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1日 星期三

魯迅為何稱自己小說的整體氣息為「深廣的憂憤」?

魯迅是飽含著憂患意識從事小說創作的,憂患意識使得魯迅的小說呈現出深摯的主觀激情和強烈的批判理性精神。
早在辛亥革命前,魯迅對我們民族的危機就有著深沉的憂患和憂憤,他早期的幾篇論文著力探討救國救民的道路,反復強調改革中國,切不可「舍本就末」,要抓住「根柢」,這「根柢」便是「立人」,是鑄造國民新的特質。例如,他在《文化偏至論》中說:「然歐美之強,莫不以是炫天下者,則根柢在人……,其首位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若其道術,乃必尊個性而張精神。」(《文化偏至論》)五四時期,魯迅把沉痛和憤激化為對封建宗法制度以及對各種腐敗的封建文化觀念銳利的批判,他以改造國民性為宗旨,揭露封建文化在國民心靈中造成的巨大創傷,深入剖析並揭示出被封建道德和禮教所扭曲的靈魂,具有主觀理性色彩和深度的憂患意識,使魯迅的小說創作具有了深邃的思想內涵和藝術感染力。
魯迅小說創作中的憂患意識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思想家的睿智融合著藝術家的情感熱力,二是站在時代制高點,穿透歷史,逼視現實,三是肩負社會改造和文化變革重任的深沉的使命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