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8日 星期二

現代文學的三大思潮之二:浪漫主義文學思潮


浪漫主義是現代文學的另一股重要思潮,它是抒情作品有力的催化劑,對詩歌和小說產生深遠影響。

何謂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善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它的創作動力是作者豐富的感情和深厚的個人藝術素養,浪漫主義的表達形式是以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像、誇張的手法塑造藝術形象。

從世界文學發展來看,浪漫主義要到十九世紀初才成為一種文學思潮,影響整個歐洲文壇,它是歐洲古典主義的反動,是古典主義的解放。古典主義是冷淡的、理智的、古雅而保守的;浪漫主義是熱烈的、情緒的、鮮活且超拔的。浪漫主義的取材不限於現實現象、人生問題,它要從虛無飄渺的想像中飽孕芬芳和興味;它先彌漫於歐洲文壇,再席捲東來,影響中國現代文學那草創的園地。歐洲十八、十九世紀的重要浪漫主義作家,如德國的歌德、席勒,法國的喬治 桑、英國的雪萊和拜 倫等,都影響和啟動中國現代文學的創作手法和理論思想,形成現實主義外一大文學思潮。

浪漫主義與現代文學
浪漫主義是由啟蒙主義者魯迅在1907年燃點的,在〈摩羅詩力 說〉(「摩羅」是梵語,即「與神為敵的惡魔」)中,魯迅借用「摩羅」形容那些具叛逆精神的詩人。魯迅介紹了浪漫主義的作家,如英國詩人雪萊、拜倫,俄國的普希金、萊蒙托夫,波蘭的密茨凱維支、斯洛伐奇,匈牙利的裴多菲等,並高度讚揚他們突出的個性和不與鄙俗為伍的高潔靈魂。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前夕,浪漫主義因魯迅的介紹而踏上現代文學欲曙而未曙的舞台上。

如莎士比亞、易卜生的戲劇;歌德、拜倫的詩歌;狄更斯、哈代的小說等都非常值得同學閱讀。

浪漫主義與早期的現代文學
由於浪漫主義具有反傳統、重解放的精神,因此它與五四新文化精神相融浹。在某個角度來說,浪漫主義貼近青年的精神訴求,因為它代表對個性解放、活力多姿和開放自由的追求,戀愛自主、自我獨立、反抗壓制這些歐洲浪漫主義的內容,正是五四時期青年的口號。從另一角度看,民初的政治氣氛、新舊交替的矛盾、西方種種主義的湧入,五四時期就是頗具浪漫色彩的時代。這就是浪漫主義的廣闊包容量和能成為現代文學重要思潮的原因。

浪漫主義與二、三十年代的現代文學
說到浪漫主義,我們不能不提在19217月成立於日本的「創造社」,它是五四時期浪漫主義思潮的文社代表。創造社主張「 為藝術而藝術 」,是當時最具浪漫主義色彩的旗幟。 稍後,1922年成立的「 湖畔詩社 」,1923年成立的「 彌灑社 」,1924年的「淺草社」等,都是二十年代初期浪漫主義思潮的文學社團。在當時既苦悶又動蕩的世局裏,他們把浪漫主義祭成五色斑斕的宣言彩報,奉浪漫主義為創作之神,鬥志昂揚地寫文寫詩。

甚麼是「為藝術而藝術」?郭沫若在《創造季刊》創刊號裏以詩歌展示創造者的偉大和藝術創造的偉業,他說:「我幻想着首出的人神,我幻想開闢天地的盤古。他是創造的精神,他是產生的痛苦。」( 見阿英,1972, 頁 99)郭氏首先肯定了文學藝術的高度價值,再將文學當為人生裏最珍貴、最細緻的藝術品來精雕細塑。創造社的作家把人生看成藝術,也把藝術融入人生,認為人生最可貴的就是「愛」和「美」。「愛」是藝術,「美」也是藝術。為藝術而藝術,就是包括人生的愛和美的藝術表現。

二十年代,浪漫主義作家如星如棋。成就最高的當數郁達夫。郁達夫的小說,由1920年的《銀灰色的死》到1935年的《出奔》,都將個人的情感經歷,以驚世駭俗的自敘傳方式向讀者敞露。郁達夫小說的浪漫固然在那點大膽的情慾上,也在於個人的感傷情調上。自我表述的方式把他的浪漫色彩添抹得更濃厚,真摯優美而帶着哀愁。

1921年至1925年間,創造社的作家還有張資平、鄭伯奇、葉靈鳳、倪貽德、周全平等,他們的作品多以愛情為主題。這些作品,有些寫得頹廢,有些寫得古典或清純。浪漫主義的種種筆觸,這批作家都有細膩的表現。

浪漫主義思潮與詩歌最具親和力。這時,郭沫若寫了現代文學裏詩壇第一本真正的新詩集《女神》。《女神》在 1921 8月出版,主要內容是反抗意識和創造精神的抒發,表達自我解放的豪情。《女神》之浪漫氣息在於呼喚光明,喊出五四時期青年大眾的冀盼和憧憬。《女神》內有不少詩歌,屏棄格律,隨口遂心,以言語張力為氣韻,寫出新詩的新面貌。代表作〈鳳凰涅盤〉創造了一個浪漫世界、理想國度,以鳳凰的犧牲,昇華生命的形象表現渾厚壯碩的浪漫精神。

徐志摩自然是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家。〈偶然〉、〈沙揚娜拉〉充滿溫柔的美感,而〈常州天寧寺聞禮懺聲〉、〈半夜深巷琵琶〉兩首,都有隱約的神秘美,蒼涼與嚴肅,人生的曲折與神靈的巨影,都在詩中盤旋;前者具大氣魄,後者作小輕吟。徐志摩的浪漫主義較郭沫若含蓄、典雅、有尺度,偏向古典主義;重視尊嚴、溫雅、細緻。而散文家如朱自清、周作人、俞平伯、鍾敬文等,既有寫實,也有浪漫的作品面世。

1925年,五卅慘案使浪漫主義思潮發生急遽的轉折。當時創造社的年輕作家如周全平、洪為法等,以社會主義取替純藝術論,以功利代替審美,以階級更換個性,把浪漫轉成理性,將柔情認作現實。到了三十年代,浪漫主義的風采稍歛,現代主義文學思潮逐漸取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