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日 星期二

儒林外史

吳敬梓,字敏軒,一字文本,安徽全椒縣人,遠祖在明代從燕王起兵有功,賞賜豐厚,曾祖吳國對又是順治年間探花,但到了敬梓父親霖起一代,家道衰落,敬梓年幼聰穎,慷慨好施,卻不善治生,家境困乏,加上失意科場,又長期周旋於官僚、名流、清客之中,飽歷世態炎涼。 因為這種經歷,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第一回就借王冕之口,指出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的弊病。
《儒林外史》面對病態的社會,用諷刺的手法,暴露人性的醜惡,揭示科舉對知識分子的毒害,並無情地嘲諷這個病入膏肓的社會,包括由科舉出身貪贓枉法、昏庸無能的大小官僚;為非作歹、貪婪鄙吝的土豪劣紳;附庸風雅、沽名釣譽的假道學。對於真才實學、淡泊名利、鄙視科舉的人物,如王冕、杜少卿等,都給予正面的評價。全書結尾出現四個市井人物,「會寫字」的季遐年、「賣火紙筒」的王太、「開茶館」的蓋寬、「做裁縫」的荊元,作者讚揚這四個「奇人」,再次表達自己反對科舉制度,寧願作個自食其力的老實人的理想。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曰:
惟全書無主幹,僅驅使各種人物,行列而來,事興其來俱起,亦與去俱訖,雖云長篇,頗同短製;但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因亦娛心,使人刮目矣。
魯迅認為是書沒有連貫全書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情節隨人物來去而開展,亦隨人物淡出而收結,全書就如將若干短篇小說接駁成篇一樣,即所謂「雖云長篇,頗同短製」。然而這不能視為《儒林外史》的缺失,因為「一篇之骨」正在反對科舉制度和由此衍生的腐敗的社會風氣。吳敬梓對每個人物進行個性化描寫,有力地反映病態的社會的狀況,所以把這些故事一一接合起來,就如碎錦合帖,所謂「時見珍異」,故魯迅認為此舉能「娛心」,更「使人刮目」,可以說是《儒林外史》在內容上的特色。
三言兩語就使人物「窮形盡相」,是《儒林外史》的語言特色,例如第二回寫夏總甲「 兩隻紅眼邊,一副鍋鐵臉,幾根黃鬍子」,「走進門來,和眾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把自高自大的土豪「情偽畢露」地活現人前。
《儒林外史》出現之前既無「諷刺小說」之名,而有清一代亦沒有第二部諷刺小說可以與《儒林外史》並稱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評曰:
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慼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
《儒林外史》的出現標誌着長篇諷刺小說的高峰,晚清出現的譴責小說如清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吳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無不受到《儒林外史》的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