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7日 星期一

戴望舒早期(三十年代)詩歌的特色

戴望舒「現代派」的代表詩,早期作品《我底記憶 〈雨巷〉即在其中《望舒草》。他的成名〈雨巷〉於1925 年寫《小說月報,得葉聖陶獎掖而披。此的音節、設景、色彩均佳,韻律極為柔美。

稍後,戴望舒突破了「格律詩」的嚴規厲律,他要改變詩的節奏, 開始強調感覺的交錯和詩意的經營, 以主觀感情韻律為詩歌韻律。如〈村姑〉一詩,以敍事形式寫淡淡的美事,不倚樂音,超越格律,全詩六節都有很強的畫意。這些畫意串織起來,就是一齣抒情敍事詩的折子。那村姑的戀愛寫得隱約,那就是詩人經營詩意的效果。

戴望舒 《村姑》

村裡的姑娘靜靜地走著,
提著她的蝕著青苔的水桶;
濺出來的冷水滴在她的跣足上,
而她的心是在泉邊的柳樹下。
這姑娘會靜靜地走到她的舊屋去,
那在一棵百年的東青樹蔭下的舊屋,
而當她想到在泉邊吻她的少年,
她會微笑著,抿起了她的嘴唇。
她將走到那古舊的木屋邊,
她將在那裡驚散了一群在啄食的瓦雀,
她將靜靜地走到廚房裡,
又靜靜地把水桶放在幹芻邊。
她將幫助她的母親造飯,
而從田間回來的父親將坐在門檻上抽煙,
她將給豬圈裡的豬餵食,
有將可愛的雞趕進它們的窠裡去。
在暮色中吃晚飯的時候,
她父親會談著今年的收成,
她或許會說到她的女兒的婚嫁,
而她便將羞怯地低下頭去。
她的母親或許會說她的懶惰,
(她打水的遲疑便是一個好例子,)
但是她會不聽到這些話,
因為她在想著那有點魯莽的少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