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小說傾向以鮮明的寫實手法反映黑暗腐朽的舊社會,主要題材有:一是思想家的睿智融合著藝術家的情感熱力,二是站在時代制高點,穿透歷史,逼視現實,三是肩負社會改造和文化變革重任的深沉的使命感。例如反映禮教「吃人」、反映民族弱點、反映兩種知識分子:一是封建禮教的破壞者或反抗者,另一是封建禮教下的犧牲者、反映婦女問題、反映浙東鄉土的種種人和事。
首先,思想家的睿智融合著藝術家的情感熱力。魯迅立意要做精神界之戰士,他以文學創作,特別是小說創作開展思想啟蒙工作,並進而改造國人愚昧和麻木的靈魂。魯迅後來在《我怎麼做起小說來》這篇文章中談到自己的創作動機時說:“我也並沒有要將小說抬進‘文苑’裡的意思,不過想利用它的力量,來改良社會。”此外,魯迅還以一個傑出藝術家的心力從事小說創作,他的小說不僅思想性鮮明而深刻,而且篇篇浸透著他強烈而感人的主觀情韻,他講述的可悲、可歎的人生故事,塑造的富有現實意義和歷史深度的人物典型,解剖的一個個令人觸目驚心的病態的靈魂,描繪的具有深邃象徵性的文化環境,無不凝結著感人至深的作家的情感熱力和藝術表現力,人們從中領悟到意味無窮的人生意蘊,身心隨之經受著精神的洗禮和藝術美的陶冶。
其次,站在時代制高點,穿透歷史,逼視現實。魯迅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重新審視中國的歷史文化,在小說創作中宣導思想啟蒙,提出了批判傳統文化痼疾,改造國民精神,創建現代新文化和新文學的時代主題。《阿Q正傳》是魯迅對辛亥革命作批判性歷史總結的最傑出的作品,也是魯迅解剖國民性和改造國民性的力作。塑造阿Q作典型,把人物置於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來描寫,以沉痛的憂患意識,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關心他的苦難命運,並且剖析了他身上已達病態的思想性格弱點——精神勝利法,以此批判了阿Q身上呈現出來的愚弱麻木的國民性。《故鄉》、《風波》等小說在時代氛圍中,揭示出“未莊”式農村普遍存在的愚昧、落後、保守的封建思想意識,顯示著非凡的歷史深度和現實批判性。《故鄉》中的閏土飽受生活的磨難,魯迅既寫出了閏土現實生活的艱難處境,描寫出他善良和淳樸的思想性格,也對他可悲、可憎的落後封建意識進行了深刻的剖析,讓人們認識到社會現實的嚴酷,認識到封建等級觀念和倫常禮教對人的獨立人格和個性的扼殺。《風波》寫出了江南農村近於凝滯的生活氣氛,張勳復辟引起的社會動盪,在這裡僅僅圍繞著七斤辮子的去留問題,掀起了一個小小的風波,而且風波過後,生活又都恢復了常態。《風波》以無淚的悲哀,寫出了愚昧、狹隘、落後的封建傳統思想在人們心中的積澱,寫出了這一思想意識的現實危機。
第三,是肩負社會改造和文化變革重任的深沉的使命感。魯迅以小說創作參與中國二十世紀初期的社會變革,他以文學活動,特別是小說創作開展思想啟蒙工作,並進而改造國人愚昧和麻木的靈魂。使命感和憂患意識,促使魯迅的小說創作,立足於人性改造和社會變革,深入思考和探尋救國救民的有效途徑,魯迅在小說中回答了許多關涉中國歷史本相和現實革命的重大問題。魯迅在《藥》這篇作品中,寫了愚昧麻木的國民和不被民眾理解的革命。夏瑜抱救國救民之志,進行反清革命,被族人出賣入獄,依然大義凜然,宣傳革命道理,然而他的慷慨宣傳竟成了茶館裡眾人談笑的資料,更為可悲的是,他為之而獻身的民眾,卻把他的血用作治病的靈丹妙藥。這篇作品警策人們,中國迫切需要進行一場徹底的思想革命,它是中國社會革命的先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