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1日 星期日

大陸當代詩歌概要

詩歌,是大陸當代文學中的一個重要文體。大陸當代詩歌的發展軌跡和小說一樣,也經過泛政治化時期、去政治化時期和多元化時期三個階段。相比之下,大陸當代詩歌的變革比小說來得更為頻繁,它的每一次轉型,不僅對詩壇有所影響,還推動大陸當代文學的更新。
在泛政治化時期,詩歌創作同樣離不開政治的支配。因此,這一時期最為流行的詩歌都是政治詩,包括抒情和敘事兩類,主題均為時代頌歌,特別是敘事詩的語言,大多模仿民歌,風格以明朗、剛健為主。和小說一樣,在泛政治化時期,詩歌創作同樣存在一體化的趨勢。在泛政治化時期,有三次重要的詩歌運動,第一次是1958年的「新民歌運動」,是大陸當代文學迅速激進化的一種表現;第二次是1976年的「天安門詩歌運動」,它衝破了頌歌的界限,直接與極左文藝思潮對抗,恢復了大陸左翼詩歌批判現實的傳統;還有就是文革期間秘密開展的「地下詩歌運動」,正是它最先吸取現代主義的營養,實踐了政治之外的個人寫作,開啟文化大革命後大陸文壇的去政治化走向。
在去政治化時期,一體化的文學成規大大鬆動。此時期最為流行的是抒情詩。作者有兩個主要群體,一是歷次政治運動被打倒的恢復創作,這些「歸來的詩人」的抒情詩重燃大陸詩歌的現實主義火炬;一是青年詩人所寫的具有現代主義色彩的詩歌,語言以晦澀、含蓄著稱,充滿象徵和隱喻,因而又稱為「朦朧詩」。這種詩歌以直覺的和感性的審美方式更新了大陸詩 歌的語言,並掀起令人矚目的「朦朧詩運動」。
朦朧詩運動是80年代最重要的詩歌運動,與文革期間地下詩歌運動有密切聯繫。朦朧詩運動以文學雜誌《今天》創刊為起點;80年代初,詩壇關於朦朧詩的論爭達到高潮。這個運動為文革後的大陸詩壇培養了大批著名的青年詩人,標誌着現代主義對大陸文壇的直接影響,推動大陸文學的現代化進程。不過,朦朧詩運動的過渡色彩非常明顯。總的來說,它的主題仍然與民族命運和個人對國家的責任相關,在很多作品中,革命者的理想主義和知識分子的懷疑精神同時出現,這些混雜的特點,局限了朦朧詩的藝術成就。
大約在1984年,朦朧詩退潮,第三代詩人崛起。與此同時,大陸當代文學的發展也進入多元化時期。新詩創作的流派更是名目繁多,以北京、上海、南京、四川等地為中心,出現多個詩歌團體,有各自的詩歌理念、各自的同人刊物,形成不同的風格。同時,其中的一些人還涉足小說創作,比如南京的「他們」 詩社的成員, 就同時是新生代小說的代表。到多元化時期,很難用簡單幾句話來概括此時大陸詩壇的總體風格。然而,我們還是可以歸納出兩個明顯的現象:一是創作的個人化和詩人的獨立成為詩壇的共同理想,再而是詩人自覺地退出社會,逐漸走向邊緣化的路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