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5日 星期二

香港小說的特色

1939年已有大批內地作家避戰南來,主導着香港文學,尤其是小說的發展。1949之後,左翼作家重返內地,新一批右翼作家卻因政權轉移南來,使得香港成為左右兩派政治力量較量的地方,小說也成為國共兩派短兵相接和長時期對峙的陣地。4050年代是中國作家主導着小說創作,成就較大的有張愛玲、徐訏等人。他們的作品以大陸生活為題材,如抗戰、土改等,其審美視野仍指向中國,政治立場鮮明。這一時期具有香港特色的小說並未真正形成,本土作品可說是鳳毛麟角。
整個50年代,左右兩派在文學上的對壘雖然沒有停止,但隨着時間轉移,更多的小說創作把題材轉移到香港本土之上。就是內地南來作家的作品仍有不錯成就,但已不如50年代初構成香港小說創作的主體。此後,從文學的整體來看,小說創作已逐步走向本土化。
6070年代,香港小說的整體水平提高了。6070年代報刊園地、文社活動積極發展,對推動小說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這一時期的小說作家可分為三類:(1)於內地出生、於香港成長的作家。他們的創作結合了自己的生活經驗、左傾思想和傳統中國文學的影響;(2)南來作家,他們都在內地成長,經歷文化大革命,對人生有較多的反思。來到香港以後,從生活中尋找題材和靈感,並與自己的教育背景和秉承的文學路數相結合;(3)本土作家,土生土長,在香港接受教育,與西方世界有更緊密的聯繫,從而吸收現代主義的營養。引入新的文學觀念和技巧,提高小說創作的水平。
70年代下半期,小說創作中本土意識增強。本土作家逐漸成熟,他們的作品表現了他們對香港城市律動、城市今昔等的體驗,題材多樣化。
80年代小說繼續發展,無論質量都有提高。以本土為題材的小說繼續出版,同時通俗小說,如財經小說也佔據了極大市場。這一時期由於九七回歸問題,小說探討政治的歸屬問題遂成為主導。與此同時,九七問題也引出一系列相關的創作,表達對故鄉、傳統、過去的懷舊情緒;也有對生存空間的猶疑不定。這一期,作家的目光也不是局限於香港本土之上,而是試圖超越香港的狹小範圍,把目光投向香港以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