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1957—),山東濟南人,出生於台北,1982年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大學時開始創作小說,1976年以短篇小說懸盪,獲「幼獅文藝全國小說大競寫」
優勝獎,開始受到文壇矚目。爾後,張大春展開了個人豐盛的寫作生涯,相繼發表大量小說作品,並執筆時評專欄及文學評 論等,屢次獲得文學大獎。張大春的創作以小說為主,也涵蓋隨筆、時評、文學批評、散文等,作品頗豐。重要著作有小說集《雞翎圖》、《公寓導遊》、《四喜憂國》、《大說謊家》、《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我妹妹》、《撒謊的信徒》、《野孩子》、《本事》、《尋人啟事》、《城邦暴力團》等,評論集《張大春的文學意見》、《文學不安—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小說稗類》等。
素有文壇頑童之稱的張大春,其小說極具個人色彩,以豐富的想像力,跳脫日常語言的陷阱,
從而產生對各種意識形態的解構作用。他的小說常常充滿着虛構與現實交織的流動變化,顛覆現實與虛構、真實與虛假的既定分野,極具魔幻寫實主義的光澤。張大春經常自我突破,創新書寫方法,不斷變化小說語言、形式、類型和題材,作品的類型包括新聞小說、都市小說、歷史小說、筆記小說、武俠小說等,技法時帶魔幻,後設色彩濃厚,是台灣當代非常出色的小說家。
我們選讀的張大春作品是一篇向歷史和記憶挑戰的短篇小說《將軍碑》。小說曾獲1986年「時報文學獎」小說首獎,原載1986年10月《中國時報》的《人間副刊》,後來收入1988年台北遠流出版公司的《四喜憂國》。全篇小說的情節發展,以主角武鎮東將軍回憶個人生平為主線,描述這位外省籍的一代偉人遍歷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年老退休後不久變成啞巴一樣,不發一言。但是,小說又寫將軍有穿越時空的能力,可以神遊過去、未來的歷史現場,與兒子維揚與為他撰寫回憶錄的傳記作家石琦爭辯,或者解說、甚至塗改歷史記憶。小說的敘事時間呈現並不依循線性的時間發展,往返穿梭不同時空,刻意凸顯記憶的錯雜零碎;對照小說中兩個男人(一父一子)、兩種年齡(一老一中年)、三種時間(過去、現在、未來),並把其間的價值理念加以拼湊、拆解,最後終於摧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