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5日 星期六

黃春明

黃春明(1935—),台灣宜蘭人。1962 年投稿《聯合報》副刊而為編輯林海音賞識,連續發表了他的《城仔落車 》、《小北門》、《把瓶子升上去》等短篇小說,從此開展寫作生涯。1966年加入《文學季刊》雜誌,曾受時代風氣影響,以現代主義筆法撰寫小說《跟着腳走》、《沒有頭的胡蜂》等。黃春明在《文學季刊》同寅尉天驄、陳映真、姚一葦的鼓勵下,以《青番公 故事》開啟鄉土寫實的創作風格,佳作連連。於1969年結集出版《兒子的大玩偶》,惜未引起太大的注意。1971年因台灣在國際地位的危機引發民族意識高漲,黃春明發表《甘庚伯的黃昏》控訴日本的殖民傷痕,開啟了創作生涯中一段反帝、反經濟殖民的家國寓言小說,並在70年代成為鄉土作家中作品最暢銷的作家。
黃春明的作品曾獲得《台灣文藝》台灣文學獎、吳三連文藝獎,1998年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學獎。創作文類涵蓋小說、散文、編劇、漫畫、童話等多樣文類,重要著作有小說集《兒子的大玩偶》、《鑼》、《莎喲娜啦•再見》、《小寡婦》、《我愛瑪莉》、《放生》,散文集《等待一朵花的名字》,兒童文學《愛吃糖的皇帝》、《短鼻象》、《毛毛有話》,以及兒童劇作《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小麻雀與稻草人》等。
黃春明早期的小說《兒子的大玩偶》是廣為傳誦的一篇,1968年發表於《文學季刊》。故事描寫一個小鎮上突然出現一個小丑模樣的「廣告人」。那原來是失業的坤樹,為了不讓妻子阿珠去打胎,向戲院毛遂自薦把自己「小丑化」,模仿國外電影上的「sandwich  man」,背上戲院的廣告牌,當起遊走街頭的「廣告人」。坤樹雖慶幸因此生下了小兒阿龍,卻苦惱於引起鄉人的奚落和注目,希望早日擺脫這樣的扮相。直到戲院要他改換成踩三輪車賣廣告,坤樹卸了妝,小兒阿龍反而不認得他。坤樹為了讓阿龍認出自己,竟然又在自己的臉上塗抹起來。黃春明刻畫坤樹為了顧全人倫不惜丑化自己,賦予向來難以描繪的「父愛」鮮明的形象。1983年, 導演侯孝賢、曾壯祥、萬仁分別把黃春明的小說《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一頂帽子》、《蘋果的滋味》三篇,合拍成三段式電影,由吳念真編劇,以《兒子的大玩偶》為題,搬上銀幕,由中影公司發行,卻因政治干預而在《聯合報》和《中國時報》引起大幅討論。這樣一來,反為台灣新電影打響了頭陣,形成一股小說改編成電影的浪潮,黃春明小說《看海的日子》、《莎喲娜啦•再見》、《我愛瑪莉》、《兩個油漆匠》也因此陸續搬上銀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