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7日 星期六

漢語書寫系統的特點

文字是語言的書面形式,也是人類用來記錄語言的一種符號。人們除了利用聲音之外,也會憑藉這種符號來傳遞信息、交流思想、互訴感情。自古以來,我們一直以漢字作為記錄漢語的符號,漢字因此成為漢語的一種書寫符號系統。
你可能覺得漢字難認、難寫,不及英文方便。但是,漢字是漢語的書寫系統,至少已使用了四千五百年,至今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沒有遭受淘汰。即使在現今科學昌明的時代,也絲毫沒有顯得過時。究竟什麼原因可以使漢字長盛不衰呢?除了文化、歷史等多方面的外在因素之外,相信漢字本身必有其內在的理由和根據,能夠歷久不衰。至少,歷代漢字的書體無論怎樣變化,都成為書法愛好者的寵兒,漢字的藝術美,是其他任何文字無可比擬的。現在且讓我們先看看漢字的特點在哪裏。
漢字是表意性質的文字
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古漢字的字形與漢語的語音一般都沒有直接的聯繫,而跟詞或語素在意義上的關係比較直接。
舉例 說,「火」()的原本字形就像火焰向上的樣子;「北」() 的本來字形就像兩個人互相背對背的樣子,因為它本來就是個「背」字。
到了現代,漢字字形經過不斷的演變,以字形表意的直觀程度已大大減弱。但是,佔漢字絕大多數的形聲字,其形旁仍然可以顯示字義的類屬。因此,迄今為止,漢字依然屬於表意性質的文字。
當然,這裏所說的「表意」,只是相對於「表音」而言。一個完全不懂漢字的人,即使你給他閱讀一篇最簡單容易而又用漢字寫成的文章,他也不可能在文字的表面情狀找出文章的意思來。所以,我們說漢字屬於表意文字,固然是相對於表音而言,也是針對那些對漢字有一定認識的人來說的。
由於漢字並非表音文字,跟語音的關係並不十分直接,對於一個懂漢字的人來說,即使不能「望文生音」,也能「望文知義」。
以漢字寫成的書面材料,在方言不同的地區,人們可以使用本身的方言把語音讀出來,即使你聽不懂他們讀的「音」,卻看得懂他們寫的「字」,這樣大家便可以互相了解。
因此,漢字 是超越方言的。另一方面,我們可以使用現代的語音閱讀古代 的典籍,吸收前人的經驗和知識,這跟拼音文字的情況並不一樣。
拼音文字記錄人們口述的語言,這樣誠然較為方便,但以英語這種拼音語言為例,五百年前的英語是古奧的英語,那個年代以英語寫成的書籍,現代人如非專家不一定看得懂。但在中國,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人要讀懂五百年前以漢字寫成的書籍,如《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等,並沒有多大困難;甚至千多二千年前的《書經》和《易經》等典籍,他們也可以看得懂。這是因為漢字的字形與讀音的聯繫不像拼音文字那麼密切,即使時代改變了,古今字音也存在著不少差異,但字形相對穩定,字義的變化也不會太大,我們因而可以讀得懂五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的古書。所以說,漢字是超越時代的。
漢字一方面超越方言,另一方面也超越時代。對於歷史悠久、 幅員廣闊、方言眾多的中華民族來說,漢字這個特點能帶來很大好處。儘管我們沒有統一的「言同語」,但在書寫系統上卻有統一的「書同文」,這對民族融和以及文化承傳起著重大的作用。

漢字記錄的語音單位是音節
跟拼音文字不同,漢字的字形並不是跟漢語的音素互相對應,而是跟音節相對應的。 一個漢字就代表著漢語的一個音節,只有極少數例外。舉例說兒化韻中的「兒」字, 並不代表一個完整的音節, 如「花兒 」(huār) 是兩個字形一個音節,「小魚兒 」(xiăoyúr)則是三個字形兩個音節,這些都是一個漢字並非代表一個音節的例子。
另外,原本「 瓩」(qiānwă)、「浬」(hăilĭ)、「呎」(yīngchĭ)等外來計量單位的用字,是一個字形兩個音節的,自1977年後,有關當局明令統一使用「千瓦」、「海里」、「英尺」等寫法,這個改動就是為了 依從一個漢字只代表一個音節的原則。還有漢字「廿」,原本該讀「niàn」,但在實際應用時卻鮮會這樣讀,反而習慣讀作「二十」,由一個音節變成兩個音節, 這可說是極為罕見的例子。
我們知道漢語是單音節語言,它的最小語言單位就是音節。以一個獨立的書寫形式來表達單一的最小語言單位, 可以說是相當完整的配搭。
另一方面,每個音節結合了聲、韻、調三部分,形成一個整體,而這個獨立的整體由一個單一的書寫形式來標示,可說是最恰當不過,也是最為便捷的方法。所以,漢字這種書寫系統不代表音素而代表音節,正是基於要照顧漢語 特性的需要這個因素。
漢字是由部件組成的方塊形結構
漢字的第三個特點為「漢字是平面形文字」,但這個說法不太清楚,比較難於理解。這裡所指的「平面形」,是跟拼音文字中「線性文字」相對的。以「三橫一豎」為例,「若按線性排列,三橫一豎只能有『|』、『『| 』、『|』四種排列形式;若按平面形排列,三橫一豎相互配搭, 則至少可以有『 、| 』、式將更加豐富多彩。」
「平面形 」, 主要是就「平面形方塊」而言。那麼,我們倒不如說漢字是由不同部件組合而成的方塊形文字。
至於部件, 主要是指 由筆畫組成的結構單位。漢字的筆畫基本上只有「」(橫)、「|」(豎)、「」(撇)、「.」( 點 )、「 ﹁ 」( 折 )、「      」( 捺 )、「   」(挑)、「   」(鈎)等八種,但基本筆畫及其變體可以組合 成千百個形體各異的獨立文字(一般稱為「獨體字」)。我們把 這些形體不同的獨立文字組合,又可產生數以萬計的併合文字(一般稱為「合體字」)。
古今漢字總數約為五六萬,但形體卻極少重複,就是因為漢語是由筆畫組成部件,再由部件相互組合而成的。不過,無論組成的部件或筆畫多簡單還是多複雜,它們組成的「字」都是方塊形的。這樣,各具形態的漢字便很容易區別開來;而不管怎麼樣的形態,漢字的總體形狀卻又是方塊的。於是,漢字既容易區別開來,是整齊的。這不僅方便閱讀,也讓我們易於辨認、記憶和理解,至少也較易掌握字的 形態,不致產生誤解。
漢字記錄漢語並不分詞連寫
以拼音文字作為語言的書寫系統,絕大部分都是以詞為單位的。換言之,詞的內部成分連著寫,但詞與詞則分隔開來,即是用空隙來表明詞的界限。例如英語,詞形長短不一,但都是以詞作為單位,不同的詞明顯地分隔開來。譬如「Hong Kong Government of Special Administration Region」,詞形或長或短,但詞與詞之間的分隔卻非常清楚。
漢語則不同,字與字之間有空隙,但詞與詞之間卻沒有明顯的分隔,詞內的成分也不會連寫。正如上述那句英語的中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一樣, 每個單字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詞素不連寫,詞與詞之間也沒有分隔。
漢語的一個單字,可能就是一個詞(單音節詞),也可 能是詞素(雙音節或多音節詞)或詞素的組成部分(雙音節或多音節單純詞)。這種情況可能會影響我們在閱讀時對語意的理解,例如「全國性教育會議」這句話,既可理解為「全國性」 的「教育會議 」, 也可理解為「全國」的「性教育會議 」。
不過,由於現代漢語的語詞結構主要是雙音節合成詞,以兩個漢字合成一個詞單位的結構比較多,在一般情況下,應該不會使 產生誤解,導致閱讀時出現重重的困難。
另一方面,現代漢語以雙音節合成詞為主,所以愈來愈多單音節詞變成雙音節詞,多音節詞也壓縮成雙音節詞。正因如此, 個別漢字便成為構詞的詞素(語素),詞內成分不連寫,反而更方便這些成分跟其他作詞素用的漢字互相配合,構成新詞。 舉例說,「學」這個字如果前置可配成「學習」、「學校」、「學員」、「學生」等語詞,如果後置則可配成「小學」、「中學」、「大學」、「留學」等語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