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6日 星期日

夏衍的《上海屋簷下》在意象、人物心理描寫和結構上的特色

(註1
一、意象表現
這是一個發生在鬱悶得使人不舒服的黃梅時節的故事。從開幕到終場,細雨始終不曾停過。雨大的時候丁冬的可以聽到簷漏的聲音,但是說不定一分鐘之後,又會透出不爽朗的太陽。空氣很重,這種低氣壓也就影響了這些住戶們的心境。從他們的舉動談話裡面,都可以知道他們一樣地都很憂鬱,焦躁,性急。正是在如此“梅雨”中,夏衍描寫了“上海屋簷下”一群小人物的苦悶、悲傷和希望。劇本通過一座弄堂房子裡五戶人家的一天經歷,十分真實地表現了抗戰爆發前夕上海小市民的痛苦生活。在這黃梅天一樣晴雨不定、鬱悶陰晦的政治氣候中,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
《上海屋簷下》是夏衍傑出的現實主義力作,也是他自覺實踐現實主義手法取得的重要收穫。劇本描寫的是生活在大上海城市底層的一群小市民和貧苦知識份子平凡的、令人詛咒的生活,通過五個家庭的不同遭遇以及相同的不幸命運,揭示社會內在的矛盾,展示了抗戰前夕的鬱悶時代氣氛。通過人物的不幸命運,劇作對當時的黑暗社會和國民黨反動統治提出了深沉強烈的控訴。
二、     人物心理描寫:
1.    《上海屋簷下》整齣戲都是描寫社會中的小人物,在上海弄堂里的苦悶、悲傷,但是最後又以光明面結束,是一齣悲喜劇。劇中的主要人物心理,包含:
2.    林志成是《上海屋簷下》中一群小人物裡刻畫得較為豐滿的一個。他善良、軟弱,被捕匡複托其照顧妻女,因失去資訊又和其妻產生感情而同居,匡複回而感無臉見人,背著沉重負罪感,想離開又難以割捨。在工廠不滿老闆,又不敢反抗,生活得壓抑、痛苦。後在匡複精神感召下,終於覺醒,不惜丟掉飯碗,擺脫了被人看作狗的屈辱生活。
3.    匡複是劇中有理想、有毅力的勇敢堅強的革命者形象。“四.一二”被捕入獄,獲釋回家卻發現妻子和朋友林志成同居,處於尷尬境地。心中的失望、痛苦自不待言。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毅然克服了個人生活的創傷,走出家門,重新投入轟轟烈烈的革命洪流。
4.    楊彩玉過去是同情革命的少女,為同匡複結合而脫離家庭,可匡複被捕後,孤苦、貧窮的磨難逼得她退卻了,她在誤以為匡複已經遭難的情況下與林志成結合,變成一個小心翼翼隨順夫權的家庭主婦、生活的奴隸,儘管她的感情還在前夫與後夫之間痛苦地掙扎著。
5.    淪落風塵的棄婦施小寶,被流氓逼迫去賣淫,她想掙扎,然而四顧無援,終於跳不出邪惡勢力的魔掌。
6.    老報販“李陵碑”孑然一身,他的獨生子在“一·二八”戰事中參軍犧牲,使他孤苦無依,精神錯亂,成天哼著“盼嬌兒,不由人,珠淚雙流????”酗酒解愁。
7.    失業的洋行職員黃家楣,正陷於貧病交困中,偏巧這時辛辛苦苦培植他到大學畢業的老父親從鄉下來了。老父親滿以為這個自幼就被看作為“天才”的兒子,早在上海有了“出息”,實際上“天才在亭子間裡面”。兒子兒媳企圖用借債、典當把窘狀隱瞞過去,強顏歡笑,誰知老父親耳聾心不聾,私下發覺了實情,立刻托故回鄉,臨走還把自己最後一點血汗錢,偷偷留給了小孫子。
8.    小學教師趙振宇安貧樂命,與世無爭,可他的妻子卻愁窮哭苦,嘮嘮叨叨,為討菜販的一點小便宜竟至連蒙帶唬,關門抵拒。“回身摸袋,故意遲疑,好容易將兩個銅板交給賣菜的,當賣菜的挑起篰正要走的時候,她就很快地從他的篰裡面拿了一支茭白。
三、     戲劇結構:
《上海屋簷下》採用西洋古典戲劇的「三一律」三幕劇都發生在同一時間同一場所一致的動作。故事都發生在一個上海弄堂里陰暗的屋簷下,外面梅雨時大時小,房屋里陸續出現的社會中的小人物都有不幸的命運,性格鬱悶,一直到戲劇末尾才出現光明,表現了希望。儘管身為小人物,命運坎坷,但是充滿了人情味。 

1百度知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