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2日 星期六

古今詞義的轉變

語言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改變,古今詞義也有所轉變。這種轉變大致上循著三個規律來發展:一是詞義的擴大;二是詞義的縮小;三是詞義的轉移。
請試著在下列各詞旁邊寫下自己的解釋,然後寫下《辭海》或其他詞典的解釋。兩者的解釋有沒有分別?


自己的解釋
《辭海》的解釋
1.     
誹謗


2.     


3.     


4.     
爪牙


5.     


你有沒有發覺自己的解釋和詞典有些不同?你填寫的可能都是一些現代意義,但詞典羅列了古今詞義,數量肯定比你所列的要多。一般詞典會先列出字的本義,然後列出引申義或其他意義。當你把上述各詞的古今詞義作一比較,便會留意到詞義改變了。「誹謗」在古時是「指責」的意思,並無貶義,但現今卻指「造謠中傷」。「河」的現代意義是「河流」,但在古時卻專指「黃河」。「姑」在今天解作「父親的姊妹」,原來古時也可解作「丈夫的母親」。「爪牙」在古代沒有貶義,反而是個褒義詞,意即「衛隊勇士」,今天「爪牙」卻指「壞人的黨羽」。「湯」在古代指「熱水」,但今天已沒有這個意思,而指吃飯時喝的「湯」。由此可見,詞義會隨時代而變化。以下部分會介紹詞義變化的三個規律。
詞義的擴大
所謂詞義的擴大,就是把原本表示狹小範圍的詞義擴闊,也就是說,詞義所表達的,是從特殊變為普通,或者從局部推廣至整體。譬如「臉」字,在古代原是「目下頰上」的意思,並不是「面」的同義詞,但到了現代,尤其在口語中,卻代替了「面」 而變為「從額到下巴」, 表示整個「面」的意思。另一個例子是「腿」,原是「腿脛」的意思,即「小腿」,但到了現代,「腿」所指的卻是「腳上臀下」,是大腿小腿的總稱。此外,「江」本來專指「長江」,「河」本來專指「黃河」,但「江」、「河」二字今天已從專有名稱變為普通名詞了。諸如此類,都是詞義擴大的例子。
詞義的縮小
跟詞義擴大相反,詞義的縮小是指詞的適用對象,從整體變為局部,或從普通變為特殊,把原本表達廣闊範圍的詞義變為狹小。舉例說,古代「舅」和「姑」 兩個字各有兩個主要意義:「舅」是「母親的兄弟」,也是「丈夫的父親」;「姑」是「父親的姊妹」,也是「丈夫的母親」。但時至今天,「舅」、「姑」這兩個詞是指「母親的兄弟」和「父親的姊妹」,尤其在口語裏,「舅」是丈夫的父親」、「姑」是「丈夫的母親」這兩個意義都分別消失了。譬如「學者」一詞,在古代泛指一般的「學習者」或「求學的人」(見《論語.憲問》「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但在現代,這個詞變為專指「在學術上有一 定成就的人」,詞義是大幅度收窄了。凡此種種都是詞義縮小的例子。
詞義的轉移
詞義的轉移是指詞義在發展過程中,既沒有擴大,也沒有縮小,而詞的本來意義轉化成一個新的意義。譬如「兵」這個字,古代指的是「武器」,《孟子.梁惠王》「棄甲曳兵而走」中的「兵」,正是引用這個意義。但到了現代,「兵」已經轉為「兵士」的意思,解作「武器」的情況已極為罕見。還有一個例子是「發行」,古代本來是「啟程」的意思,現代則很少採用這層意義了,變為指書刊的批發、出售。還有「玄」這個字,本義指「黑而有赤色者」,其後轉而指「不辨是非」,亦即道家所說「玄妙」的意思。「玄」在現代多指「玄妙」,已經很少用以表示顏色了。這些都可說是詞義轉移的例子。
此外,詞義有一定的社會性。人們進行思想交流的時候,應該對詞語有共同的理解才可以溝通。因此,一旦詞義失掉了社會性,詞語本身就失去生命力,無法幫助人類達到彼此交流和溝通的目的。像「駣」(三歲的馬)、「豵」(一歲的豬)等上古漢語詞,今天已變成歷史語詞,沒有人再會使用。還有「深圳」的「圳 」, 本來是指「田間的小溝」,但現代除了用作地名之外,已不再用來表示田間的小溝那個意思,可見「圳」這個詞的原義已經蕩然無存。
總的來說,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新詞新語不斷湧現,舊有詞彙的意義也會有所改變,有所更新。同一個詞的古今意義可能迥然不同,這點必須注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