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9日 星期二

台灣散文發展概況

一、50年代
因應政治形勢,不少散文作家發出了激昂高亢的聲音,但也有作家因政治顧慮而壓抑自己,態度低調。這時期的散文大致可分三大類:(一)女作家群的作品:作者如蘇雪林、謝冰瑩、鍾梅音、艾雯、張秀亞、徐鍾佩、琦君等;(二)陽剛型男作家的作品:作者如劉心皇、葛賢寧、齊如山、孫陵、柏楊等;(三)小品文:作者如梁實秋、錢歌川、陳紀瀅、徐亮、宣建人、王書川等。

二、60年代
現代主義勃興, 對散文的藝術技巧產生影響多於思想上的作用。當時的散文大概有以下幾類:(一)老作家群的作品:作者如梁實秋、錢歌川、李金髮、葉榮鍾;(二)學者散文:作者如趙友培、洪炎秋、繆天華、陳之藩、水晶等;(三)詩人散文:作者如紀弦、余光中、楊牧、管管、張健等;(四)遊記文學:作者如李霖燦、趙君豪、朱約農等;(五)女作家群的作品: 除了前輩如蘇雪林、謝冰瑩、鍾梅音、張秀亞以外,還有林海音、張愛玲、葉曼、羅蘭、胡品清、劉靜娟、張菱舲、張曉風等;(六)其他類:作者如季薇、歸人、蕭白、子敏、周棄子、王尚義、白辛等。

三、70年代
散文不受「鄉土文學」 論戰影響,而自成生態,大概可分成這幾類:(一)老作家的作品:作家如梁實秋、夏元瑜、陳火泉等;(二) 副刊散文:作家如思果、蕭白、子敏、言曦等;(三)學者散文:作家如吳魯芹、傅孝先、葉慶炳、漢寶德等;(四)詩人散文:作家除余光中、楊牧、張健、管管外,還有洛夫、張默、葉維廉、羊令野、張拓蕪等;(五)女作家群的作品:作家如胡品清、張曉風、林文月、方瑜、謝霜天、喻麗清、洪素麗、陳幸蕙、杜萱等;(六)其他類:作家如吳宏一、 陳冠學、吳晟、白辛、碧竹、王孝廉、吳敏顯、林文義、林清玄等。

1970—2000年的30年間,最值得注意的散文現象是「懷舊主題」之歷久不衰:懷鄉、懷人、懷事、懷物一直是台灣當代散文的主流,並舉出王鼎鈞、白先勇、簡媜為例子。

80年代以來的三種主題:(一)都市散文:代表作家是林燿德;(二)佛法散文:代表作家是林清玄;(三)生態散文:代表作家是劉克襄、王家祥、喻麗清、凌拂、廖鴻基、吳明益等。

90年代末期出現的散文現象:(一)旅行文學:代表作家是陳幸蕙、羅智成、張讓等;(二)飲食文學:代表作家是林文月。

然而,這些說法並沒有依從嚴謹的系統分析,當中頗見雜沓混亂,因而以上的整理也難以周密無漏,只能就其輪廓作一個大致規劃。另外,按作品主題分類的方法也不能周延,因為一位作家可以寫多種主題的散文,分類時會有顧此失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