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

孔明忙借「東風」沒空「借箭」?

孔明忙借「東風」沒空「借箭」?
  諸葛亮,字孔明,是「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只要一提到諸葛亮,大夥便耳熟能詳地想起了《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草船借箭」、「七擒七縱」等經典橋段故事,然其中「草船借箭」卻另有其人,這故事可能就少有人知道了,有史料可證明,這「借箭」之人並非諸葛亮而是東吳之主「孫權」。
  羅貫中,將諸葛亮「草船借箭」描寫得極其生動,諸葛亮藉著漫天大霧,氣定神閒,喝酒奕棋,把二十艘戰船浩浩蕩蕩開到曹軍寨前擂鼓吶喊,曹軍怕有埋伏不敢妄動,便派弓弩手放箭,結果,諸葛亮輕而易舉地得到了十萬多支箭,不僅挫敗周瑜的謀害,又直接削弱了曹操的軍事力量,這「借箭」說,讓咱再一次的對羅貫中寫書之功力,佩服的五體投地,咱愚想,諸葛亮本耕讀於南陽,既有良計扎草人借箭,想那扎個稻草人幫忙趕鳥害,自當沒啥問題,其禾收豐,定勝旁農,不愁養家。
  據史記載,草船借箭的真實情況並非羅貫中所描繪,真正曾發生的是「樓船受箭」,建安十八年,孫權與曹操兩軍對峙月餘不分勝負,一日,孫權為其觀察曹軍動靜,故登船窺視曹操水寨,然孫權被魏軍發現,曹操命以亂箭射之,樓船一側遭數量龐大的弓箭射入,導至重心不穩而傾斜,時船恐有傾覆之危,在此危急時刻,孫權急中生智命船隻調頭,以另一側受箭,待平衡後,立即揚帆而去,結果在羅貫中的筆下,就變成了周瑜想害孔明,孔明巧算長江大霧,借曹之箭的故事。
  羅貫中為啥!把「孫權」的「樓船受箭」,移轉到「諸葛亮」「草船借箭」的身上呢?咱愚思大概又是為了突顯「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吧!然自從有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之後,一般百姓因趣味只知有《三國演義》,時間久了,也就慢慢的忘記了《三國志》,所以,這「草船借箭」的主角也就順理成章的變成了諸葛亮,然又是一個以訛傳訛的典型故事。
  咱轉思,以訛傳訛的現象畢竟不好,還是實事求是才是人生的「硬道理」,還好現今臉書之上,尚有好友健華的「看,新聞」、大新的「冷,知識」,揚文臉書供大夥學習,一位提供事實真相,避免被模糊誤導,另一位笑談還原史實,免於史實再陷訛傳,猶如「草船借箭」一般,造成諸多眾人信以為真,津津樂道,忘記了事情之真相,歷史應有的本來面目。
  其實,諸葛亮的智慧,並不需要「孫權」的「樓船受箭」來錦上添花,正如咱以前之思文,咱們不需要用「吼叫」來證明,咱們是頭黃埔「猛獅」,因為咱們本來就是貨真價實的「獅子」,現在的「黃埔猛獅」應少開口,多用腦,其態,平時沉潛低調做人,最後關鍵高調出手,其思,勿有沽名釣譽之心,也無須錦上添花之加持,學學諸葛亮的智慧,出山之前,南陽耕讀做好準備,機會來臨之時,自有貴人提攜。
  咱結思,其實,諸葛亮能觀天借風已屬「能人智者」,羅貫中又何需再藉孫權的「樓船受箭」增其「神格」呢?咱真不懂?

3 則留言:

  1. 請參考愚編三國演義小說介紹。三國演義故事,自唐朝開始,就成為民間熱門故事,故事有許多不同版本,自然難免。元宋時期,各地許多說書人,說書人說的故事,多以章回小說為結構,所謂:“欲知後事,且聽下回分解。” 因此,三國演義,自然不是正式歷史,而是文學作品,看成是戲曲、小說,更適當。我們評論三國演義,就不需要用正史的三國志的嚴肅眼光來看。另外,有說三國志為羅貫中與其師傅施耐庵合編,不過,傳刻也有許多不同版本,受過一些人改編,也是自然。清朝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俗稱「毛本」。胡適曾在1930年代說過:「《三國演義》不是一個人做的,乃是五百年的演義家共同作品。」

    回覆刪除
  2. https://literature-house.blogspot.tw/....../blog-post......

    回覆刪除
  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5%9B%BD%E6%BC%94%E4%B9%89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