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8日 星期五

戴望舒詩作的特色及其與「現代派」的關係

戴望舒是象徵派著名詩人,在三十年代,他已是「現代派」的代表詩人,四十年代初因時代轉變,他的詩歌寫得沉實厚重,作品有《我底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及《災難的歲月》等。作品特色如下:
  1. 早期作品:成名作品〈雨巷〉文字清麗,音律和節奏悠揚舒展。稍後戴望舒刻意經營「詩意美」,〈村姑〉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抗戰以前,詩人的心境苦悶和憂鬱,〈單戀者〉就是當時內心世界的寫照。
  2. 後期詩作:詩作走向現實,先是家庭和婚姻都出現問題,詩作有所反映;其後他被日軍囚於監獄,寫了著名的〈我用殘損的手掌〉和〈獄中題壁〉。兩詩現實意識強烈,其中〈我用殘損的手掌〉運用想像,寄託豐厚的感情。詩歌初看起來很肅殺,其後則積極的意識洶湧而來,別具效果。
戴望舒與「現代派」關係密切。1932年,詩人即與施蟄存、杜衡共同創辦《現代》雜誌,《望舒草》和很多作品都在《現代》上發表。1935年,詩人從法國回來,主持《現代詩風》的編輯工作,稍後又與卞之琳、梁宗岱、馮至一起主編《新詩月刊》,象徵詩可謂如日中天。1940 年以後因時局之故,他才慢慢淡出「現代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