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6日 星期日

楊青矗

楊青矗(1940—),台灣台南縣人,童年隨父親移居高雄,曾在高雄煉油廠工作,又做過毛衫加工,還擔任過西服裁縫師傅。他在60年代開始從事文學工作,以寫工人小說而享譽文壇。
楊青矗曾因美麗島事件坐牢四年,出獄後於1987年結合本土派文學創作者,組成「台灣筆會」。他又致力於台灣語文的推廣和教學,積極編篡了不少台灣語文的讀本和辭典,並編選了台灣古體詩《台詩三百首》,加以注音、注釋和賞析。
楊青矗前期創作以中篇小說為主,結集出版的有《在室男》、《這時與那時》。主要代表作「工廠人」系列小說三卷:《工廠人》、《工廠女兒圈》、《廠煙下》。1983 年出獄後著有長篇小說《心標》、《連雲夢》等。
以《工廠人》為例,着力描述了臨時工的悲慘境遇。工廠為最大限度的壓縮開支、降低成本,大量僱用廉價勞動力。他們辛苦勞累工作幾十年也難以轉為正式員工,既無福利也無退休保障。小說中的粗樹伯尋死以求得撫卹金讓92歲的老父生活有所依靠,雖然如願,但老父也因為過於悲痛而成瘋,就是小說中要控訴的一個現象。楊青矗在此沒有刻意經營故事中的人物,心理描寫極少,風格以樸實為主,因為他的寫作目的在於現實意義,對日後工運深具啟蒙作用,是以有「工人作家」之稱。
王拓和楊青矗的小說都具有明顯的意識形態,特別是從階級立場去表現台灣工人、農夫、漁民的不平。過去也有不少台灣小說處理社會底層的人物的題材,但很多作者把它處理為人與命運的對決;王拓和楊青矗卻是直接視之為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命運對決是宿命的、不可改變的,頂多只能做到心靈上爭取到自尊和莊嚴,然而人與人的關係則有待於人自己去改善、去要求。以此為宗旨的寫實文學就要讓小人物有講話的能力,讓他們鳴不平,謀求改善環境。
然而,因為王拓等對政治態度抱持絕對正確的信心,有時會削弱他們對自己作品的藝術要求或者承擔。例如大力支持鄉土寫實文學的葉石濤,也發覺王拓由於「急於在小說裏面展開他的思想,所以往往無暇顧及小說的整篇情調,形式內容有時流於類型化。」(1991,頁 156—157)葉石濤又指出,楊青矗的小說「有時也免不了露出自然主義描寫過度的缺陷:而過份重視細節的結果,往往犧牲小說特有的藝術香氣。」(1991,頁157)又有評論家稱之為「使命文學」(何欣,1979,頁147—175)。這個現象也和台灣的政治社會生態有緊密的關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