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戰國中後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兼取先秦諸子之長,但仍以儒家為主。特別是在文學理論批評方面,荀子直接繼承了孔子的思想,並且作了新的發展,使儒家文藝思想進一步系統化、理論化。他的文藝思想體現在《荀子》一書中。
「道—聖—文」三位一體說
聖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詩》、《書》、《禮》、《樂》之歸是矣。《詩》言是,其志也;《書》言是,其事也;《禮》言是,其行也;《樂》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故《風》之所以為不逐者,取是以節之也;《小雅》之所以為《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大雅》之所以為《大雅》者,取是而光之也;《頌》之所以為至者,取是而通之也。(《荀子.儒效》)
這段話中所說的「道」,廣義是指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本質和規律,狹義則是指人世間社會的治亂規律。其中的「是」,指代聖人的思想。荀子在這裡闡述了以下三層意思:(1)聖人是道的總管,即體現者、發現者、闡揚者;(2)聖人是通過各種經書來說明道的;(3)各種經書是分別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來體現道的,因此各有特點,如《詩經》是通過「言志」,即抒寫內心情志來闡發大道的。這樣,荀子就在中國文論史上最先提出了「道—聖—文」三位一體的理論,他為歷代儒家學者所接受,開了後世崇經、明道、載道等理論的先河。
「樂本人情」和「以道制欲」說
夫樂(yuè)者,樂(lè)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yuè)。(《荀子.樂論》)
夫樂(yuè)者,樂(lè)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感而不樂。(《荀子.樂論》)
荀子在這裡首先提出了他對「樂」(包括詩、樂、舞,即整個文藝)的本質的深刻認識,那就是從根本上講,文藝都是作者內心情感的必然表露和抒發。
《尚書.堯典》提出的「詩言志」的理論命題,我們認為「志」裡包含着情感,但它還沒有側重和突出強調情感因素,是荀子最先明確地揭示出這一文藝(包括文學)的特殊本質問題,即「樂本人情」,在文論史上是非常有意義的。
然而,荀子同時又主張文藝、文學中所抒之情要有所約束,不能放任泛濫,即上引第二段話中所謂的「以道制欲」。
這裡的「道」,具體指人與人之間共性的倫理道德規範,「欲」則是指作為個體的人的情感欲望。
一般來說,文藝和文學中的抒情應該有適當的限制,不能完全失去約束,走向濫情主義;但是中國古代儒家所說的倫理道德規範,總體上說是過於嚴格苛刻,對於文藝和文學的發展是弊大於利的。對荀子的「以道制欲」說也應作如是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