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日 星期二

三國演義

今本《三國演義》主要根據《三國志》、三國歷史的傳說及說書底本寫成,這些材料原本都是零星存在,整理者本着改俗為雅的態度,刪去如劉備到太行山落草為寇等荒誕不經的事情,加 入曹植七步成詩等情節,提高內容的吸引力,又增加以前諸本沒有的詩詞表札,並潤飾《元刊本三國平話》裏單調的平鋪直述,成為今天所見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用「依史以演義」的獨特的文學樣式,描寫自黃巾起義到西晉統一近百年的歷史。「依史」就是「事紀其實,亦庶幾乎史」的意思,對歷史事實有所認同,也有所選擇,亦有所 加工;「演義」則滲透着作者主觀的價值判斷,用一種自認為理想的「義」,涇渭分明地去褒貶人物,重塑歷史,評價是非。統觀全書,作者顯然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觀念為核心,同時也糅合着千百年來廣大民眾的心理,表現了對於導致天下大亂的昏君賊臣的痛恨,對於創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這也就是《三國演義》的主旨。
一般人都認為羅貫中是《三國演義》的作者,事實未必如此。
「說三分」的故事早已流傳民間,其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晚唐的說三國故事,加上羅本與現在流行的版本有分別,所以有人認為整理成今本的毛宗崗才算是《三國演義》的作者。胡適則認為是書乃由宋至清五百年的演義家共同創作、增潤,不應強歸一人所作。
《三國演義》的故事發生在東漢建靈二年(169年)至晉太康元年(280年)之間,內容集中於魏、蜀、吳三國的鬥爭。是書結合史實與「說三分」的話本故事,雖然尊重三國歸晉的歷史 結局,卻一直「擁劉反曹」,以蜀漢為正統,這方面與陳壽《三國志》以魏晉為正統有明顯分別。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
1.   善於描寫戰爭
《三國演義》裏大大小小上百次戰爭,無論是百萬大軍的陣地戰,百十人馬的劫奪,還是二人單挑,都寫得精彩紛呈,動人心魄,內容上作者把軍事鬥爭與政治鬥爭有機地結合起來,又將戰爭的勝負關鍵歸因於「人謀」,這都是《三國演義》寫戰爭情節引人入勝的重要原因。
2.   塑造人物形象
《三國演義》裏重要人物的生動性、深刻性、複雜性,都是前所未有的,例如曹操在凶險奸詐之外,還有其機警過人的觸覺。又例如神通如諸葛亮,書中亦提到他起用馬謖的錯誤,可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3.   結構藝術
《三國演義》以蜀漢為中心,在人物方面先以曹操為主線,諸葛亮出山後則成為故事中心。以赤壁之戰為例,前後八回,從孔明舌戰群儒、蔣幹中計、黃蓋用苦肉計、孔明借箭、 借東風、 華容道釋曹操等情節,全都自成一個小故事,各小故事又組成赤壁之戰的全部過程,結構嚴謹,處處見作者深意。
4.   語言特色
明朝蔣大器稱《三國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蓋欲讀誦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詩》 所謂里巷歌謠之義也。」言簡意賅,語氣明快的確是《三國演義》的特色,尤其是毛宗崗評本引用詩詞,令其文雅俗共賞,今天我們常見的成語、諺語,如「步步為營」、「初出茅蘆」、「將計就計」、「賠了夫人又折兵」、「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等等都可溯源於《三國演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