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7日 星期五

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

〈文學改良芻議〉發表於19171月《新青年》雜誌,是倡導文學革命的第一篇理論文章。文章裏提出文學改良的「八事」,指出舊文學的弊端,也提出改良方法。文章偏重於文學的形式改革,最重要的理論,就是「以白話文取替文言文」和「以白話文學為文學正宗」兩個要點。胡適所提出的八事就是:

1.   須言之有物
2.   不摹仿古人
3.   須講求文法
4.   不作無病之呻吟
5.   務去爛調套語
6.   不用典
7.   不講對仗
8.   不避俗字俗語

細看這八項主張,第一項「須言之有物」,所謂「物」即情感與思想,指出文學的內容應是情感與思想,反對傳統的「文以載道」;第二項「不摹仿古人」,旨在申明「文學是進化的」;第三項「須講求文法」,說明創作須依語言規律;第四項「不作無病之呻吟」,主張文學內容應該積極、健康,且必須真實;第五項「務去爛調套語」,則主張文學語言宜求真求新。第六項「不用典」,就是不用狹僻之典,免礙文氣;第七項「不講對仗」,指出對仗為文學末技,故倡文須廢駢,詩須廢律,解除約束。第八項「不避俗字俗語」,將文學進化觀再發揮,謂一時代有一時代的文學,主張「以白話為文學之正宗」,主張「今日作文作詩,宜用俗語俗字」,並稱文言為死文字。八事之中,當以此事最為有力。上述八事,雖稱改良,實有廢舊立新的革命意識,這種「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的理論,成為文學革命的嚴正宣言。

胡適這篇文章的力量在於對焦準確、動機純粹,既擊中傳統文學的弊端,又順應晚清以來文學的發展大勢。文章的內容雖算不得怎樣出色,但對中國文學的改革卻有重大意義。八事裏屬形式改革者五,內容改革者三,而「不作無病呻吟」與「須言之有物」是一事之兩面,並非截然兩事,因「須言之有物」的內在意義之一就是「不作無病呻吟」,而「不摹仿古人」也非全屬內容改革之事。其餘五事,大抵都是針對形式的改革而發,故內容方面的改革還有待補充。全文重點偏於文字和形式改革,談不上對文學藝術水平的提升,甚至連文學本身的藝術特質或內在精神也不及細表。因此,胡適所提出的只是一個基本的改革理論。

這篇文章的特殊意義和價值,有下列數點:
  1. 它確實觸及文學的真實性、獨創性、時代性等重要問題, 明確指出文學應走的方向;
  2. 它提出文學發展應是進化的,一時代有一時代的文學,因而提出以白話文取替文言文;
  3. 它明確指陳舊文學的種種弊端,提倡以新的內容和形式取替舊文學,並主張以白話文學為文學正宗;
  4. 胡適認定白話文學的成就足與世界第一流文學相比,顯示了他對中國文學將來拓展的信心和白話文學藝術價值的肯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