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日 星期二

宋、元話本

無論在數量與質量而言,小說在唐代有很大的發展,然而到了宋、元兩朝,唐人文言傳奇小說文體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用俚語寫成的「話本」,即我們所謂的白話小說。「話本」就是「說話」藝人的底本。
所謂「說話」(後來稱為「說書」)是宋代民間藝人講說故事的特殊名稱,其實類似技藝,早見於古代典籍之中,例如《列女傳》記周朝婦女妊娠期會聽「瞽人」「誦詩,道正事」;秦、漢時俳優、侏儒說故事、講笑話,為王公貴族消閑解悶;但這些藝人、小丑的主要表演形式是歌舞、戲劇,說故事並不是最主要的表達方式,性質上與宋代職業「說話」者並不相同。
我們談到宋、元二朝流行「說話」,但「說話」始終只是口述故事,是一種技藝而不是一種文體,這種技藝如何過渡到話本小說的興盛呢?
首先宋代話本小說的產生與唐代變文有關。變文指講故事者利用說唱配合變相圖,講唱宣揚佛經;但論最直接催生話本小說的,其實是「說話人」(說故事的人)本身。由於「說話」最初是口授心傳,沒有文字記載,故事內容愈來愈豐富,情節愈來愈曲折,自有記錄下來的需要,加上印刷術的普及,「說話人」的話本就將初期的故事提綱加工潤色,並印刷流傳,話本小說由此興盛。
由雅入俗的改變
魯迅指宋代志怪小說「平實而乏文彩」,傳奇「多託往事而避近」,「無獨創之可言」,一時興起的,只有市井間「以俚語著書,敘述故事」的宋人話本。
1.   作者
明朝胡應麟分析唐朝與宋朝及以後的小說的分別時曰:「唐以前出文人才士之手,而宋以後率俚儒野之談」唐傳奇是文人創作,其中《鶯鶯傳》的元稹、《玄怪錄》的牛僧孺更官至宰相,其他不是達官顯宦,就是知識分子,但宋代話本小說的編寫和說唱者大多是社會中下層人物,例如賣藝人、落第書生等等,他們或是將史傳故事通俗化,或是以文人小說為本加工改造。
2.   讀者
宋代的君主雖然對小說有所偏好,例如宋朝高宗、孝宗喜好小說之事屢見宋、明筆記之中。但其實自宋代始,從士大夫到普羅百姓無不喜讀小說,讀者層面愈來愈廣,茶樓酒肆、鄉村市集到處都是「說話」藝人演出的地方,而所謂「瓦肆」、「瓦子」、「瓦舍」等更是專供「說話」的固定場所。
3.   內容、藝術手法
既然宋、元小說的作者隊伍與唐人小說不同,對於女性地位、門第觀念等問題的看法自然亦有所不同。另外,小說的讀者既不再限於知識分子,為了迎合讀者要求,宋、元小說的題材愈來愈廣泛,遣辭用語亦愈來愈通俗易懂,所謂「話須通俗方傳遠,語必關風始動人」。
4.   數量
唐代小說約六百卷,只是宋初至紹興不足二百年裏,宋代小說已有二百種,一千六百餘卷,這數字還沒有計算《夷堅志》四百二十卷,由此可見宋代小說數量之多。
話本小說分類
「說話」愈流行,分類、技巧亦日漸趨細,漸產生「小說」、「說公案」、「說鐵騎」、「說經」、「說參請」、「講史書」等家數,有關「說話」分家,歷來看法不一。
不同人對因着歷史典籍的不同理解,劃分的家數也不盡相同,但主要的還是有三家,分別是小說、講史和說經,以下分別介紹。
1.   小說
又名「銀字兒」,有「煙粉」(人鬼戀愛)、「傳奇」(人間戀愛)、「靈怪」(鬼怪妖異)、「神仙」(仙人度化世人故事)、「公案」(偵查、破案過程)等名目。宋、元話本中以此家 最具文學價值,作品數量亦是最多,《醉翁談錄》一書著錄宋末元初「小說」名目下就已有一百零七種。傳於後世的話本亦以此家為主。
2.   講史
講述虛實相半的歷史故事。論影響此家僅次於「小說」。元代「說話」的重點在「講史」,留傳下來的也是以這種為主,例如《新編五代史平話》、《大宋宣和遺事》、《薛仁貴征遼事略》等,王國維指「講史」話本是「後世小說分章回之祖」,其中《大宋宣和遺事》敘及梁山泊的事情,是《水滸》的先聲。所謂「平話」是元人稱「講史」話本的習慣用語,但清代以後「話本」、「平話」二詞基本上已無分別,而「平話」經過加工,就成了日後的「演義」。《三國志平話》、《武王伐紂書》二書,在體制與內容上都可以說是日後《三國演義》和《封神演義》的藍本。
3.   說經
《都城紀勝》與《夢粱錄 》都指「說經 」就是「演說佛書」,所謂「佛書」,泛指與佛教關係密切的載籍、佛教人物、傳說、故事等,不一定專指佛經。「說經」在內容上極受唐代和尚「俗講」影響,我們甚至可以視「說經」是「俗講」與「說話」結合的產物。今存宋、元時代可歸「說經」類小說的,只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與《花燈轎蓮女成佛》兩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