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31日 星期一

《上海屋簷下》之寫作背景及藝術特色

《上海屋簷下》的寫作背景:夏衍在《上海屋簷下》的〈後記〉裏說:「這是我寫的第四個劇本,但也可以說是我寫的第一個劇本。因為,在這個劇本中,我開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的摸索。」他又說:「在劇本中我寫的天氣陰晴不定,就是反映當時的政治氣候,……反映這些小人物的苦悶、悲傷、和希望。」 夏衍寫這個劇本,希望反映上海當時那種政治氣氛下小市民生活的實況和出路。

《上海屋簷下》的藝術特色可有下列數端:
  1. 劇本結構:《上海屋簷下》的基本結構依時序發展,第一幕是早晨,第二幕是中午,第三幕是晚上。其次,故事結構又可從線索分析,這裏有五個家庭,五個家庭就是五條發展線索,這是另一種結構。再從層面來看,表面上各個家庭都困在苦澀裏,這是第一個層次。在第二個層次上卻是光明的,結尾以一群活潑可愛的小孩唱出希望的歌,那才是寄意所在,這個層次是扭轉悲劇走勢的力量所在。於此可見此劇結構之精密。
  2. 人物心理描寫:這個劇本的張力和矛盾以人物內心的衝擊和發展來顯示。林志成、楊彩玉、匡復這三個核心人物的內心擠滿矛盾,這些心理鬥爭和人性矛盾的揭露是此劇的仔細處。
  3. 氣氛營造:《 上海屋簷下》是一部以「梅雨天氣」為全劇意象的作品。劇中的梅雨天氣具多元的象徵意義,它可以是政治低氣壓的象徵,也可以是人物心理苦澀的象徵。就語言的特色來說,全劇的對話較短,超過二百字的說話很少,三言兩語的對話最多,這也是語言跟黃梅雨意象的具體配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