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9日 星期一

方言和民族共同語的關係

中國幅員廣闊,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語言,即使是廣東省地區,也有不同的語言,例如順德話、四邑話、客家話等。這些我們稱為「鄉下話」的語言有一個名稱,就是方言或次方言。由於方言太多,共同語的推廣變得尤為重要。
方言的定義
方言是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是歷史發展的產物。任何民族語言在它發展過程中總是要分化出自己的方言的。 一般地說,存在歷史比較長、分布面積比較廣、使用人口比較多的語言可能會有較多的方言。我們漢語就以方言眾多著稱。
方言,就是人們常說的「地方話」,它是通行於某一地區的交際工具。語言學家們對方言的理解正是着眼於它的地域性,把方言看作是「語言的地域性變體」的。我國自周代起就已經有了方言的概念,那時候對方言的理解就是所謂「殊方異語」,這「殊方」指的就是不同的地方。
從這樣的說明,我們可以了解到所謂「方言」,就是通行於某個地區的交際媒介,即「地方上所用的語言」。方言固然跟民族共同語不盡相同,但卻具有共同語的某些特徵,可以說是共同語的「地域性變體」。正如粵方言跟普通話一樣,無論語音、詞彙和語法都有不同的地方,但在某些語言結構和重要特徵上,彼此卻是一致的。所以,我們稱粵語是漢語其中一種方言,而不會說它是另一種獨立的語言。
民族共同語的涵義
我國是由五十多個民族組成的統一國家,各個民族都有自己通用的語言,這造成了民族與民族之間溝通上的困難。說藏族語的民族跟維吾爾族語的彼此不易溝通,說蒙古語的跟朝鮮族語的溝通上也存在著困難。於是,為了加強各民族間的團結,方便大家進行交際活動,我們迫切需要掌握一種民族共同使用的語言。毋庸置疑,在各個民族間應用最廣,最多人使用的就是漢語。所以,各民族都主動要求選擇漢語作為共同使用的交際工具,並稱漢語為中華各民族的「民族共同語」。
漢語方言的區分
漢語是中國的民族共同語,本身也有許多方言,只能說某一種方言的人往往不能與其他方言的使用者溝通。所以,我們同樣需要藉著民族共同語來進行交際。
以地區來劃分,漢語方言可以分為七區。
按照1955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通過的決議,民族共同語的定義是這樣的:「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在這個比較明確的定義之下,我國各民族、各地區之間就有了一個共同使用的語言和工具,互相溝通,進行交際活動,這是有利於民族和諧以及經濟發展的。
歷史的因素使我國產生民族共同語外,還存在着各種不同的方言。從學理上說,雖然方言只有七類,但人們實際使用的,還有不少「次方言」,例如粵方言便包括順德話、四邑話等。正如其他語言的方言一樣,漢語的方言也是從屬於民族共同語的低層次語言形式。這些方言雖然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但語音對應規律很整齊,基本詞彙和語法構造也大致相同。方言並不是跟民族共同語並立的獨立語言,只是其地域分支。
在香港的語言環境裏,我們接觸的以粵方言詞居多。要是這些方言詞只在口語出現,那並不要緊。但如果寫成書面語,甚至我們以為這就是民族共同語的標準寫法,那問題可就大了。原因是除了廣東人以外,其他地區的中國人一般都不懂使用粵方言。為了加強與其他人溝通的能力,我們必須注意共同語和方言詞在詞彙和語法的對應關係。否則,我們便無法提高自己的 語文修養和語文能力。
一般來說,方言跟民族共同語分歧最大的,表現在語音方面,其次在詞彙方面, 語法的歧異比較少。以粵方言為例,zhchsh zcs的發音是沒有區別開來的,但卻有入聲韻尾-t-p-k -m,現代漢語不會這樣收音; 粵方言的聲調多達九個,比現代漢語的四個為多。在詞彙方面,「鐵鍋」、「冰箱」、「蜻蜓」、「睡覺 」和「白天」在粵語會分別說成「鑊」、「雪櫃」、「螗尾」、「㺪覺」、「日頭」等,差距很大。至於語法方面,差距雖然略少,但不是完全沒有分別的,像「我先走」說成「我走先」,「給他一本書」說成「俾(給)一本書佢(他)」等。其他方言也是如此,無論語音、詞彙和語法,跟民族共同語都存在著一些分歧。不過,這種分歧是有偽可尋的,而且相對於共通之處而言,這些分歧還是少得多,相信這不致成為學習民族共同語的太大障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