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7日 星期五

試以「形式改革」和「內容改革」評論胡適《文學改良芻議》中的「八事」

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主要理論是「八事」,即:
  1. 須言之有物:道出以情感和思想為文學的內容,反對「文以載道」。
  2. 不摹仿古人:申明「文學是進化的」。
  3. 須講求文法:說明創作須 有語言規律。
  4. 不作無病之呻吟:主張文學內容應健康積極。
  5. 務去爛調套語:主張創作宜求真求新。
  6. 不用典:不用狹僻之典免礙文氣。
  7. 不講對仗:指出對仗為文學末技,故文須廢駢,詩須廢律。
  8. 不避俗字俗語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究竟是源自于西方文學中的意象派,是舶來品,還是對傳統中國文學的反思?是胡適個人的發現,還是也有承襲于清末與民國初年以來其他中國文學家的思想?這兩個質疑,一直在文學史的學術界有爭論。就是胡適本人,也都有些語帶保留,必須綜合他多篇發表在《新青年》、《胡適留學日記》等文章,才略微能夠整理出胡適思想的脈絡。
不過,由於白話文學的發展,對於現代文學的發展,是劃時代的,而白話文學理論的緣起,胡適《文學改良芻議》起了關鍵轉折,殆無疑義。
持平的說,胡適《文學改良芻議》融合了他出國留學前就奠定的深厚的中國文學基礎,以及對傳統中國文學的反思,並且在美國留學期間觀察了西方文學的演繹,吸納文藝復興(Renaissance)以來,改變了傳統使用拉丁文,而改用意大利、法國、德國等本國文寫文學作品的啟示。胡適融合了中西文學發展的反思,而提出了《文學改良芻議》,儘管其中有西方意象派詩歌運動中的六戒條的影子,但是,不能掩蓋胡適《文學改良芻議》對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重要貢獻。
《文學改良芻議》是針對封建文化的弊病,提出針砭。八事主張提出了文學改良的要求和新文學的一些標準。
新文學主張今天的人說今天的話,就是不僅是人的思想,也包含了人的情感,也就是須言之有物。情感是文學的靈魂,沒有了靈魂,文章就會讀來枯燥無味。在寫人的思想時,沒有情感,就會只有骨架而無血肉。這樣,就會成為在做無病呻吟。用自己的情感,講自己想說的話,而非為賦新詞強說愁,如此才不會無病呻吟。也不會整天用典、用陳腔濫調、只講對仗,讓文章顯得辭藻雖然華麗,實則內容虛無有餘。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多半認為胡適的八事主張區分為「形式改革」和「內容改革」兩個方面。今天觀察,其實這八事,多半為一體之兩面,要言之有物不做無病呻吟,則必須做形式改革,不模仿古人、不陳腔濫調、不用典、不對仗,用俗字俗語,則容易容易讓今天的人聽懂今天的話;能夠做好形式改革,自然就可以言之有物,不會無病呻吟。然而,胡適還是不能完全擺脫傳統文學的束縛,還是要求須講求文法

今天回顧。胡適《文學改良芻議》標準有些模糊。就內容改革而言,則不如周作人的人的文學說的清楚。周作人說所謂「人」的文學,就是以「人道主義為本,對人生諸問題,加以記錄的研究的」文學。這個定義比胡適清楚許多。在形式改革方面,以比較講究文法的新詩文學來說,在用詞、用韻、音尺等方面的要求,無論是後來的徐志摩、何其芳、戴望舒等人的詩學理論與實際作品,都要比胡適高明許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