶,以此烘托部分民眾堅強不屈的意志。

《四世同堂》是老舍自認為最好的小說。整部小說結構嚴謹、 氣魄宏大、文氣沉鬱,是一部飽蘸民族情感的抗戰苦難史、屈辱史和反抗史。就時間言,這部小說幾乎橫跨八年抗戰時期,從地域言,小說寫的雖是北平的小羊圈胡同,但它的放射面相當廣闊,北平整個的空間都包括了;人物方面,整部小說寫了一百個以上的人物,其中四十個有情節的發展,人物也充滿複雜性和特殊性。小說的情節發展複雜,以祁家為核心,以網狀形式向四面推展,線索清晰,發展勻稱,充分顯示老舍創作小說的組織能力、結構能力和修剪能力。

《四世同堂》是一部悲劇,也算得上是老舍的感情紀錄,它寫出了北平淪陷後的屈辱和痛苦。民族的自尊給摧毀之後,民族只能苟活,而沒有真正的生存。《四世同堂》的控訴力和反映面, 是老舍眾多作品裏最強的。

人物介紹
小羊圈胡同
組成
一號院
(錢家)
錢默吟,58歲,文人,愛喝酒作畫種花,在因日本人的侵略而家破人亡之後轉變性格開始努力抗爭侵略者;長子錢仲石,被日本人逼死;長兒媳,年齡未知,與仲石育有一子;錢孟石,汽車司機,開著汽車與日本人同歸於盡;
二號院
李四爺,為人正直善良,樂於助人;四大媽,李四爺的太太,為人善良,樂於助人。另有李四爺之子。
其餘租戶(二號院房子都是李四爺的)
三號院
(冠家)
冠曉荷,50多歲,無職業,沒有是非原則只崇向有勢的人,後被日本人活埋;大赤包,冠的夫人,愛打牌;尤桐芳,冠的二太太,嫁前是唱大鼓的,冠家最先覺醒的人;冠高第,冠的大女兒,冠家第二個覺醒的人;冠招弟,美麗動人,但是好吃懶做,最後淪為特務,被瑞全殺死。
四號院
雜院
剃頭匠孫七夫婦,孫七性格直爽正直,愛與小崔、長順爭論是非曲直,後被日本人活埋;小崔夫婦,小崔是洋車夫,為人正義,後被日本人莫名殺害;小崔太太,為人忠厚,丈夫死後迫于生活改嫁程長順;馬寡婦和他的外孫程長順,長順靠放錄音掙錢,後來為救小崔太太娶了她並與之育下一子。
五號院
(祁家)
祁老人,近80歲,全胡同年齡最長者,四世同堂的代表者;兒子祁天佑,50餘歲,布店掌櫃,後因日本人羞辱投河自殺;兒媳,患病常年臥床;長孫祁瑞宣,中學英語教師;長孫媳婦兒韻梅,28歲,主持家務;二孫祁瑞豐,中學庶務,後成為教育局科長,因勢遭開除成無業遊民,最後被日本人打死;二孫媳婦兒胖菊子(後改嫁藍東陽),最後流落天津為妓,淒慘而死;三孫子祁瑞全,學生(後逃離北平城加入地下黨工作);曾孫小順子,祁瑞宣之子;曾孫女小妞子,祁瑞宣之女,後因腸胃病死在獲知抗戰勝利當日。
六號院
雜院
丁約翰,在東交民巷的英國使館供職,崇洋媚外;劉師傅夫婦,劉師傅是棚匠,會練拳耍獅子,在瑞宣的激勵下逃出城外參與抗戰 ;小文夫婦,唱戲為生,可謂一對戲癡,後來在給日本人表演時英勇犧牲。
其餘
白巡長,管理胡同治安,為人圓滑,沒壞心腸。牛教授,專心治學沒有國家概念的書呆子。
胡同外
藍東陽,中學教務主任,漢奸;高亦佗,庸醫;常二爺,祁老人的好友,在城外替祁家守墳;金三爺,錢默吟的親家;李空山,偽軍局長;富善先生,英國人,是瑞宣的好友,熱愛中國文化。

創作背景
《四世同堂》的創作開始於1944年。老舍對於小說的創作準備則開始於1941年,此時正是北平淪陷的第五個年頭,抗日戰爭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文學在全民抗敵、同仇敵愾的情勢下,表現出統一的步調和普遍高昂的愛國情緒,老舍在這樣的環境下萌發了創作一篇關於抗戰題材的小說的想法,但是苦於缺乏合適的題材故而一度擱置。直到1944年,抗戰進入反攻階段,老舍從夫人的經歷中想到了一個完整的小說框架,於是開始在陪都重慶書寫這部小說。小說的寫作延續了4年,其間經歷了抗戰勝利以及作者被邀出國講學,直至1948年,老舍才在美國完成了這部達百萬言的長篇巨制。

作品鑒賞
文學手法
老舍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公認的文化批判的高手,在《四世同堂》這部不朽的文學作品中,作者透過小人物看抗日戰爭,透過戰爭思考民族文化,從而對民族文化作出理性的批判和繼承。在表現宏大主題”---戰爭的殘酷、戰爭對人類文明和生活的摧殘、民族命運的顛沛沉浮、民族精神時老舍對敘事內容作了微觀化的處理,收到了藝術化的效果。

在《四世同堂》中,宏大主題的微觀化處理手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北平市民生活的凸顯。《四世同堂》畫面廣闊,表現的時代是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反映的主題是戰爭對民族文化的考驗和揚棄,描寫的內容是小羊圈胡同市民生活的顛跛沉浮,市民生活在題材上得到了凸顯。

《四世同堂》的描寫對象涉及的主要家庭有七八個,主要人物有幾十個,囊括了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洋派市民和城市貧民等各類形象,涉及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的眾多角色。在作品中,凸顯的是每個人的成長歷史、情感歷史和生活歷史,這一個個歷史正式被支離的民族歷史。這一個個小人物的歷史,還包括瑞宣由彷徨到奮鬥的歷史,城市貧民劉棚匠、孫七、小崔們的人生歷史等。透過一個個小人物的生活和生存來展現歷史事件是作品表現戰爭的獨到之處,收到了用微觀化、藝術化的手法展現戰爭這個宏大主題的效果。

《四世同堂》對宏大主題的微觀化處理的另一個方面是對歷史和戰爭的虛化處理。在《四世同堂》中,戰爭只是表現主題的背景和底色。文章以時間為序,以七七事變為開端時間,以抗戰勝利為結尾時間,記述了一個個真實的歷史事件,如七七事變,松滬會戰、太原會戰、台兒莊大捷、汪偽政權建立、珍珠港事件、日本投降等等。但作者在表現這些歷史事件時,不是直接描寫事件的發生、發展、曲折和高潮,而是透過人物的眼睛、活動、所見所聞和思想來描寫,將人性放置在戰爭這樣的特殊環境中加以觀照,從而使《四世同堂》達到了一種超越歷史眼光和政治意義的審美力量和人性力量。在這裡戰爭不是按照編年、紀傳等方式的客觀描述,也不是為了給統治階級的政治生活有所裨益,而是從文學、文化的角度對歷史進行認識和剖析,從人的生存需要出發反思戰爭。將戰爭作為背景和底色是《四世同堂》消解歷史這個宏大主題的重要方式,在反映歷史事件時,作者避開了慘烈的戰爭場面、正面戰場的描寫,而是營造一種戰爭帶來的凝重、窒悶的氛圍和背景。

思想內容
《四世同堂》敘寫了我們民族深重的災難,處處流露出國家殘破的刻骨之痛和"筆尖上能滴出血與淚來"的藝術風格,在這裡,對苦難年代中的社會動向的表現是真實的,偷生就是自取滅亡的思想主題由於小說的標準色彩和抒情氣氛而更為突出。小說在抗戰大的時代背景下,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族文化所造成的國民劣根性進行了批判性的反思,而且這種理性的反思又與作者情感上對家族倫理的眷戀之情相伴隨。

《四世同堂》以抗戰時期北平一個普通的小羊圈胡同作為故事展開的具體環境,以幾個家庭眾多小人物屈辱、悲慘的經歷來反映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戰中惶惑、偷生、苟安的社會心態,再現他們在國破家亡之際緩慢、痛苦而又艱難的覺醒歷程。

這部作品中集中地審視了中國的家族文化,對其消極性因素進行了理性的審視與批判。 四世同堂是傳統中國人的家族理想,是歷來為人們所崇尚的家庭模式,也是祁老人惟一可以向他人誇耀的資本。他盡一切可能去保持這個家庭的圓滿,享受別人所沒有的天倫之樂,因此,他對祁瑞宣未經他的允許而放走老三感到不滿,對瑞宣在中秋節日驅逐瑞豐不以為然,對兒子因受日本人的侮辱而含恨自殺深表憤怒,對孫女被饑餓奪去幼小的生命義憤填膺,他在忍無可忍之際終於站起來向日本人發出憤怒的呐喊,然而一旦抗戰結束,他又很快忘掉了自己所遭遇過的苦難,對他的重孫小順子說,"只要咱倆能活下去,打仗不打仗的,有什麼要緊!即使我死了,你也得活到我這把年紀,當你那個四世同堂的老宗。"家族文化的精神重負,就是這樣一代一代沿襲下來的。

這部作品深刻的思想意蘊表明,一個民族的興衰存亡,不僅在於其經濟的發達、武器的先進,而且還取決於該民族普遍的社會心態。擁有幾千年燦爛文明的大國為什麼卻遭受日本人的侵略,這不能不引起包括作者在內的知識份子的深刻反省。作品告訴我們,如果不改變中國人這種多子多福的文化心態,打破四世同堂式的家庭理想,中國人不論怎樣人口眾多,也不管體格如何健壯,最終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與看客。

2016年7月6日 星期三

巴金小說:寒夜

在線閱讀:


《寒夜》在1944年冬夜動筆,到19461231日完成,是巴金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寒夜》的故事很簡單,圍繞一個小家庭裏的一個小文員,怎樣周旋於母親、妻子、病魔和失業的矛盾中。母親與妻子不和,身體不濟和性格懦弱,使主角陷入極度的痛苦中。更悲慘的是,縱使國家打了勝仗,主人公還是在寒夜裏死去。

巴金的小說語言經過《激流三部曲》和《火》等的琢磨和鍛洗,已變得成熟和凝練,人物塑造、情感描繪都表現得洗練細膩。

巴金《寒夜》不像前期宣洩激情,感情變得含蓄沉鬱,語言也顯得悲涼冷峭。人物的塑造絕非單一化,每個角色形象鮮明。在抗戰時期這個誰也把握不住的亂世,巴金將時代壓力拽入故事裏,又隱隱地琢磨三個人物的矛盾,故事張力緊湊,然後讓汪文宣的死來掙脫矛盾的繞纏。這種成熟的小說技巧和筆力, 實在已超愈了《家》、《春》、《秋》的藝術水平。

總的來說,《寒夜》所表現對生活的冷峻態度,對人物性格的敏銳把握,藝術結構的謹嚴、自然、流暢,都超過了以前所有作品,體現着現實主義小說的高水平,它不僅是巴金小說的高峰,也是現代小說裏的經典。

人物形象
汪文宣:善良、膽小、懦弱。是一個被不合理的社會所壓垮的知識份子。當年他也是一位意氣風發的青年,讀大學時雄心勃勃地希望通過辦教育來改造社會,樹有教育救國理想。之後他與同學曾樹生戀愛、同居,可以想見他當年追求個性解放、蔑視傳統禮俗的熱情與勇敢。但是,現實生活徹底改變了他,使他成為一個唯唯諾諾,畏首畏尾的庸人。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經具有了某種病態。他對周圍世界充滿驚懼,反應高度敏感,總是沒有根據地胡思亂想和猜測。例如,他看見上級注視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對他不滿,聽到上司說話,他也要琢磨半天,甚至連上級輕聲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同樣,他對自己與妻子的感情也是充滿了擔心,時常為猜測所苦惱,但卻沒有勇氣與妻子交流。當他發現妻子在跟一個年輕男子一起走進咖啡廳時,他想問個究竟,卻又不敢迎著他們走去,想等他們出來再說,又怕妻子難堪,也使自己難堪,最後猶豫再三,只有垂頭掃興地走回自己的辦公地方去了

曾樹生:年輕美麗、思想開放、富有活力,內心孤獨苦悶;意識與潛意識的矛盾與衝突。

青春的消失、理想的破滅、人生的扭曲,還有中年成熟背後的悲哀等,使人物帶有濃濃的悲劇色調;他們的精神煎熬既來自社會,更來自家庭中的婆媳戰爭

創作歷程
巴金在《寒夜》中寫出了知識份子的悲慘命運以及他們的懦弱。巴金在《關於〈寒夜〉》一文中說:關於《寒夜》,我過去已經談得不少。這次在談《激流》的回憶裡我寫過這樣的話:我在自己身上也發現我大哥的毛病,我寫覺新……也在鞭撻自己。那麼在小職員汪文宣的身上,也有我自己的東西。”“我自己身上本來就有毛病。我幾次校閱《激流》和《寒夜》,我越來越感到不舒服,好像我自己埋著頭立在臺上受批判一樣。

這種毛病是什麼呢?他認為就是作揖哲學。如果從歷史的角度看,《寒夜》繼續著五四時代借描寫愛情以思考知識份子個性解放的寫作傳統,深入探究了五四一代知識份子的命運問題,以對人性的深刻把握反觀了五四新文化傳統,顯示了20世紀40年代知識者題材小說繼承又超越五四的一面。

作品鑒賞
《寒夜》描寫的是凡人小事,既無重大事件的驚險曲折、複雜離奇,又無眾多的人物、闊大的場面,但卻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藝術感染力,令人讀來心潮起伏,感歎不已。這與作者卓越的藝術技巧是分不開得。

首先在於真實。作品所寫的人和事,都是作者耳聞目睹非常熟悉的。

其次,精巧的藝術構思。整個小說緊扣寒夜的命題,開始是汪文宣在寒夜中尋找樹生,結尾是樹生在寒夜中回到舊居。其中人物的活動,情節的展開也大都在寒夜,首尾貫串,意境悲涼,以點染烘托的手法,使平淡的故事波瀾起伏,引人入勝,富有魅力。結局加深了讀者的懸念,強化了作品的悲劇氣氛,從而取得了更大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