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一書名稱屢易,最初有《江湖豪客傳 》、《宋江》、《水滸傳》、《忠義水滸傳》幾種,明末時期甚至出現與《三國演義》合刻的《英雄譜》。
有關水滸傳的傳說底本早在南宋時已經存在,其後流傳於元、明之世,並文人加工,幾經刪改編寫而成,一般認為施耐庵應是最初的作者,羅貫中參與最終編訂。
歷史上「宋江」真有其人,所謂宋江起義之事,散見《宋史》〈徽宗本紀〉、〈侯蒙傳〉、〈張叔夜傳〉等篇,稱宋江為賊,但《水滸傳》通過描寫朝政的黑暗面,揭示「亂由上作」的道理,
突出表現「自古權奸害忠良,不容忠義立家邦」的社會現實,將宋江等人視為除暴安良、保境安民的梁山英雄。
「水滸」之名,其來源最少有三種說法:
1. 「水滸」乃水涯,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水滸傳》一名喻宋江等人暫居水邊,無意與朝廷對抗。
2. 同樣以「水滸」乃水涯之意,但指水涯即化外之遠地,有遠離、厭惡朝廷之意。
3. 引《詩經.大雅.綿》「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原以此歌頌周朝開基建國,而《水滸傳》一名就是暗喻梁山英雄以此地為基地,推翻宋朝。
《水滸傳》歌頌替天行道與仗義精神,又利用對蔡京、高俅的描寫,深刻地揭露北宋後期文臣武將貪黷無能,下層吏民無法生存,終於走上官逼民反的道路。
《水滸傳》是如何把這樣豐富的思想內容寫出來呢?無論是粗筆勾勒還是工筆描寫、書裏的人物都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寫武松、林沖、宋江、魯智深、李逵等各人不同「逼上梁山」的經歷,其實就是當時社會腐敗的寫照,與《三國演義》比較,《水滸傳》在表現人物的複雜性和變化方面都有所不同,例如打虎英雄武松、拳打鎮關西的魯智深、大鬧江州的李逵,其人物比《三國演義》更性格化,更形象化。另一方面,雖然李逵與魯智深都很魯莽,但魯智深粗中有細,遇事見機而行,李逵做事不計後果,行為方式有着微妙的分別,這些手法都是人物個性化的好例子。
《三國演義》受到「演義」歷史的制約,顯得半文不白,甚至可以說是「白描淺說的文言,不是白話」。《水滸傳》能嫻熟地運用白話寫景、敘事,是第一部以白話為主題的長篇小說,例如第十回〈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以「那雪正下得緊」形容「大雪紛飛」,「緊」字不但寫出風雪之大,也隱含人物心理感受。
《水滸傳》比《三國演義》更貼近生活,更注重刻畫人物性格的層次性,並且純熟地使用白話,從多方面推動中國古代長篇小說藝術的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