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0日 星期日

散文的特點

自我的表現
任何文學作品,不論哪種形式,都必須突顯作者的感情、個性,否則便會千人一面,永遠不能成為第一流的著作。事實上,資質不同,才氣有異,修養有高下之別,遭遇有順逆之分,每一個作家寫出來的作品,面貌也不會一樣。不過,就小說、戲劇等文體而言,一般來說其虛構成分較大,只會通過人物的刻劃、情節的佈置,曲折地表現作者的主觀感情。散文則經常訴諸作者的直接經驗,筆之所至,即心之所想。相比之下,作家主觀感情表達最為直接,個性流露也最為鮮明。因此,散文家在寫作時,常常採用第一人稱的方法敘事。

多元的題材
就題材而言,散文是最不受限制的一種文體。事實上,題材廣泛多樣,本是我國散文的歷史傳統。先秦散文以記事、議論為主,範圍相對狹小。漢魏六朝增添了抒情、寫景、記錄士林逸聞瑣傳的內容。唐宋以後,題材更是廣泛,國計民生、人生哲理、自然景物、個人際遇、歷史掌故等,無不包含在內。現代散文承繼古代散文的傳統,又吸收了外國隨筆的影響,題材更是廣闊自由。

開放的形式
相比小說、戲劇等相對規範的文體,散文的形式沒有嚴格的限制和固定的模式。魯迅在《怎麼寫》一文中便曾說︰散文的體裁,其實是大可以隨便的。所謂隨便,不是隨隨便便, 任意妄為,而是指形式靈活,不受明顯的規限。事實上,散文的內容既是無所不包,其形式亦必然宛轉而因物,順時而變通,沒有詩的格律要求,也不像小說般有固定的模式。散文家對於其他文類的形式,可以完全不理會,也可以參酌選用。學者甚至認為散文是水性的,完全看作者放它在怎樣的框架之下,有絕大的發揮餘地。就以朱自清《背影》為例,他以白描的手法敘寫、刻劃父親辛苦地攀爬月台為自己買橘子,有人物、情節、對話,雖是散文,卻已近於小說的筆調。文體的互相滲透,在現代中國散文中表現得極為突出。這種開放性的特點,在當代散文中表現得更為明顯、強烈。

流動的結構
文學作品必須有結構,否則便只是文字的堆積,人們看後可能會不明所以。簡言之,結構就是指作品中具體情節內涵的安排。只有通過適當的結構安排,讀者才容易掌握作者所想表達的主題。散文的結構具有很大的變通性,因此學者以流動的結構來概括散文的結構特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