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階段是泛政治化時期(1949—1976年)。建立全新的無產階級文藝,鞏固中共在文化上的領導地位是這個階段文學批評的主要任務。
1949年第一次文代會後,毛澤東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提出了「工農兵文藝」觀,成為當時唯一正確的無產階級文藝方向。為貫徹工農兵文藝觀,實現文學規範的「一體化」,達到思想控制的目的,毛澤東本人和周揚等文藝工作領導人,借助手中掌握的政治、文化權力,嚴厲打擊持不同觀點的文學理論家如胡風等。
20世紀50—70 年代,大陸文壇逐漸走向文化專制,文學批評變成純粹的政治裁決,「大批判」成為主要的文學生活方式。隨着批判範圍不斷擴大,極左文藝思想大行其道。
直到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以江青、姚文元為代表的文化激進派控制了整個文壇,凡試圖與之抗衡的文藝理論家都逐一遭到肅清。當然,在文化激進派崛起的過程中,有些文藝家和作家也曾利用執政黨調整文藝政策的機會,抵制極左文藝思想的泛濫。比如說,1956年「雙百」,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提出後,文學創作和文學思想出現了短暫的繁榮,就是典型的例子。但是,這些努力卻無法抗拒政治權威的干擾,那些表達了不同意見的人都為自己的言論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激進的極左文藝思想是這個時期起着主導作用的文藝思潮。
第二階段是去政治化時期(1976—1985年)。「撥亂反正」是這個文學過渡時期的首要任務。1977—1981年間,文藝界組織多次座談會,批判極左文藝思想。1979年第四次文代會上,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周揚,主動反思自己的文藝思想,對「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進行討論,推動批判極左文藝思想。
第四次文代會後,執政黨明確提倡文藝民主,並公開批評和檢討毛澤東的《講話》,將「文藝為工農兵服務」改為「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針,文藝政策大為寬鬆。相應地,在80年代初,文學「現代化」成為文藝界謀求變革的共同心聲。大量西方文藝理論著作引介進來,文學批評和文學創作的方法日新月異、層出不窮。
毛澤東的《講話》雖然仍視為文學藝術的指導方針,但其獨尊地位實際上已經大大削弱。在文學現代化的旗幟下,現代主義成為這個階段最具吸引力的文藝思潮,在詩歌和小說界先後發生關於現代主義的文學論爭。
第三階段是多樣化時期(1985年至今)。在這個階段,大陸與外國文化交流渠道日益暢通,
新銳的西方文藝思潮迅速介紹進來。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解構主義、符號學、後殖民理論、新歷史主義、大眾文化研究等理論,紛紛登陸;現代主義獨領風騷的局面被打破。
到90年代,現代主義逐漸式微。主要原因是1989年六四事件發生後,不少知識分子心存戒懼或者心灰意冷,放下了「以天下為己任」的精英心態;再者,大陸的文化生態受到市場經濟的顯著影響,現代主義的精英取向也難以拓展讀者市場,其中心地位因而迅速喪失。
繼之而起的是後現代主義文藝思潮,鼓吹去中心、反權威、零散化、無深度的寫作。這一文學理論與先鋒小說的退潮和大眾文化的興起相伴隨,成為90年代的一門顯學,也成為多樣化時期最重要的文藝思潮代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