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9日 星期一

關羽「單刀赴會」 咱家「筆刀赴會」

關羽「單刀赴會」 咱家「筆刀赴會」
  長期以來,「關雲長單刀赴會」已是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它在宋元時期便廣為流傳,依「羅老大(貫中)」的說法:劉備取得益州後,東吳要索回荊州,雙方為此激烈爭奪起來,時魯肅和關羽各帶重兵,在陸口(今湖北嘉魚西南)一帶對峙,有大戰一觸即發之勢,然「魯肅」依勢思得一計,在陸口寨外臨江亭上邀關羽赴會,暗中伏下刀斧手,伺機殺之,時冉見關羽只帶親兵十餘人,由周倉扛著大刀,單刀赴會,然幸關羽事前有所準備,約見後才得以脫險,轉危為安。
  這「羅老大(貫中)」好生了得,一枝禿筆把「關雲長單刀赴會」寫得活靈活現,再添關羽雄壯無懼之采風,咱感關羽氣勢豪邁亦賦詩共襄盛舉:
關羽赴會好江風,一葉扁舟立船頭;
龍潭虎穴何足懼,橫刀青龍有何憂。
九尺身軀催輕舟,手持偃月豎船頭;
義不負心泰山重,忠不顧死怎言休。
  這漢壽亭侯「關羽」因「羅貫中」妙筆生花,使之「關羽單刀赴會」而更加名垂青史,「羅貫中」著力突出「關羽」單刀孤膽、無懼勇敢的凜然正氣,而魯肅在他的反襯之下,卻成為一位尷尬被動、窩囊無為的人物,其實,這是與史實是不符的。
  魯肅,字子敬,漢族,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人,他是東漢末年東吳的著名軍事統帥,也是繼周瑜之後吳國最重要的著名大臣之一,他曾向孫權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獲孫權賞識,周瑜死後代替周瑜領兵,守陸口,此後魯肅為索取荊州而邀荊州守將關羽相見,彰顯自個兒其英雄氣概與豪邁風度。
  歷史上確有「單刀赴會」一事,只不過「單刀赴會」的孤膽英雄不是關羽,而是魯肅,建安二十年,孫、劉因荊州之爭,在邊界地區屢起摩擦,先是孫權派呂蒙率軍攻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後是劉備親臨督戰,派關羽正面迎擊,雙方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魯肅為維持孫、劉兩家聯盟,免於讓曹操漁人得利,便主動聯繫關羽在劉家軍營裡進行談判,談判前,魯肅的部將擔心對方會設下「鴻門宴」,不同意他冒險去見關羽,然魯肅著想大局,毅然決然地帶著幾個部將,佩掛單刀而赴會。
  在談判桌上,魯肅不顧危險,厲聲呵之,辭色甚切,據理力爭,駁得關羽面紅耳赤,尤其是魯肅的一番慷慨陳詞,更是令關羽啞口無言,詞窮理屈,咱讀後甚感精彩乃節錄分享:
  「當初劉備在長阪坡時,兵馬不足,計窮慮竭,吳主同情劉備沒有棲身之地,才割愛借荊州以濟其患,使有所庇蔭,但劉備矯飾私情,已取得益州,還想兼併荊州,這種行為連凡夫俗子都不恥去做,何況還是有頭有臉的領袖人物呢!我知道有這樣的話:貪而棄義,必為禍,將軍你我都是重任在身的人,如果不能明白此理,做不到以義輔主,反而一味袒護其短,哪裡會有什麼幫助呢?」。
  最後,孫、劉兩家達成協議:平分荊州,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至此,魯肅不但贏得了這場談判的勝利,還維護了孫劉聯盟的團結局面,其功可謂大也。
  咱無意挑戰關羽「單刀赴會」、「無懼」、「忠義」之形象,「三國演義」算是野史、小說,增加趣味性、可看性當然無可厚非,然史實就是史實,不能篡改,總不能讓「魯肅」委屈一輩子吧!閒觀野史可添增生活趣味,然端正歷史,以史為鑒,更可讓後人正視真相,減少生活錯誤發生,這是咱「立馬筆刀、愚思赴會」,您以為呢?

1 則留言:

  1. 這陸連長搖身一變,成了歷史包公,不容許三國演義小說僭越正史。吾看了就忍俊不禁。

    這個「筆刀赴會」,硬是穿越時空,從民國殺入三國時代,如關公持書,是西晉陳壽著的「三國志」, 指著著作「三國演義」的羅貫中大罵,不許篡改歷史!

    殊不知,中國人看「三國演義」,無論是唐朝的民間故事、元宋的話本、明清的小說,大家愛看的「三國演義」,就是這個版本啊!

    冷不防,從民國殺進了一位陸連長,當起了歷史包公,要來判案。咱們「三國演義」多了一齣戲?!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