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清"詩界革命"局限
"五四"文學革命在創作實踐上是以新詩的創作為突破口,而新詩運動則從詩形式上的解放人手。--這正是總結了晚清文學改良運動與詩界革命的歷史經驗,而做出的戰略選擇。
梁啟超把"詩界革命"的目標定為"以舊風格含新意境","雖間雜一二新名詞,亦不為病",卻拒絕引入"新語句",對傳統格律與語法進行任何變革,這樣,晚清的"詩界革命"就始終限制在傳統詩歌的範圍內,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根本變化的新詩,在當時並未出現。而向"散文化"方向的努力,則又顯示了背離占主流地位的"唐詩"傳統,向"宋詩"靠攏的傾向。這也構成了"詩界革命"的一個極限:晚清詩界最終止步于宋詩派的摹仿風氣中。
(二)胡適與"五四"新詩運動
"五四"新詩運動對晚清"詩界革命"有所繼承,更有所突破。胡適在其綱領性的《論新詩》中提出"作詩如作文"的主張。
"作詩如作文"包括了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打破詩的格律,換以"自然的音節"("順著詩意的自然曲折,自然輕重,自然高下");二是以白話寫詩,不僅以白話詞語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話(口語)的語法結構代替文言語法,並吸收國外的新語法,也即實行語音形式與思維方式兩個方面的散文化。
這事實上有"戰略選擇"的意義:即以散文化(或者說是"非詩化")
去對過分成熟的傳統詩歌語言形式進行有組織的反叛,在傳統詩歌結構之外去另尋門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