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闡述現代主義、現代文學與新詩創作的關係。
何謂現代主義?
現代主義是一個複雜的文學概念。日本的文學理論家就稱「現代主義」為「新浪漫主義」,是因為現代主義精神與浪漫主義有相似之處:現代主義的藝術特徵主要表現為排斥理性,強調直覺,蔑視客觀,推崇主觀。現代主義者認為,一切外在世界都是虛偽的,只有人的生命意志和非理性為基礎的生存本能,才是唯一的真實。輕視內容,崇尚形式,重視個體,反對客觀,這些觀點和理論都與浪漫主義相似。然而,現代主義比浪漫主義更「激進」,現代主義作家提出及實踐一系列反現實、反思想、反人物、反性格、反情節,甚至反語言的主張。他們崇尚象徵主義,追求突兀、新奇的藝術效果。現代主義還包括哲學和美學的基礎,如尼采哲學、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學和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它還包含不同的藝術流派,如象徵派、神秘派、未來派、意識流等。因此,現代主義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文學理論綜合體。
現代主義與現代文學
現代主義能在西方生發、拓展和產生巨大的影響力,是因為它能從另一角度反映社會現實,它所看的社會現實和所抒發的思想主題與一般作家不同,很能觸發讀者另類感思;並以抽象的構思、象徵的手法捕捉社會現象,色彩奇特,這種思考角度和表達手法影響了二十年代及以後的現代文學。
西方的現代主義在五四時期傳入中國。五四前期,現代主義裏的象徵派、
神秘派、 意象派、 意識流派首先傳入。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的〈現代歐洲文藝史譚〉就已介紹安特萊夫、梅特林克、霍普特曼等現代派作家。周作人的〈雜譯詩二十三首〉和陶履恭的〈法比二大文豪之片影〉等,也有譯介現代主義作家的作品。
現代主義在二十年代的發展
在眾多現代主義的流派裏,法國的象徵派在中國產生的影響最大。1920年茅盾在《小說月報》上發表〈我們現在不可以提倡
表象主義的文學麼〉一文,首先介紹象徵主義。1920年3月到1921年12月期間,在《少年中國》上就發表了吳若男、易家鉞、田漢、李璜、黃仲蘇等介紹象徵主義的翻譯作品和理論文章共二十多篇。1923年,郭沫若發表〈自然與藝術―對表現派的共感〉,這是一篇頗有影響力的文章,文中表示對德意志的新興藝術―象徵主義,寄予厚望,憧憬象徵主義可為中國文壇帶來新氣象。
現代主義傳入中國後,現實主義巨匠魯迅就採用象徵主義與現代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手法創作,他自稱小說《藥》的結尾就用了安特萊夫式的陰冷,《不周山》的創作靈感來自佛洛依德的性慾壓抑說,《狂人日記》用了意識流的手法;他的散文詩〈野草〉更大量運用象徵主義手法。郭沫若則採用象徵主義與浪漫主義相調和的藝術手法開展創作新路向,他的詩作〈鳳凰涅盤〉、〈女神之再生〉等都是用這種手法創作的。
由於現代主義思想比現實主義、浪漫主義都來得突兀和怪異,不論作家或讀者都要克服那種奇異的陌生感和艱澀味,如時空交錯、荒誕、變異、奇字、怪意等等的藝術手法,才能接納和了解。因此,現代主義要到1925年方能成為一股文學思潮。
現代主義與新詩創作
1925年,象徵派詩人李金髮出版第一本詩集《微雨》,隨後兩年又出版《食客與凶年》和《為幸福而歌》,於是現代主義思潮就在中國輕盈展翅。留學法國的李金髮,詩作風格奇特,有迷離恍惚、隱晦艱澀等特色,因難解讀、難詠誦,被稱為「詩怪」。稍後,戴望舒、王獨清、穆木天等也創作了成功的象徵詩作,使象徵主義詩歌成為新月詩派的另類接班者。再後,算是何其芳、卞之琳、馮至等詩人,都活用象徵手法,給詩歌抹上幽深奇譎的色彩。
還有,1932年《現代雜誌》刊行,標誌現代主義流派正式成立,不少現代主義作品及文學理論都在這個刊物上發表,新感覺主義的小說、象徵派詩作、戴望舒的重要詩論就發表在《現代雜誌》上。
現代主義文學思潮自1925年邁開大步,一直到了三、四十年代 還是步步向前的。在抗戰期間,有九位詩人―鄭敏、穆旦、
杜運燮、杭約赫、辛笛、陳敬容、袁可嘉、唐湜、唐忻,又稱為「九葉詩人」,他們既受戴望舒、卞之琳、馮至等前輩薰染,也直接地努力向艾略特、里爾克、奥登等西方詩人學習,他們是「一群自覺的現代主義者」,認為現代詩是經驗的傳達而非單純的熱情宣洩,詩歌應該是「知性和感性」的融合、官能感覺和抽象玄思的統一,袁可嘉還提出「新詩戲劇化」的詩學原則。這種嶄新的詩歌理論,到了今天仍可咀嚼參用。九葉詩人可說是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殿軍。
現代主義與小說創作
1925年,廢名(馮文炳)出版小說《竹林的故事》,這是廢名由現實主義走向現代主義的一個轉折。他的小說以意識流手法,運用意象把情節寫得絲絲入扣。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上海文壇興起一個現代主義的小說流派,即新感覺派。這派作家運用感官印象、心理分析、象徵手法、意識流等現代主義的藝術手法,反映社會現象和市民心態,取得奇異的藝術效果。這派小說,上承創造社二十年代末期的都市小說,下啟四十年代張愛玲表現上海和香港的愛情傳奇,在現代小說史上有其特殊意義。
現代主義與戲劇創作
1925年,未名社、莽原社、狂飆社的一些年輕作家,運用現代主義手法創作戲劇。其中向培良是現代主義戲劇創作的箇中能手。他在1925年出版《沉悶的戲劇》,內有《生的留戀與死的誘惑》、《冬天》和《暗嫩》三部具有表現主義色彩的劇作。向培良以大膽的寫法創作劇本,三部劇作帶給讀者、觀眾疲累、憤怒、迷惘等負面意識,透過種種負面意識發現豐富的生命,描畫生活醜陋的真實,以烘托更高層次的美。在現代主義思潮的狂飆裏,連寫實劇作家洪深的《趙閻王》也以表現主義和意識流手法,細膩地描繪劇中人物的心理變化和營造戲劇氣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