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關於他的文藝和審美的言論,主要見於經後人整理而成的《墨子》一書中。主要觀點有下列三點:
「三表」說
故言必有三表。何謂三表?子墨子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於何本之?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於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於何用之?廢(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非命上》)
這裡的「表」,即原則。所謂「三表」,就是衡量人們言論(包括文藝作品)的三個標準。「三表」集中到一點,就是看人們的言論對人民百姓是否有利。墨子這樣衡量的結果,是提出了著名的「非樂」觀點。
「非樂」說
「非」,就是否定。「樂」是廣義的音樂,即文藝作品。《墨子》中有〈非樂〉一篇長文,從各個角度來論證提倡文藝的害處,主要如:
1. 大搞文藝活動必須花費許多錢財,這些錢財當然都要從人民百姓身上搜刮,「將必厚措斂乎萬民」;
2. 大搞文藝活動必然佔用眾多人力,而且必然要用聰明精幹的青年男女勞動力,這就必然「廢丈夫耕稼樹藝之時」,「廢婦人紡績織絍之事」;
3. 大搞文藝活動當然是供人欣賞的,而上層人迷戀文藝,就將「廢君子之聽治」,下層人迷戀文藝,則會「廢賤人之從事」;
4. 大搞文藝活動並不能鞏固國防,如有敵人入侵,「即當為之撞巨鐘,擊鳴鼓,彈琴瑟,吹竽笙而揚干戚,將安可得而治歟?」
墨子這種「非樂」理論,令人一看就知道是過於偏激了。當然我們知道他也像道家的莊子一樣,這是針對儒家的繁文縟節而發的理論,但是他只講實用,而太不重視人的精神娛樂了。
那麼,墨子是否不懂文藝具有審美和娛樂作用,如荀子所批評的「蔽於用而不知文」呢?不是的,在〈非樂〉篇裡他開篇就明確地說:「子墨子之所以非樂者,非以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聲以為不樂也;非以刻鏤華文章以為不美也。」文藝之美他是承認的,但他不承認文藝有實際功用,他的主張是要「先質而後文」。
「先質後文」說
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先質而後文,此聖人之務。(劉向《說苑.反質》引墨子語)
這段話雖見於後人記載,但符合墨子的思想。從中可以看出,墨子明白人需要精神享受,但當務之急是首先解決溫飽等實際問題,而不是求美。這種觀點在當時有其積極進步的意義,但也有明顯的片面性,不如儒家文藝思想深刻和全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